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华文化】南方方言是古汉语的“活化石”

(2018-10-22 00:09:51)
标签:

文化

杂谈

分类: 【中华文化】


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的汉语,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后,成为我们今天的现代汉语。1956年,国家颁布了以北方方言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中华民族共同语言,这种共同语称作普通话。普通话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交流思想意识的法定工具。推广和普及普通话,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推动了国家经济的蓬勃发展。同时,普通话又是在继承汉语中,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文化产物。

现代汉语,普通话来源于北方方言,加上并存的南方方言吴方言、赣方言、湘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统称七大方言。

汉语源自西周雅言,历史的变迁使汉语分成各条支系。七大方言均来自雅言,自东周之后,汉语就开始分支。吴方言,其所在地,春秋时为吴越之地,成汉语分支的开始,至汉末三国,成为吴地,吴语基本形成,故吴方言保留的古音应当最多。而赣、湘方言,始于战国时期,其所在地,战国时为楚地,受吴语影响,又与南下北方的语音混合,应大体在西晋时形成。相比之下,粤方言形成较晚。雅言传入岭南始于战国后期,岭南经秦朝开发,至南北朝,随着各地汉人的不断迁入,粤方言于唐代形成。至于闽方言,是两晋南北朝时从河南迁入福建的汉人所使用,也在唐代形成。客家方言源于宋朝官话,形成于满清中期,且接近普通话,虽客家话的形成不算早,但确实还保留着大量古音,这是因为源自中原时未受蒙满语音的影响。北方方言始于元代,形成于清代后期,距今时间最短,保留古汉语成份比南方各种方言都少。

随着历史的变迁,汉语分成几条支系,从古汉语角度上看,通常把雅言始到南北朝时期的称为上古汉语,吴、赣、湘、闽方言都保留着大量上古语音。隋唐到南宋时期的称为中古汉语,粤方言和客家方言,则保留着大量中古语音。南方六大方言的语音体系,在南宋末期基本形成。自元朝到晚清,是北方方言的形成期,属于早期北方方言。从民国到今天,汉语称为现代汉语。所以,根据方言起源与形成的先后,保留古汉语成份最多的排列应首推吴方言,依次是吴、赣、湘、闽、粤、客、北方方言。而从稳定的角度衡量,岭南战事较少,语言相对稳定,而岭北以外战事较多,各地方言互相冲击较大,相比之下,比较完整保留中古汉语成份的,就当数粤方言了。结论是:最古老的是吴方言,最完整的是粤方言。

考古研究,很重要的是对化石的考察,把古汉语语音比喻为化石,但没有实物,只听今音,所以,称之为“活化石”也并不为过。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说:“就语音方面来说,离开中原越早的(指粤方言等),保存古音越多。”那么,从现代汉语方言进行考察,南方方言就是古汉语的“活化石”。

无疑,无论是北方方言还是南方方言,都有古汉语传统的传承关系,且北方方言还是传承汉语的主干,最终规范成今天的普通话。语言是需要发展的,不可能停留在一个时空中,而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发展,对此,普通话发挥了主导的作用。但就古汉语的研究,南方的各种方言无疑是各个不同时期的“活化石”,就汉语传统的传承,更属于南方方言,客家方言已是传统汉语的最后传承者。

所谓“活化石”,是指保留古汉语成份最古最多的方言。北方方言因形成时间在元后,时间较晚,受蒙满语音影响严重,很多汉音已被改变。传统汉语的语音分平、上、去、入声,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普通话已全部消失了入声,仅此就丢失了汉语古音的四分之一。还随意增加了儿化音,本来,“事”就“事”,“玩意”就“玩意”,为何要拖个“儿”?毫无意义地变成“事儿”,“玩意儿”。还有加“子”词,加了也毫无意义,本来,“鞋”就“鞋”,“帽”就“帽”,“棍”就“棍”,又要加个“子”字,说成“鞋子”、“帽子”、“棍子”。这些都不是汉语的传统。故比较而言,北方方言就说不上“活化石”了,它虽对汉语起传承作用,但也算不上传统汉语的传承者了。有兴趣的朋友,可结合阅看本博《浅谈汉语的官话与方言》,浅见包涵。

周  彦  

二O一五年十月五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