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爱家乡】汴绣传人:敢将十指夸针巧

(2021-05-02 14:16:33)
标签:

文化

时尚

时评

教育

图片

分类: 【我爱家乡】

汴绣传人:敢将十指夸针巧

原创新华每日电讯2021-05-01 19:39:00

作者:南翔

我是应邀去开封书城做讲座之时,结识了汴绣传人韩玉琴。

那是一个节假日的周末,八朝古都开封,较之我生活了20多年的深圳的天气,已经显出秋日的薄凉。大清早,书城以及隔壁的图书馆才刚刚开门,来人不多,在一些活泼的学生之外,我一眼看到一位中年女性端坐在大台阶前。
一问才知,她正是我此趟开封行有心要寻访的汴绣传人。因为听说我写了一本《手上春秋——中国手艺人》,此次讲座便是我主讲在各地采访的手艺人背后的故事,韩玉琴早早从家里赶来见面、听课。

一个多小时的讲座,与韩玉琴已有互动交流。一结束,我便随同她打车去了她的工作室兼陈列室。在那里浏览了她这几十年从全国各地购买回来的大量美术书籍,再回到一楼,一边欣赏各式各样的汴绣作品,一边听她娓娓道来自己的经历。我不禁为中国织绣历史的悠久繁复而感喟,同时也为一位普通绣娘成长为非遗传人、工艺美术大师而额手称庆。

生于1950年代的韩玉琴是在1971年8月,在农村插队三年之后,经过选拔来到开封市汴绣厂的。在更久远得多的年代,汴绣一直称为宋绣,是流行于河南开封一带的传统刺绣艺术,因产生于北宋的都城汴京开封而得名。北宋时期汴京刺绣业兴盛,已臻于较高的技艺水平,《东京梦华录》中便有“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之誉。时移世易,一千多年历史的汴绣经历了很多波折。国家外汇紧缺的上世纪70年代,需要恢复一些传统工艺品出口,汴绣厂得以振兴。韩玉琴此前听过也见过汴绣,但不知就里,更没有想到有一天会走近汴绣、喜爱汴绣,从此终身与汴绣耳鬓厮磨、互为依存。

做出口订单的那几年,汴绣厂三分之一的人都在做机绣,主要产品是枕套、帐沿,三件套、五件套、七件套,出口也主要是东欧与中东。到了改革开放之后,汴绣厂主要以织绣仿古名画为营生,如《清明上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五马图》《溪山行旅图》,当然也有一些实用性日用品。

韩玉琴不甘心一直蹈袭前人足履,谋求创新。除了一些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等传统题材之外,她希望寻找到一条新路子。

机会出现在一个偶然之中。上世纪90年代,韩玉琴在开封下属的尉氏县举办刺绣培训班。此时的她已经是开封工艺美术公司的经理兼宋绣工艺研究所的所长。她在尉氏县见到下乡扶贫的一位干部,两人谈及当地欠发达的经济状况。扶贫干部希望她由扩大就业入手,帮助一些没有外出打工的姑娘学习一门手艺。

韩玉琴答应了。

君子出口无戏言。很快工艺美术公司从乡下招来20多个姑娘。为了扩大视野,增益学习,韩玉琴还与尉氏县妇联联系,开了几次刺绣经验交流会,不仅她来亲自授课讲学,也召集远近的师傅们上门来带徒弟。正是在这样有来有往的培训、交流等活动中,韩玉琴对民间的一些绣品也有了敏觉。她从一件农家百衲衣的样式和图案中得到了启发,心里琢磨,能不能将富有开封地域特殊性的织绣发扬光大,拓展出一些新的绣品来呢?

她一方面继续在民间挖掘、收集;另一方面也主动出门去拜访一些民俗学专家,了解汴绣及其相关的工艺美术的演变过程。她来到河南民俗专家倪宝成家里,看到他收藏的民间刺绣,大开眼界。倪老师跟她说,什么叫推陈出新,就是既有借鉴,又有创新。对于传统绣品,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之后她又几次去了专做刺绣荷包的李德慧老师家里,揣摩她的运针用线。她还自费到四川成都,拜访蜀绣大师郝淑萍。刺绣的道理都是相通的,百川归一,却又各有各的技法,江河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

回到家里,她想到要做一幅包蕴民间图案、技法及布局的作品,此幅作品还得有自己独特的创意。这就是展示在我面前的一幅《民间彩拼刺绣壁挂》。这幅先后获得2000年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银奖、首届民间艺术展特别荣誉奖的作品,前后历时三年才完成,也是韩玉琴的成名作之一。

回忆起创作的艰辛,她感慨道,要做出一件精品,绝不是一蹴而就的。

这幅包含时间淬励的心血之作高96cm、宽72cm,包含42幅小图——每一个小图都是一个传统文化的小故事。整图采用真丝缎子为底,真丝丝线刺绣。先是采用各种颜色不同的软锻,剪成规格统一的方块,每个方块内设计出一种民间刺绣图案,图案皆用汴绣的主要针法进行刺绣表现,然后将各色软缎拼接在一起。特意用黄颜色挑出来整个堆成一个汴字,鲜明的黄色既还原了皇家之绣,又象征着古都开封。
图案取自民间,包罗万象,有龙凤、松鹤、金鱼、蝙蝠等,整幅壁挂色彩丰富艳丽、图案错落有致,风格统一,彩缎颜色搭配和谐,反映出如意吉祥的喜庆氛围。此作品采用汴绣针法,双合绣、齐针绣、掺针绣、滚针绣、席蔑绣等三十余种针法。每个方块中的图案采用汴绣针法3到5种,整体色彩达100种之多,使绣品达到了较高的欣赏装饰效果。不仅设计图案新颖,不拘一格,其多样的针法也接近生活,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回忆当时在绣房劳作的艰辛,韩玉琴记忆犹新:“当时做彩拼,我与一个学生周三玲在完成之后,做最后的‘修活’。午饭时间过去很久了,我头都没抬,中午还是她出去给我买了一个烧饼。嚼着烧饼的时候,我才觉察到自己饥肠辘辘,已经到下午时分了。”

走出韩玉琴的绣房,天已黑尽,繁星满天。我忽然想起唐人描写绣娘的诗句:“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将此句赋予韩玉琴这样的刺绣非遗传人,也并不过时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