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爸读绘本
@田鼠阿佛2008
2013年12月14日
家庭好书榜选择后记
临近年底,看到三叶草推荐了2013年度的TOP10宝宝榜、妈妈榜,看到好友米菲晒出了女儿Suri挑选图书的照片,就忍不住照虎画猫,和多多来了一场快乐的好书大挑选。
2013年,是父子两人绘本阅读大爆发的一年,尽管还没有走完365天,已经看过了400本左右的书了,基本上每个月都在30-50本的量。
好在平时资料积累做得比较到位,每个月看过绘本的封面图片都保存在一个个文件夹中。于是,用了整整一个上午的时间,协助多多挑选了前面11个月的每月TOP10。
背对着阳台上软绵绵的冬日,乘儿子午睡的空隙,再一次打开这100多本书(有个别重复和套系的书)的文件夹,回味挑选好书的过程,揣摩孩子的阅读喜好。
一、选的规律
统揽每月TOP10,基本呈现出:快乐、生动、共情、探索、亲情这些特点。
1、快乐
对于学龄前儿童,阅读的首要功能当然是快乐。《阅读的力量》一书中提出了自由自在阅读的概念,不为学习,不为考试,不为完成某种任务。只有快乐的阅读,才能使得绘本真正成为孩子们最好的玩具。所以,在多多挑选的好书中,绝大部分,当然是快乐的。
《动物绝对不可以穿衣服》、《走开,绿色大怪物》、《警官巴克尔和警犬葛芮雅》、《“嗷呜”怪兽阿抖来了》、《你跑错书了》、《晚安、大猩猩》,这些书总是边讲边笑,总是要求一讲再讲。
搞怪、滑稽,是这一类书的特点。动物穿上衣服会是什么样子、大怪物面目可憎却被人欺负、警官和警犬不同步的表演让台下的孩子哈哈大笑。这些书的笑点很低,孩子当然会喜欢。
2、生动
生动的故事总是能快速抓住孩子的注意力,生动的故事也总是能让孩子边听故事边联系自己的生活。
《奥莉薇》、《阿立会穿裤子了》、《卡夫卡变虫记》、《天空在脚下》、《跳舞吧、小雅》,这些书都反应了孩子生活的一个部分,能让孩子与有限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个性自我有主见的奥莉薇、成长路上学会技能的阿立、没人关注没人理解的卡夫卡、我喜欢我能行的小雅,其实,就是孩子内心中自我的一个片段,借着生动的故事展示出来孩子渴望成长、渴望被爱的心情。生动的故事总是容易打动孩子的心。
3、共情
有些书,并不快乐,也未必情节生动,却依然能吸引孩子的目光,比如:《抵岸》、《大卫之星》、《最后的胜地》、《开往远方的列车》。
细细想来,这些书都是和孩子一起反复阅读过的。在亲子阅读的过程中,通过语气、神态,把大人对于作品的理解传达到了孩子的眼中、耳中、心中,使得孩子能够与大人共情、与作品共情。
《抵岸》是无字书中的巅峰之作,体现的是生活的苦难和对自由的追求。因为实在太长了,曾经分作三次给多多讲过这本书,当多多了解了动画、分镜头、从远到近从近到远这些图像技巧后,对这本书的喜爱程度,超出想象。曾经一个人坐在床上翻看了半个多小时。
《大卫之星》、《最后的胜地》是英诺森提的大作。作为世界级的插画大师,其作品除了对生命进行思考之外,更展示出了精美插画的高超技巧。不需要做过多引导,孩子自然就被吸引住了。
《开往远方的列车》是伊夫·邦廷的作品,描述了孤儿被送往远方的命运未卜。当我讲读这个故事的时候,能够明显地感受到孩子关切、紧张的情绪。
阅读这些作品,能让孩子非常自然地把自己的真情实感与作品互动,和作品一起喜、一起悲。优秀的作品,无论什么题材,不仅能吸引孩子的目光,更能抓住孩子的心。
4、探索
5周岁的孩子,正是“十万个为什么”的年龄。自然会喜欢科普、探索类的图书。比如:《跟着线走》、《I SPY视觉大发现》、《This is米先生世界旅游绘本》、《阿基米德儿童科普绘本系列》。这类书,一般而言,也是很容易引起中国式家长的偏爱的,在快乐阅读的同时能够增长知识。在孩子喜欢的前提下,家长也就做个顺水人情吧。
《不一样的卡梅拉》系列,兼具生动情节、科普知识于一体,法式幽默能够吸引足够关注的目光。
《旅之绘本》是12月份读的书,还没来得及放入好书榜,从近日的表现看,一定是非常喜欢的一个套系。成人的思想已经把探索的对象固化为知识,而在孩子的眼中,不会刻意区分科学知识与风土人情,只要是新鲜的,总愿意投入足够多的关注。
阅读的技巧,同样是孩子探索的对象。对于《黑与白》、《海底的秘密》、《疯狂星期二》、《厨房之夜狂想曲》这一类作品的喜欢,很大程度上在于看懂复杂画面后的惊喜。
5、亲情
亲子阅读最直接的功效,在于让孩子、书、大人三者之间建立起亲情的纽带。家长当然觉得:自己是孩子与书之间的桥梁。殊不知,书也是大人和孩子心灵相通的桥梁。很多优秀的绘本,表达了足够多的亲情。
《驴小弟变石头》、《你真好》、《跳舞》这些书,非常好地描写了父母对孩子的爱、孩子对父母的依恋。《美丽星期五》、《妈妈,买绿豆》更是直接描写了父子之间、母子之间浓浓的爱意。
《可爱的鼠小弟》、《怎么才能不吃掉我的朋友》描述了孩子之间、同伴之间的友情,贴合儿童的心理特征。
二、舍的规律
选的对立面,必然是不选。有舍才有取。看那些被割爱的书,似乎也有一些规律可循。
维吉尼亚·李·伯顿的作品,是这一年里贯穿始终阅读比较多的。在《小房子》和《逃跑的小火车头》的二选一的时候,多多毫不犹豫地选择《逃跑的小火车头》,这足以证明,主题再好,也拼不过阅读的快乐。
琼·穆特的作品《禅的故事》、《尼古拉的三个问题》、《石头汤》,一本都没有进月度好书榜。这个结果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有可能,这三部作品,本身就是给大人看的,对于学龄前儿童,超出了思维的极限。
如果说穆特的作品太深奥,那夏农的作品总浅显了吧。《大卫不可以》、《大卫惹麻烦》、《大卫上学去》、《小仙女艾丽丝》,是大卫·夏农的作品,充满了喜感,按道理完全符合上述快乐、生动的特点,可为什么多多一本都不选呢?有没有可能,是因为这些作品相对情节都比较单一,满足不了5周岁孩子的心智需要?同样遭遇的还有《棕色的熊,棕色的熊,你在干什么》,艾瑞·卡尔的作品,如果给2周岁孩子看,一定没问题。看来,5岁孩子的口味,挑肥拣瘦特别难以把握。
伊夫·邦廷是我钟爱的作者之一,给多多看了7本以上的邦廷的书:《记忆的项链》、《爷爷的墙》、《最重要的事》、《我们的书》、《艾莉丝的树》、《小鲁的池塘》、《开往远方的列车》等等,可以说,每一本都是打动人心的作品。可在不经意间,多多只选择了《开往远方的列车》作为月度的TOP好书。估计在年度TOP榜中也很难跻身前列。除了深刻的思想性之外,文字作者与图画作者分离后造成的图像信息单薄,可能是影响选择的一些因素吧。
三、感悟
1、主观,非客观
从每个月30-50本的书中挑选10本,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好书实在太多了。买得越多、看得越多,越感觉到经典的绘本永远买不完、看不完。每个人的视野是有限的、精力是有限的,每个月看过的书,就是那么点。在特定的时间、范围内选书,只可能凭借当时一刹那的感觉做出取舍。佛祖说沾花微笑,当时笑了也就笑了,不笑就不笑。
每个月读过的书中,总有些是精读的、一读再读,也有些是泛读的,读过一遍以后就再也没有机会或者没有兴趣再次捧起来。入选好书榜的基本都是好绘本,被好书榜舍去的也有很多经典。
说到底,一个词:书缘——在此时此刻此地,此人与此书的相遇,也是一种缘分。惜缘,爱书,就像《神奇飞书》一样,让书成为生命的一部分。至于喜欢哪些书、不喜欢哪些书,纯粹是很个性化的事情。
2、引导,非主导
阅读是一个没有终点的旅程。在开往远方的列车上,父母的角色不是火车司机,而是乘务员。亲子共同面对未知的世界,一起选择、一起体验、一起交流、一起进步。父母所能够做的,只是凭借相对丰富的人生阅历,协助孩子做出一些选择(做一个有能力的协助者)。但父母的选择,永远不能突破底线——包办。孩子是在长大,但孩子的长大肯定不是简单重复父母走过的路。所以,此时此刻孩子在想什么?需要些什么?父母充其量只能是揣测,永远不可能了然。
前两天刚刚看过《一片叶子落下来》,世界上根本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同样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完全相同的童年经历。
在亲子阅读过程中,放下身段,做一个陪伴者,不是更好吗?
3、好书在心中
几乎每天都能遇到网友问关于好书的问题,这个问题实在难以回答。凯迪克奖、凯特·格林纳威奖、德国绘本大奖、国际安徒生奖,这些获奖作品算是经典了,可如果孩子不喜欢,那对于这个孩子而言,就不是好书。何况,获奖作品是有限的,优秀作品是无穷无尽的。有些书,真的就错过了评奖,比如《Goodnight Moon》,能说不经典?
每个孩子的阅读状况是不同的,每个家长的伴读经历也是不同的,经由家长之手传递到孩子的面前,每本书也必然是不同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真正的好书,不在阅读推广人的书单里,完全在自己家的书柜里,在每晚睡前故事会里面。
推荐好书,只是激发孩子喜欢阅读的一种手段而已。TOP榜之外,还有更多好书等着孩子去阅读;好书之外还有更多世界等着孩子去探索;探索未知世界之余,还有更加精彩的生活,等着孩子一天天地渡过。
读书,就是旅程,是生活的一部分,是生命的一部分。
在亲子共读的道路上,作为幸运的一代家长,我们,可以陪伴孩子走上几年、十几年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