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东方先生《细说三国》所引用的文献
(2018-02-23 18:53:38)
标签:
历史历史学习永远在路上文化学史明智增长知识必学历史 |
分类: 历史学习 |
黎东方先生《细说三国》所引用的文献
写给出版社的建议
黎先生的《细说三国》写得很不错,能看得进去,类似于《三国演义》文学故事的精彩,但我们必须清楚先生所著的是史书。文学和史学之别,先生在《细说三国》一书中多次提到,也大声疾呼和大发感慨,此不赘述。而何以证明先生写得是史书呢?引用的大量文献来佐证,而黎先生也是我国知名的学贯东西的史学家。
黎先生的《细说三国》虽为史书,也引用了大量史料,却没有功夫整理出一个文献参考来。我想,可能有以下这些原因:其一、先生在民国的时候还没有现在写文献参考的流行,所以早前先生就没有做,后来先生整理此书又是年已高龄,就没有了功夫;其二、先生以为写得这是历史通俗读物,为避免历史读者的反感,先生就没有做;其三、先生在前面的序言里做了简单的交代,也就没必要再做了。小编虽想出了这三个理由,但还是觉得有缺憾,所以就画蛇添足,自己再做一个文献参考了!
通读先生的书,把所引材料都抄下来后,小编晕了,竟然抄了十几页。但也发现先生所引材料的写法并不规范,例如:1、先生一会儿言《魏志》,一会儿又言《三国志》的《魏书》,一会儿又言《三国志》魏的部分,真让人神魂颠倒也!2、先生多次直接写出传记名,不提书名,让学识浅薄的小编搞不清楚到底是《后汉书》还是《三国志》;3、诸葛亮《隆中对》,这是篇文章吗?小编记得其只是《三国志》中诸葛亮对刘备说的话,只是其中的一段,难道这个还能这样抽出来吗?不太清楚了!4、先生言《三国志·先主传》,后又有《三国志》的《刘备传》,有时候又在中间加上“蜀书”二字,太不规范了。5、先生言《资治通鉴·考异》,又有《资治通鉴考异》,前面的容易被理解成《资治通鉴》里面的一篇文章,后面的才能理解为一本书,而它确实是一本书了。当然,这些都是小问题了,不影响读者读书的兴趣。只是觉得如果规范起来,会更好。先生已去,望后来的出版社可以规范起来。
小编的画蛇添足开始了,哈哈!
《细说三国》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史书:
陈寿:《三国志》
《三国志·魏书》
《三国志·蜀书》
《三国志·吴书》
《三国志·先主传》
《三国志·二主妃子传》
《三国志·诸葛亮传》
《三国志·关羽传》
《三国志·赵云传》
《三国志·法正传》
《三国志·姜维传》
《三国志·王平传》
《三国志·马良传》
《三国志·刘封传》
《三国志·向朗传》
诸葛亮:《前出师表》、《隆中对》(《隆中对》能这样拿出来吗?)
《三国志·陶谦传》
《三国志·刘表传》
《三国志·刘繇传》
《三国志·张鲁传》
《三国志·孙策传》
《三国志·武帝纪》
《三国志·三少帝纪》
《三国志·诸夏侯诸曹传》
《三国志·李典传》
《三国志·毌丘俭》
《三国志·刘晔传》
《三国志·吴主传》
《三国志·周瑜传》
《三国志·鲁肃传》
《三国志·陆逊传》
《三国志·程普传》
《三国志·韩当传》
《三国志·黄盖传》
《三国志·孙瑜传》
《三国志·吕范传》
《三国志·歩骘传》
《三国志·薛综传》
范晔:《后汉书》
《后汉书·献帝纪》
《后汉书·续百官志》
《后汉书·陶谦传》
《后汉书·应劭传》
《后汉书·吕布传》
《后汉书·袁绍传》
《后汉书·董卓传》
《后汉书·刘表传》
《后汉书·蔡衍传》
司马光:《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卷六十七
《资治通鉴考异》
《太平御览》卷五百一十八
《太平御览》卷二百四十一
房玄龄:《晋书》
《晋书·景帝纪》
其他参考史书:
黎东方:《新三国》,1949年。
卢弼:《三国志集解》
孙武:《孙子兵法》
道世:《法苑珠林》
裴松之:《三国志注》
孙盛:《魏氏春秋》
袁宏:《后汉纪》
王沈:《魏书》
鱼豢:《典略》
司马彪:《九州春秋》、《续汉书》
华璩:《华阳国志》
郭颁:《魏晋世语》(简称:《世语》,但最好不要,因为《世说新语》也有简称《世语》的。)
卢溥:《江表传》
张勃:《吴录》
郦道元:《水经注》
干宝:《晋纪》、《搜神记》、《魏晋春秋》
韦昭:《吴书》
虞喜:《志林》
王隐:《蜀记》
习凿齿:《汉晋春秋》、《襄阳耆旧记》(简称《襄阳记》,还有很多其他的名字,需注意。)
刘义庆:《世说新语》(原有一本《世说》,为了区别,叫《世说新语》,不知道为毛又简称《世说》。)
佚名参考史书:
《献帝起居注》
《曹瞒传》
《魏名臣录》(竟然在网上搜不到,呜呜。)
诗文:
曹操:《短歌行》其一
曹植:《洛神赋》
曹丕:《典论·论文》、《燕歌行》
苏轼:《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言语:
章学诚的言语
胡健中的言语
小说:
罗贯中:《三国演义》
曹丕:《列异传》
戏剧:
京剧《连环计》(元杂剧演化而来。)
京剧《捉放曹》
京剧《辕门射戟》
京剧《三英战吕布》
京剧《定军山》
京剧《取成都》
京剧《失街亭》
京剧《空城计》
京剧《斩马谡》
豫剧《白门楼》
民间戏剧《斩貂蝉》(虽然黎先生这样写了,但是在网上只能搜出元杂剧《关公月下斩貂蝉》、《关大王月夜斩貂蝉》,或者昆剧《斩貂》,意思肯定一样了,就是他大爷名字不太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