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法国电影《爱》观后感。

(2013-07-14 21:43:48)
标签:

杂谈

情感

分类: 影评和股评。
  http://s11/mw690/d7b97e04gx6C3QPizb41a&690    《爱》说的是一对已年过八十的夫妇安妮和乔治,两人都是有教养的退休音乐教师,恩爱相守,平淡而快乐地生活着。一天,安妮突然得了中风,失去了生活能力。乔治虽然自己也已行走艰难,但还是坚持着照顾安妮的生活,维持着这个家庭的干净和整齐,维持着起码的体面。在女儿偶而来探望他们时,能维护两人最后一点点尊严······那最后的日子终于来到······安妮反复表示不愿意继续接受病痛的折磨,不希望因无法好转的病痛而损害到自己的自尊,乔治就按排好一切,勇于承担起爱恋的法律责任,用枕头闷死了安妮,然后一同走向天堂。
    然而电影的整个氛围还是呈现了两个老人晚年生活的温馨和快乐,他们一同散步,一同享受音乐,互相照顾,关心对方的情绪,用幽默来缓解病痛带来的坏心情······虽然人不能战胜天,衰老带来的病痛让人不得不心存恐惧,久病后的出自内心的疲乏和力竭感检验着每一对夫妻,最终都会遇到的婚姻终极成全的一幕在无情地等待着发誓相守的每一对夫妻。
    婚姻最终的本质是相伴,能否互相成全是对爱的考验。利他(她)的爱是爱这个字眼中终极的目标,终极的境界。对己有利的彼此相爱不难,长久的婚姻也不稀罕甚至未必那么重要,难得的是终极的成全,自己承担责任的成全,利他(她)而对己不利的成全。写到这里,我敬佩乔治老师!
    《爱》的主题,说的是爱的最高境界--利他(她)的爱,爱的终极形态,面对死亡的爱。这是一个至今仍然有着多个解的哲学命题。但面对生命来说,必竞是一种中止,一种自了,一种掐灭······基督教,天主教,佛教都宣扬珍惜生命,不能随便损伤“受之父母”的发肤,蝼蚁尚且偷生,诺何万物之灵的人?
    中国的儒家文化氛围崇尚的是孝道,是对家族血脉传承的责任,所以,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而且属于家庭,属于家族。在你的责任未完成之前,你的离去,是损害家庭乃至损害家族的一种自私的逃避行为,将要受到大家的谴责与非难。没有人会舍身处地的站在你的角度替你想一想你的困难与痛苦。想一想一个身患绝症,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在失去了亲人的帮助后对人生未来的看法。
    儒家文化是尊重生命,但儒家文化中又极推崇“可杀不可辱”的精神。“杀”与“辱”之间,就是“死”与“自尊”之间的决择!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而害仁者”,有以“舍身取义,杀身以成仁者”。中华历史中,不乏对投江殉国的屈原和滔海警世的陈天华的缅怀和褒奖,这就为“自杀文化”涂抹了一层浪漫的色彩······以死明志是儒家“士”者的气节,是儒家理念的终极选择。当对人的人格和自尊的羞辱与伤害达到极致时,当清白与玷污的矛盾用理性的方法无法洗刷时,用自杀来“自清”以坚守道德的底线,用自残的极端方式来剥开小人的肮脏灵魂是侠士般的英雄行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真正的强者不在体魄而在精神,能做出如此悲壮选择的人是那些偷生的蝼蚁们汗颜而望之怯步的。
    我们的近邻韩国人受道教文化的影响,认为人死之后,什么事情都会结束,世间的烦恼也会烟消云散,所以对死并不很怕;日本人受武士道文化的影响,认为人生就象樱花一样,盛开时璨烂美丽,很快会凋零陨落,入土为泥,化为无形。所以生时拼命做事,追求完美,追求极致,死时坦然,当成一种责任来完成。他们在小学的课程中就讲“螞蚁过河”的故事,宣传为了族群生存的整体利益,抱在最外层的蚂蚁甘愿牺牲自己生命的行为是值得的。
    《围城》的作者钱锺书先生说过:“自杀文化是弃而复依,无不可忍而又不忍,欲去还留,难留而亦不易的事”。看一个男人是不是男子汉,一看他怎么个活法,二看他怎么个死法。当你还能掌控自己的生命时,智慧的人能很清醒地对自己生命的未来质量有一个评估,然后设计好一条最适合自己走的路,谈定地走下去。在那最恰当的谢幕时间到来时,向世人留下一个美丽的转身,象梅艳芳那样,潇洒地道个“再见”······写到这里,我真是敬佩安妮老师!http://s9/bmiddle/d7b97e04gx6Cez1ZEfe98&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