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上)的第六单元就安排了一篇梁晓声的《慈母情深》。课文记叙了家境贫困的“我”喜爱读书,为一本《青年近卫军》失魂落魄。当“我”下定决心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要买书的钱时,才发现母亲是在一种极其艰苦的环境中辛苦劳作,震惊、痛苦和懊悔之际,母亲却慷慨地把买书的钱给了“我”,“我”从此长大了……在这个文本中着力要表现的是母亲工作的辛苦,赚钱的艰难和为子女、为家庭毫无怨言地付出全部。
我们三人在备课时,初读课文,就注意到文中所描写的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以及反映家境贫寒的段落。这些都是引导学生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和感受伟大母爱的突破口,是学生品读的重点。但是,梁晓声的童年离现在孩子生活的时代整整四十多年,现在的孩子就算家境最苦,也无法体会作者当年的艰辛啊!再三琢磨,我们总觉得文中似乎少了点什么:母亲那么艰辛地劳作,所赚的每一分钱都是来之不易的,那么她又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劳动的呢?假如我是作者,我一定不会疏忽对母亲劳动环境的描写。我仔细观察了课文的插图:缝纫车间墙壁的顶部开设着一个小小的窗户,透射进些许微弱的阳光,车间里灯光灰暗,陈旧的缝纫机紧密排列着……重读文本,却发现文中对这部分内容的描写极其简略,只是用“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一笔带过。会不会是编者更改了原文?我们又从网上搜索阅读了原文,发现原文确实有一大段文字描写母亲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劳作。(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一行行排列着,七八十个都不算年轻的女人忙碌在自己的缝纫机后。因为光线阴暗,每个女人头上方都吊着一只灯泡。)张丽萍老师认为这部分内容的删减非常可惜,因为这些描写突出了母亲劳动的艰苦和忙碌,更能让读者体会到母亲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赚到的每一分钱都是她的血汗钱,都是来之不易的,即使随意花费一分钱都会是莫大的罪过!这些文字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为何不好好利用呢?张老师复制了这段内容,并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将它与课文对照着阅读。果然,补充材料的呈现,为学生深入体会母亲的辛劳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尽管母亲挣的每一分钱都渗透了血汗,尽管这一元多的钱在那个年代不是一笔小数目,但母亲还是出人意料地慷慨地给了我,并宣称自己喜欢儿子爱读书,多么通情达理的母亲啊!一个深爱儿子的伟大母亲的形象深深地刻入了学生的脑海。
过去我也曾发现过许多文章被选入课文时作了删改,但并没有考虑过删改前的文章究竟是怎样的,更没有意识到要去寻找原文,利用原文拓展教学资源,因此,我们在解读文本时,不但要把握教材的重难点,还应该站在一定的高度全方位地考虑,遇到困惑时就很有必要找回原文,与文本对照着细细品读。教学时,巧妙而恰当地引入原作,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会让学生更好地领悟语文的魅力,更好的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