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比和朋友》第一单元
第四节
紧张
教学反思
汉沽一幼 赵晶晶
对于孩子们来说,“紧张”是一种经历过、体验过却没有单独拎出来关注过的情绪。对
于老师来说,“紧张”是一种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常常被弱化或很少能提到的情绪。我们常常会鼓励幼儿要勇敢,常常以肯定和赞扬的语言与动作来激励幼儿大胆面对,所以,当紧张的情绪在幼儿生活中发生或是蔓延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引导幼儿直接应对它,而很少正面地直视它。
《比比和朋友》活动中将“紧张”从生活中提出来,活生生地摆在孩子们与成人面前,目的就是引导幼儿关注到这种情绪,知道紧张情绪在人的生活中会经常存在且属于正常现象,这对于幼儿人格与性格的完善都很有益处。
为了能调动起幼儿的已有经验,也为了使情绪的表述不那么抽象枯燥,我从活动的前期经验准备入手,搜集了一些表现紧张情绪的动画视频,并在活动前播放给孩子们观看,引导幼儿体会视频中人物的内心感受及身体反应,为正式开展活动做好准备,事实证明,这样的前期铺垫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使整个活动能够顺利地进入并直奔主题进行。
特别地,在解释“紧张”的意义时,我用三种能够表达紧张情绪的事件做以说明:
1.
当我们在众人面前做事时,也许会紧张;
2.
当我们特别想做好一件事,又担心自己做不好时,我们会紧张;
3.
当我们害怕某种危险会降临到自己的身上时,心里也会紧张。
当我将以上三种可能引起紧张情绪的情况进行简单而清楚地描述之后,孩子们一下子明白了紧张情绪可能在何时发生,并能结合到自己生活中的经历讲述自己曾经遇到的紧张事件,教学过程中我最担心的部分一下子迎刃而解。从这个小小的环节我明白,对于情绪情感方面的教学,虽然看起来内容比较抽象,但是如果能让幼儿懂得这种情感可能会在何种情况下发生,即用幼儿听得懂的语言表述情感发生的环境,那么对于大班幼儿来说,对情感的理解就会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这样就符合了幼儿以亲身体验、直接感知为特点的学习方式,也会让活动能够顺利进行,达成基本目标。
在活动前,我发现本次活动并没有“想出应对紧张情绪的方法”这样的环节,在前几次的活动中孩子们已经习惯了想一些应对负面情绪的方法,
如果这一次缺失这样的环节,我会担心孩子们在对于“紧张”这样的情绪理解上还不够深入与完善,于是我大着胆子将“请你想一想怎样让自己紧张的心情好一点”加入到活动当中。孩子们总是让人欣喜的,当我还在为孩子们想不出好办法而担心的时候,令人惊喜的情况发生了,孩子们想出的方法居然都是一些我们曾经做过却没留心记住过的方法,他们的思路要比我们开阔得多,生活也比我们精彩得多。
在本次的活动中,因为对“我哭泣”这样的方法没有考虑好是否合适,我便“简单粗暴”地将其在活动前挑了出来,并没有投放在神秘盒子里。因为教师拿不准,就将其避免掉,对孩子们来说就是一种缺失。其实之所以想把它避免掉,就是考虑到这个方法的辩证适用性,如果能够再深入地思考和研究,就会发现,还有好多方法是具有辩证性的,特别是这些方法拿出来就是要引导幼儿讨论的,如果大家从头到尾都意见一致,缺少了质疑的机会,那么这个环节的意义也便大打折扣,为什么不能将其放在孩子们中间,来认真聆听孩子们的意见?毕竟这些方法都是为孩子们准备的,成人有什么权利剥夺孩子们讨论与鉴定的权利?所以,当活动中遇到教师拿不准的问题时,首先是要仔细研究并思考这个问题出现的原因,同时,要时刻铭记孩子们才是活动的主角,将问题抛给孩子或许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