上图是春秋时期的楚屈子赤脚铜簠,高20.3 口长27.7
口宽20.9厘米,随县鲢鱼嘴出土。
长方体,器、盖同形。直口斜壁,矩形圈足。器腹立对称环耳,盖缘相对六个兽首衔扣。通体饰细密的蟠虺纹。盖器铭文内容相同,篆书阴文六行三十一字:"佳正月初吉丁亥楚屈子赤角仲璜食簠,其眉寿无疆子子孙孙永保用之。"
屈氏:楚之公族。是楚氏赤角为其仲女璜出嫁铸造的瞜器。历年出土铭文有"楚"字的青铜器数量有限,屈氏铜器仅此一件。
下图是嵌地几何云纹铜敦,战国时期,1974 年秭归斑鸠窝出土。高 22.8 厘米,口径17.5
厘米。器形为球状,由盖、身各半合成,盖身同大。盖身各有三个昂首兽钮、足。两侧各有对称环钮。器身满饰蟠螭纹。敦是盛饭的容器,也是楚器中尤具个性的器物,楚地较为常见。
秭归出土的嵌地几何云纹铜敦,曾有过失而复得的经历,1988 年 6 月 4
日夜晚,这件铜敦在秭归屈原纪念馆被盗。后来,中国学者从一个外国朋友处得知,美国纽约索斯比拍卖行将拍卖一件与秭归屈原纪念馆被盗的铜敦非常相似的文物。经专家确认,正是这件被盗的嵌地几何云纹铜敦。在中国驻美使馆和国际刑警的多方努力下,这件铜敦终于完璧归赵,回到了中国。
在长方形平底座上站立一只昂首垂尾的双峰骆驼,一人双脚后夹端坐于驼身,双手稳稳在握住一圆形灯盘的灯柱。整个青铜雕塑制作精巧,人与骆驼的形象以曲线为主导,旨在传神,而不着意细部逼肖。从整体来看,底座、骆驼、人物与灯柱、灯盘浑然一体,驼背上的人举重若轻,似擎一顶华盖,其重心设计极为科学合理。这件雕塑品中骆驼的出现,为研究楚与北方少数民族进行文化交流的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出土地:1965年江陵望山2号墓外形参数:高19.2CM,灯盘径8.9CM
彩绘龙凤纹盾,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时期文物。
战国,皮胎,出土时皮胎已朽,仅余漆皮盾面与木盾柄。上为双弧形,下为矩形。背面装柄处从上至下有九排双圆眼,用于系盾柄。正背面均髹黑漆,背面还用红、黄色彩绘花纹:即由红漆双线勾勒64个方框,线间填绘绹纹,框内绘勾连云纹,方框之间绘变形龙凤纹;盾的周边绘菱形纹和云纹等图案。
好像修复过,与网上原始图片有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