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4/mw690/d75f5113tx6Dbd1w1bR93&690
千丈岩前倚杖藜,有为须极到无为。
言如悖出青天滓,行不中修白璧疵。
马喻岂能穷万物,羊亡徒自泣多歧。
霞西道者眉如雪,月下敲门送紫芝。
——栯堂禅师《山居诗》
最喜欢“霞西道者眉如雪,月下敲门送紫芝”这句。不管是最疲惫时,还是在悠闲时,在心里咀嚼这句诗的时候,都会油然产生一片出尘之心。我是一个最俗的人,迷恋着名,更贪恋着利。虽然时常不断的提醒自己,名利终归是虚幻!无常劫来时,连身体都保不住,更何况身外之物呢!可看得破,忍不过!想得到,做不来!心里想一套,嘴里说一套,行动上再做一套。真是套套不同! 也曾认真的想过,是什么原因呢?
翻开《楞严经》,经里说“纵有多闻,若不修习,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得饱!”“但有言说,都无实义!”真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口头禅说的再好,也是口头禅;思想再怎么精深微妙,也不过是“前尘虚妄相想”而已。何况佛陀还说:“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悠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而我连“法尘分别影事”的边还没摸到呢!
唉!我终于明白要解决这事,还非得真修实证不可!一步一个脚印,一阶一种境界。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自己没爬过高山,听别人讲爬山时的境界,即使别人讲的再好,终究是别人的。何况是我这个连山脚都没到的人呢。且不说山路艰险,若无人指点,可能连山脚都到不了,何况更加复杂的山路呢!中间有多少荆棘?又有多少歧路?有多么危险?又有多么不测?就像“千丈岩前倚杖藜”一样,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因为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
就算你福德深厚,遇到了善知识,蒙他指引,找到了关窍,在经历了千磨万练后,登上了山顶,可那又如何呢?上方已无路可走,你只能往下。一览众山小,也不过是一种境界。是境界,它就不可能不会变化!“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的所有一切努力都不过是有为法而已!“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你为也不是,不为也不是。不为也是一种“为”啊!那究竟是为还是不为?
答曰:为无为。也就是“有为须极到无为”,在有为的基础上努力向无为靠拢。在登山时怀揣着登天的梦想,而山外有山,山无穷尽;天外有天,天无尽头!
我们都是通过言语和行为来表达我们心中的思想。而反过来我们也可以通过规范我们的言语和行为来影响乃至改变我们的思想和心灵。“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身就是修真,就是修心。“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人心是如此的危险,危险有潜藏着机遇。我们又如何在危险中把握住其中的机遇,成就微妙的道心呢?那真的就只有心口惟一,心行惟一,精而又精的把持中道,一以贯之了!真是“言如悖出青天滓,行不中修白璧疵”。
庄子说:“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在庄子的眼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死生一条,物我齐一,天地一指,万物一马。而在我们凡夫的眼里“马喻岂能穷万物”呢?一花一世界,一土一如来。佛眼能照破恒沙世界,而众生目光洞视,不过分寸而已。为何会如此呢?我们与圣贤的差别如此之大。“三十三天天重天,白云里面住神仙。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坚!”是我们没有神仙们心坚啊!此心如水上浮萍,飘来荡去,无有安处。而圣贤们的心呢?“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他们做到了中道而行,他们做到了一以贯之,所以他们成就了道心。“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我们的心不坚!不一!所以才会“亡羊徒自泣多歧”啊!
古来都是修道者如牛毛,成道者如麟角。盖为“因地不真,果招迂曲”。 孔明《诫子书》说:“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那时真是悔之晚矣,徒呼奈何!须知“坚心一志任前程,大道于人终不负”,大道本无为而为,无得而得,究其根抵,不过是一颗清净平常的心而已。只要有一颗清净平常的心,自然就能有“霞西道者眉如雪,月下敲门送紫芝”的心境了。
参廖
书于2013.10.4国庆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