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初识“年号章”

(2018-12-03 16:24:41)
标签:

随笔

文化

历史

                    作者 刘植才

                    刊载于2018年12月3日《天津日报》“满庭芳”栏目                      年号章

http://s4/small/003WwP50zy7pGo5qUb913&690

    

    早就听说过有的中国书画作品会在落款处用一

种“年号章”来标明创作时间,但我却一直无缘得见。

    2014年国庆“黄金周”期间,在天津美术馆举办的“百年巨匠——近现代名家特展”中见到一幅黄宾虹的国画作品《浅色牡丹》,其展品标签提示:创作时间不详。这幅画的题款属于典型的“穷款儿”,仅在画作左下方题写“宾虹写生”四字,并钤有一方白文篆书名章,看上去确似未标明创作时间。但仔细审视之后发现,这幅画的右下角处还盖有一枚印章(见题头图)。而恰恰是这枚不太引人注目的印章,提供了该画创作时间的信息——这枚印章正是我久闻其名而此前从未得见的“年号章”。按理说这种印章一般是不会被鉴赏家忽略的。我想,可能是由于这枚印章的字体古拙,文字布局又比较特殊,增加了辨识难度,才使这幅画作被贴上了“创作时间不详”的标签。

    就字体而言,这是一枚“甲金合璧”的印章。右上角是个甲骨文的“癸”字,其字形与现代人所熟悉的楷书等字体相差甚远,不熟悉甲骨文的人识别起来可能会比较困难。其余的字体均为金文。印章右下部为“未”字,左上部为“年”字,都比较容易辨识。印章左下部的文字布局有些特别,看似一个字,但实际上却是“八”和“十”两个字。其中的“八”字与现代字体非常接近;但“十”字属于早期金文形态,显得格外古拙。这两个字结合得非常紧凑,看上去俨然是一个字。这种将两个字合在一起的结构布局,古文字学中称为“合文”,在甲骨契刻和青铜器铭文中并不鲜见,可能是囿于契刻、书写空间比较狭窄而为之吧。

    综上可知,这枚“年号章”的印文为:“癸未年八十”。     黄宾虹浅色牡丹

http://s15/mw690/003WwP50zy7pGogjwUm8e&690

    从该展厅入口处展示的画家生平简介中可知,黄宾虹先生生于1865127日,卒于1955325日。推算起来,他一生中共经历了两个癸未年,换算成阳历大致分别为18831943年。据此推断,这幅《浅色牡丹》应当是作于1943年。因为按照我国民间传统的计算年龄方法,一个人在出生时就算作是一岁,以后每过一个春节增加一岁,按照这种算法,1943年黄宾虹先生78周岁,虚岁80岁,恰逢农历癸未年,正与印文相合。如果进一步推断,这幅画既然是写生作品,当作于那一年牡丹花开的仲春时节。

    至此,黄宾虹《浅色牡丹》的“创作”时间可谓水落石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