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梁漱溟之问:这个世界会好吗?

(2016-04-24 19:36:44)
分类: 修齐治平

“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济在他六十岁生日前三天带着这个问题投了北京的净业湖(即积水潭)。一个多么严肃又多么沉重的问题!我对怀着这个问题离开世界的梁济先生一直有崇敬的心情。为什么呢?梁先生不是问“我会好吗?”他关心的是“这个世界”,他的心目中一定不只是有他自己,一定还有他人,有国家,有民族,所以才这样问。只有对世界原本抱着希望的人,才会有这样的问题,并且为它困扰。

稍想想,梁济先生是有答案的。也许是个不十分清楚的答案,可是他又似听到一个冥冥的声音告诉他:这个世界不会好了,或者很难再好了。他失望了,绝望了,于是痛心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可敬的梁先生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可敬的伪问题。梁先生原本一定是期盼着世界会好而活着的,可能正是相信世界会好,支撑着他活了几十年。但是,世界真的会好吗?也可以问世界永远不会好吗?看来都不是。世界从来没有坏到毫无是处,真的使人活不下去,世界也没有好到过无以复加,只有蜜糖和幸福;而且未来的世界也不会好到不能再好,好到无以复加的好,好到我们再也无事可做的好。这正如莫泊桑的小说《人生》中在最后对人生的描述那样:“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的那么好,但也不会像你想象的那么糟。”法国伟大的小说家对人生、对世界看得还是明白的。梁济先生的问题是个伪问题。

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再看看梁济先生的儿子梁漱溟先生。

梁济正是向刚刚二十五岁的儿子梁漱溟说出“这个世界会好吗”离开家门的。从此,这个沉重的问题也就永远地留在了梁漱溟的心里,影响了他的一生,他也思考了一生。不同的是,儿子与父亲对同一个沉重的人生问题有了不同的态度,或者说有了不同的寻求答案方式,他没有像父亲那样死钻“这个世界会好吗”的问题。父亲没能从问题中走出来,儿子则渐渐走了出来,并且获得新生。

在那旧中国,那民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混乱和黑暗,怀着救国济民责任的梁漱溟,在多年里虽然心思沉重,但是却不辞辛劳,奔于中华大地,总在努力为国为民做些积极的事情。但是注定他也不免常常失望和灰心,也难见光明,他也有过自杀的念头,有过出世剃度为僧的思考。可是梁漱溟先生终究渐渐走出了人生大困境。这又为什么呢?梁漱溟之子梁培恕说:梁漱溟父亲梁济投水自杀,深深影响了梁漱溟,使他感到自己的责任重大,使他“非为社会问题拼命不可”。(《梁漱溟的最后三十九年》,中国文史出版社)梁漱溟在1951年的一封信中说:“我的生命就寄于责任一念。处处皆有责任,而我总是把最大的问题摆在心上。所谓最大的问题,就是中国问题。”(《梁漱溟先生手迹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甚至发出“我生有涯愿无尽,心期填海力移山”的铿锵之声。至此,我们可以把梁漱溟先生看得更清楚了。

终观梁漱溟的一生,他的精神不断地在升华,活得越来越明白。在他身上我们好像看到了徐悲鸿先生说人要有的那种傲骨。在“文革”期间动乱的1972年,梁漱溟遭批判、抄家、扣发工资,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年6月他致信侄女,为嘱她,先说及自己的生活:“我现在身体这样好,全从精神好而来。我思想通畅,丝毫没有什么窒碍迷闷之处。同时精神振作,有用力的方向,有充分信心地在写《人心与人生》一书。”“心气很壮,便把身体带着健康起来。”“从心(即精神)带动身体则是一条不易之理。”还说“心要超出来”,而“此须于人生有较深较高的认识,而后心境才得超脱旷达”,“心得其养,自然身体会好”。甚至对侄女在政治上所受到的不公遭遇,梁先生也说:“政治问题难望解决,置之度外可也。”(梁培宽编《梁漱溟书信集》,中国文史出版社)久经风霜和人生坎坷,直到此时的“文革”,梁先生仍能以冷静的眼光,安稳的不急不燥的心态审时度势。梁漱溟曾经书写哲学家林宰平的诗句赠人:“安得心如海样宽,了无人事着悲欢。水天极目无穷尽,不染尘埃不起澜。”从中也可窥梁漱溟的心境之不一般了。

梁漱溟很欣赏明代思想家袁了凡(袁黄)的话:“以往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他解释说:“如果内心有矛盾冲突的人,我们可以告诉他:‘你忏悔自新吧!’‘往事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啊!’”他以向前看的积极心态面对自己内心中的矛盾,从而做到“自己不打架,不矛盾冲突,这时就无物挡住自己,于是真能够‘忏悔’、‘自新’,开拓新生命了。”(《朝话》,教育科学出版社)梁先生把“反省”看作是“我们生命中最可宝贵的一刹那”,所以他也就把“自觉”看作是人类最可宝贵的东西。我们看到,梁漱溟在一生中没有停止过反省和自觉地“调理”自己。而这些最后又归结到对人生的深刻醒悟:“人人都应当领略人生”,“人在世上生活,如无人生的反省,则其一生就活得太粗浅,太无味了”。我们看到了一位积极入世的梁漱溟,一位心中有梦的梁漱溟。

这一切不但使梁漱溟走出了父亲梁济“这个世界会好吗”的阴影,我们也可以说,更可贵的是他在一生中“为这个世界更好”在努力思考和实践,并且做出了贡献。

终观梁漱溟的一生,我们看到,越是往后,他活得越是硬朗,越有滋味,以致在生命的极低潮时期,在最孤立时,在遭到极不公正时,仍大声说出:“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他没有消沉,更没有再想到自杀。梁漱溟是强者。他做到了“在一个令人悲观的世界里带着乐观的希望做我们应该做的事”。我们从中看到了一种信念和坚守:我们活着不是因为这个世界已经很美好,而是要奋发努力为了使世界更美好去做该做的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