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猫上呼吸道感染

(2013-11-29 11:32:06)

猫上呼吸道感染

Feline Upper Respiratory Infection

猫的上呼吸道感染(URI)可能是动物救助机构的兽医师、管理者及其他员工感到最为棘手的问题,已被列为威胁被救助猫咪及被领养后猫咪生命与健康的头号疾病。许多流浪猫猫在被救助时可能已经携带有致病病毒。接种疫苗只对一些健康的猫有用,一旦发病是缺乏特异性疗法的。而很多因素例如住处拥挤、空气污浊、卫生条件差、应激、并发病、寄生虫感染、营养不良及一些免疫抑制因素也会增加猫URI的发生率。

虽然存在众多URI诱发因素,研究表明,与某些地方相比,一些动物救助所在控制猫URI方面做得相当好,其收容的猫发生URI的比率不到5%URI与疱疹病毒激活及应激因素间关系密切,因此该病也是威胁被救助猫咪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大问题。如果我们能针对猫URI采取适当控制措施,是可以对患猫的痛苦安慰、生活质量,甚至其被领养产生广泛而深远影响的。

病原

下列任何一种病原都可能是猫URI的主要病因:猫疱疹病毒I型(FHV-1)、猫杯状病毒(FCV)、猫披衣菌(C. felis)、支原体、支气管败血博氏杆菌。通常情况下,约有80-90%URI病例是由上述两种病毒中的一个引起的。对于被救助站猫咪,其URI发生似乎与疱疹病毒更为有关。FCV当被确定是引起猫URI周期性爆发的原因时,却与被救护猫URI患病风险的增加无一直的必然关系,也不像FHV那样容易被散布传播。与人们普遍认为的相反,空气传播并不是URI病原的一个主要传播途径,而是更易通过患猫粪便污染物及飞沫传播(距离5英尺或更近),或者更重要的,是因应激致使潜在的疱疹病毒被活化而传播。

原发性呼吸道病原增加了患猫继发性细菌感染的几率,通过刺激呼吸道粘膜及某些情况下直接损伤呼吸系统的免疫机能两种方式。URI患猫呼吸道内可分离到多种细菌,常见的如巴氏杆菌、大肠杆菌、链球菌、肠杆菌和葡萄球菌。由于分离到革兰氏阴性菌的几率很高,因此治疗URI继发细菌感染的抗生素其抗菌谱应当包括革兰氏阴性菌。应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细菌感染的URI患猫都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如果猫URI在某一个处经常发生(主要基于症状如眼睛变色、鼻涕、抗生素治疗效果等判定),应考虑是否因URI治疗区空气污浊或其他卫生条件导致了周围环境中细菌高负载。

诊断

通常情况下,对于单个的URI病例不能确定其致病病原。然而有时可根据患猫临床症状进行一个很好的猜测:例如相对来说FCV更可能与口腔溃疡或跛行有关;FHV-1最可能引起的症状是角膜炎或角膜溃疡;衣原体和支原体则更常见于无其他症状的结膜炎。当然,所有病原都是可能引起重叠临床症状的,仅根据一只病猫临床表现做出病原诊断几乎是不可能的。在一些病例,进行其他的检查或测试去做特定病原鉴定是具有疾病诊断意义的,例如:不同寻常的症状,及一个群体内猫患病的严重程度或频率;有计划的饲养管理改变(比如接种某一特定病原疫苗前的)。

近年来随着RT-PCR检测和猫URI特异性检测板的出现,URI的诊断性检测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样品被正确处理后的一个阴性检测结果是排除急性URI的一种合理方法,尽管患猫可能间隙性地排毒,或携带有几种URI病原。但一只猫的检测阳性并不能确定其患有URI,因为上述病原任何一种都是可能从临床上正常猫的呼吸道内被分离到的。此外,PCR检测提示的既可能是活病毒(野株或疫苗株)也可能是已经被灭活的病毒。由于PCR检测方法这些局限,源于单只猫口鼻分泌物的一个阳性PCR检测结果是没有实际意义的。理想情况下应采集至少15只有典型症状病猫的样品,且应从受疾病影响最明显的部位(如眼、口腔、鼻腔分泌物)采集,判读结果时必须考虑到救助所内所有猫的预期患病率。但是由于实验室诊断所用的RT-PCR检测方法最近才得以广泛普及,通过此方法获得的关于猫URI各种病原流行情况的数据资料目前极为有限,且结果也可能因抽样地区和猫群体的差异而有较大变化。一项对加利福尼亚8个动物救助站573只猫的调查发现,各种病原在有或无URI症状的猫流行率分别是:FHV 29%/16%FCV 28%/27%、猫披衣菌 4%/0.4%、博氏杆菌8%/12%、支原体 21%/6%。需指出的是,在此项调查中病毒分离而不是PCR检测被用于FHVFCV检测,同时是通过细菌培养去检测博氏杆菌,而这些方法与PCR检测相比,可能已经降低了这些病原体被检出的几率。在一个救助机构如果有许多猫病死或者由于患有重度URI而被安乐,极有必要进行尸体剖检和组织病理性检验,这样有助于迅速地确定病因并使有效的治疗干预成为可能。组织病理学检验能显示病原体和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允许更精确的评估各种病原体在可观察到的疾病症状中的真正作用,尸体剖检也有助于发现没有被那些未包括在URI 常规PCR检测中的病原。

管理、滞留时间与URI

住所拥挤及其相关问题,是影响被救助猫呼吸道及其他疾病的潜在最大风险因子。群体密度增大增加了引入外来疾病的风险,动物间接触率也增高,空气质量变差,也使住宿及饲养管理方面的资源捉襟见肘。救助所内猫群拥挤的情况并非少见,因为救助站设施不足不能人性化地为猫咪提供一段必要时间的住宿,或不能够提供合理数量健康猫以被领养。即便有足够容纳设施和空间,可领养猫数量也处在最佳,一些救助站也没能力把其资源最优化利用,以致于不能保持猫咪处于健康状态或使其活力得到充分释放。考虑到大多数地方都有太多猫需要住所,拥挤是不可避免的,除非收容能力被建立并出台一些政策去保持收容猫数与放出猫数之间的动态平衡(如限制或调节救助猫咪数量,除非空间足够;在产仔季将成年猫长期家庭寄养;对疾病救护标准以外的猫进行安乐)。一段时间内救助站内猫数量太少也会导致猫咪恐惧,从而造成安乐死数量的增加,但此处说的并非这种情况。一个社区内生活的被救助猫数量取决于猫被领养的数量,或采取措施防止不想的出生,或使猫咪一直待在家里。URI被证明与应激水平高,增加的安乐死风险以及猫群或个体两个水平的低救助率有关。救助站都是健康猫咪会使得医疗保健花费减少,人们领养兴趣可能会增加,救助站也有更多资源用于应对那些需救助的已经进入动物医疗护理范围的疾病。领养推介活动可安排在预计的猫咪到来高峰(产仔季节)前后或特殊事件前后,但不能仅是为应对拥挤举办。

减轻猫群拥挤、预防URI的不提倡的策略是仅仅缩短收容猫待在救助站的时间。救助站滞留时间是猫URI的重要风险因子,而患病又会进一步延长其滞留时间。降低猫平均滞留时间可以减少每天住在救助站的猫数量,促进了猫群拥挤状况的改善,使每只猫都可能得到更好的照顾,进一步降低患病风险。但缩短滞留时间不应把更多的猫施行安乐或则对猫的滞留设置时间限制来进行。相反,应当为每只猫提供必要的照护,在其被救助直至最后被适当处置的过程中,不应有脱节,在每个环节都必须有足够数量的人员。对增加被救助猫咪滞留时间的管理实践应该进行仔细的评估,以确保这些实践的益处不超出其付出成本。这可能包括对眼观健康的猫进行常规检疫,由于领养前检查或手术积压而造成的滞留延迟,或未能在猫可被家庭领养的第一时间把他们转移到救助站里与公众见面的区域等。应该有可观数量的成年猫及幼猫可待被家庭领养,从而确保潜在领养者总是可以从中进行选择。然而此外,提供的等待领养猫数应该是基于最优而不是数量最大化,目的仅是腾出救助站可以使用的空间。在救助站越少的猫等待领养意味着更短的等待时间,对于每只猫——假设有30只猫可供领养,平均每天被领养一只的话,那么每只猫的等待时间都可能是30天;如果只有15只等待领养,平均等待领养时间将是15天。如果领养者面临的选择较少,那么其做出选择的时间将更短也将更简单。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在有相对较少的选项从中选择时,人们更容易做出选择,且对自己的选择感觉良好。一个好的普遍原则是救助站内积极流转将被领养的猫数不超过该月平均每日被收养猫数的7-14倍(计算时不应包括正处于积极康复中没准备好被领养的猫)。然而,这并不等同于设置时限:如果任何一个时间都只有较少的猫可被选择的话,平均滞留时间自然而然就降下来了。有些猫可能需要待7-14天以上的时间,而有些猫可能刚进入救助站几天就被人领养走了。减少可被领养猫的数量并不需要增加不必要的安乐死,相反,可以仅仅通过消除延迟、缩短等待领养时间、举办特殊领养推介活动、或通过控制收容量直至领养速度赶上持续进入救助站的猫数。

减少应激

由于URI症状的出现和FHV-1感染特别容易因应激因素引起,因此减少应激对于控制猫的URI至关重要。减少应激的努力必须从猫进入救助站的那一刻就开始持续地进行,因为有时即便是简单的换换笼子就足以诱使一些猫的URI发生。尽可能保持各处清洁卫生并提供无需大范围移动或清洁处理的住所是控制猫URI的关键。对群居在一个地方的猫进行重新分组已被与URI的复发联系在一起。如果必须进行群养,与大的群组相比,采用更小的群组是更为有利的,这样可以使猫咪移出移进的频率降到最低。如果需要分开饲养,在一个大的房间内进行划分比较好。考虑到猫需要地方隐藏,减少周边噪音(特别是狗狂吠),维持光线的明/暗周期和舒适的温度,并提供玩具和可抓的表面对于缓解猫的应激也是很重要的。不必要的治疗应该被降到最少——令猫感到厌恶的抓持或强制给药等必须与这些操作所引起的应激之间进行充分衡量。增加社交活动可能有助于缓解猫应激与压力,但必须审慎进行。猫从笼子里拿出来,被一个陌生人抱着带到陌生的房间去玩可能有助于缓解一些猫的无聊,但在另一些猫则可能会产生强烈的应激压力(也易于某些疾病传播)。志愿者应学会观察猫对互动活动的反应,并会做诸如被毛梳理或笼内爱抚、或让猫在笼外干净、安静的区域内玩耍或让猫咪坐在他们的大腿上(仅对健康接种过疫苗的猫而言)等。如果可能应该为每只猫提供一个携行包,如果其住所太小放不下,可在其他地方为其放置一个携包,以方便猫在救助站停留期间使用。使用携包把猫带到社交场所,并允许其自己选择什么时候退场、探险及与其他猫互动。如果做不到这样,至少也应该从把猫自己的毛巾或睡垫带来。在进行互动前,要确保所有的志愿者和人员都了解犬猫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疾病时的征兆。此外,接触病猫没有更换上衣和进行彻底的手部卫生消毒时,不应去接触健康猫咪。

消毒

大多数URI病原体在环境中的存活时间在几小时(如FHV-1)至几周之间(如博式杆菌),且可用常规消毒剂将其灭活。虽然一个整洁、卫生的救助站始终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但猫的URI并不能被消除,仅仅通过增加消毒灭菌的次数却没采取相应措施去减少应激和使猫生活的舒服一些。FCV情况有些特殊,虽然它不像声名狼藉的细小病毒那样存活时间久,但它仍能存活长达一个月或更长的时间,在干燥的排泄物中。当怀疑是FCV爆发时,严格注意消毒是必需的。1:32倍稀释的家用漂白剂(5%次氯酸钠)用于干净物体表面可以灭活杯状病毒。同样,家庭用作漂白剂的其他物品例如次氯酸钙和二氯异氰尿酸钠(优氯净)也已经被证明能有效杀死无包膜病毒。像漂白剂一样,这些没有去污剂属性的产品必须被用于清洗干净之前的物品表面。其他被证明有消毒作用的试剂品包括过一硫酸氢钾和速效过氧化氢, 据报道这两种试剂在有机物表面具有更强的去污能力和更好的杀菌活性,与其他漂白剂及其相关产品相比。许多独立研究已经反复证明季铵盐类消毒剂不能确实有效地杀灭无包膜病毒,尽管这类产品一再地被声称和在标签上标明其有效。杯状病毒也不能被醇类消毒剂可靠地灭活,救助站常用的洗手液对于杯状病毒也许并不是完全有效(尽管它们仍应该被用于所有的动物住所以保护公共卫生)。与其他醇类消毒剂相比,含有60 - 90%乙醇和丙醇的消毒剂对于杯状病毒是更有效的。如上所述,清洗典型盒式风格的单一猫笼所引起的应激及污染物散毒风险可能大于彻底消毒带来的益处。如果可能,猫笼子应该在其住的地方被打扫,并在两只猫住的间隔将猫笼进行彻底的清洁、消毒和干燥。

空气质量

    尽管极短时间内的空气传播本身意义不大,但好的空气质量对于维护呼吸系统的健康以及URI的控制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这里所说的空气质量主要是指猫鼻头水平的而不是房间那么大范围内的空气质量。至少有两边开口的猫笼或公寓比只有一边开口的能提高更好的被动通风换气。让猫住在全封闭的笼子里(所有四个侧面、顶部和底部)会导致空气质量变差,这种情况应该避免,除非每个单独的笼子都能主动通风。尽管新鲜空气交换通常会被强调,降低空气中污染物的量对于控制URI是同样有效或更为有效的(如通过降低群体密度、经常清理垃圾箱、减少因垃圾产生的灰尘,使用正确稀释的消毒剂等)。有条件的话可尝试进行空气过滤,虽然这种方式没有新鲜空气交换和降低污染物的量效果好,注意需要经常更换过滤器以免其成为病原体传染源。应当避免使用基于臭氧的空气过滤器,因为臭氧本身就可能会有呼吸道刺激性。

住所

好的住所条件、减少应激、安全感、有效的清洁卫生,对于促进猫咪健康是相辅相成的。好的居所对猫的健康有直接的影响,并有利于方面清洁工作和缓解猫咪应激压力。在影响救助站猫URI发病率方面,住的条件可能是最重要单一性因素。最近一项研究显示,送到英国各救助站的1434只猫仅有60只在救助站滞留期间出现URI。此研究中的猫在救助站一般住在宽大房间内,能够舒适的在有上下伸缩门隔开的室内/室外自由出入,并为猫咪提供了充足的隐藏空间,分离的垃圾和食物,完全隔绝犬吠噪音,以及不间断的护理等。

疫苗接种

疫苗接种不能防止猫感染URI病原或任何URI病原体携带猫其疾病的发展,而且猫杯状病毒的多型毒株是具有疫苗抗性的。疫苗接种,最多只能减轻疾病的严重程度和缩短病程。肠外给予的包含猫疱疹病毒、猫杯状病毒和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FVRCP)的改良活疫苗已经可以买到。即便使用改良活疫苗,两次免疫接种之间也需要有2-3周的间隔时间以使机体能够产生针对呼吸道病毒的足够保护力。如果主人或发现猫咪者愿意在猫放弃戒备以前养她们一段时间,最好把两次疫苗注射的时间放在猫被送进救助站之前。至少,在猫入住救助站的时候应该达到4-6周龄或者更大,以便可以接受疫苗接种。对于待在高患病风险环境(如动物救助站、饲养很多猫的家庭)中的猫,应该每两周给幼猫接种一次疫苗,一直到猫长到18-20周龄。如果可能,对于成年猫在第一次疫苗接种后两周应该进行再次免疫。与灭活疫苗相比,改良活疫苗一般能更快地诱导机体产生免疫保护作用(至少5-7天,肠外给予;3-5天,经鼻给予)。由于URI和泛白细胞减少症(猫瘟)疫苗常被组合在一起使用,在疫苗选择时应该考虑到这个问题。在许多地区,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呈增加趋势,使用改良活疫苗皮下接种免疫,优先提供针对此病的保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最好的选择。经鼻给予的改良二联FVRC)或三联(FVRCP)活疫苗在美国和世界其他一些地方已经可以买到。在一项研究中,在注射一种灭活的非肠给予的三联疫苗(FVRCP)之外,再经鼻给予二联疫苗(FVRC)给猫提供了适度提高的保护作用,针对猫URI。然而,另一项研究结果则显示,在注射给予改良三联活疫苗(FVRCP)外还经鼻接种改良二联活疫苗的猫与仅仅只注射接种改良活疫苗的猫之间,其免疫保护效果没有差异。来自动物救护机构针对此种免疫策略效果的非正式报告结果出入极大,从有些报告说此策略非常明显地降低了URI的发生率到有些报告说没有改变,甚至有些报告说此策略增加了URI的发生率。如果在皮下接种FVRCP三联疫苗基础上还经鼻内免疫一种改良活疫苗的话,最好能去跟踪此免疫策略对单一救助站内猫URI的影响。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停止使用针对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的经皮下给予的改良活疫苗,因为此疫苗对于迅速提供针对这一常见的致命性的感染性疾病的保护是必需的。猫杯状病毒二价灭活疫苗在一些区域是有商业化产品的(如欧洲、美国)。这些疫苗除包含在绝大多数杯状病毒疫苗中使用的毒株外,还包含从一次系统性FCV爆发中分离得到的强毒株。杯状病毒不同的系统性强毒株之间无交叉保护作用,因此不能期望使用一种疫苗就极度可能地保护猫不感染这一恶性的系统性疾病。然而,与传统的单一菌株的疫苗相比,二价疫苗能产生更广泛的交叉中和抗体,这可能与一般二价苗免疫能为猫提供更广泛的针对杯状病毒的保护相对应。其他种类的二价疫苗,当前在欧洲已经可以买到,可以产生比传统疫苗更为广泛的交叉保护作用。这些二价疫苗是灭活苗,和所有其他杯状病毒疫苗一样,都需要接种两次才能提供良好的保护效果。但是,由于救助站内猫杯状病毒的感染常常是零星发生的而不是呈地方流行性,因此这对于长期待在室内的猫来说可能是有好处的,例如至圣所,那里养猫是现行法律问题的一部分,又比如动物救助站,在那里收留的猫常常需要待上一个月或者更长的时间。

现在有用于猫的博氏杆菌改良活疫苗,但一般不推荐用于救助站内的猫,除非经实验室诊断证明有反复的博氏杆菌感染。现用的猫披衣菌疫苗有灭活和改良活疫苗两种(经常与猫三联(FVRCP)一起给予),但一般不推荐使用,因为其保护期短,且只是对部分猫咪有效,此疫苗可能还有相对较高频率的副作用。频繁地发现猫感染博氏杆菌或衣原体通常提示存在饲养管理问题,因此预防它们的重点应该放在环境管理的改善上,而不是只特异性地去控制这些病原体。如果使用疫苗,需要进行定期的重新免疫。目前还没有用于猫的支原体疫苗。如需了解更多关于猫URI疫苗接种方面的信息,可以参见美国猫科医师协会的疫苗指南。

隔离

许多URI病原体排毒猫并不表现出临床症状,因此需要有仔细的卫生防护措施,即便处置的是表观明显健康的猫。有明显感染症状的猫很可能正在排出更多数量的病毒,将这些猫从一般群体中隔离出来是必要的,即便是对一个最微小的疾病控制项目来说。关笼隔离是可以接受的,如果住房条件只能够做到这样把这些患猫与其他猫真正分隔离开,而同时照护又能以一种能完全避免排泄污染物传输病原体的方式进行的话。大多数救助站的住房条件需要满足能使这些猫被转移到一个单独的房间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隔离,这样有利于为猫咪提供更有效的治疗,也可以避免给人这种感觉即救助站里收留的都是病猫。在随后恢复的几周时间内许多猫的排毒量依然呈增加的趋势。理想情况下,这些猫不应该被直接放回至一般的猫群,至少不能与疾病易感群体混合,例如幼猫或刚进入救助站的猫。然而,经治疗一旦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猫咪的散毒风险将非常明显的降低,这时再把这些猫引入基本健康的猫群通常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如果痊愈的猫放回原健康群后一个慢性周期性的URI出现,那么有必要再次评估应激管理和猫群拥挤情况。如果即便是饲养管理良好和应激控制得当,这样的问题依然持续存在,那么就应考虑进行其他诊断以判明猫群病况。

治疗

必须把疾病预防作为救助站猫URI管理的基石。猫一旦患病,成功救助就输掉了一大半。即便是救助站能够为猫咪提供治疗,病猫也将经历被隔离一段时间的折磨,救护成本也会增加,公众的信任度可能会降低,员工们也需要从疾病预防和收留工作中抽出时间来照看病猫。有些猫还将因此遭受慢性病甚至是致命性URI并发症的折磨。治疗都是URI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病猫可以被治愈时,员工士气和人们对救助站的支持通常也会提高。一个基于临床症状的URI治疗方面的讨论和一个标准的URI治疗方案可见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柯罗特收容医学项目组的网站。在帮助收容猫咪尽快恢复健康时,应该认识到治疗本身就是和风险与成本联系在一起的,如过度使用抗生素会破坏胃肠道和呼吸道内正常菌群,增加猫对其他细菌和病毒的易感性。抗生素使用也会有不良副作用,而且选择的抗生素引起的耐药性风险一直是倍受关注的问题。绝对不可以把没有限制的抗生素治疗看作是可以取代良好饲养管理的措施,这样不仅不安全,对于管理这些重大的病毒性疾病恰恰也没有多大作用。在理想情况下抗生素治疗应该仅被用于疾病的临床症状提示有细菌性感染的猫。在一些救助站,几乎所有的猫在短短几天内都发展出这样的症状,如果(记住仅是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那么应该重新评估治疗区内的空气质量、应激控制和拥挤情况,并且同时考虑立即开始对治疗区的患猫使用抗生素。在治疗急性URI病例时设定一个特定的时间是没有益处的,抗生素治疗可以被立即停止,一旦临床症状消失(如果监测到的情况参差不齐,在最后观察到的URI症状消失之后最好能继续监控2-3天,以防有些过去出现的症状例如打喷嚏被忽视了)。慢性URI或疑似衣原体感染是另外一种情况,这样的病例可能需要治疗6-8周才能完全地解除感染症状。大多数情况下,救助站内治疗猫URI时抗生素的选择是基于兽医师的临床经验。已经进行的几项研究比较了治疗猫URI时各种不同抗生素的效果。一项用103只患有URI的猫进行的试验比较了麻佛微素(马保沙星)与阿莫西林应用5天的效果,发现两者没有明显差异(二者的治愈或症状改善率是87.877.8)。有学者研究比较了阿莫西林与阿奇霉素在31只被救助的URI猫应用9天的效果,同样发现二者的疗效在两个处理组之间无显著差异,连用9天的治愈率分别是38%40%,此后又给这些猫使用另一种抗生素连续9天,结果显示每个治疗组中另有50%的猫被治愈,同时31只猫中的其中8只应用这些药物后也没有被治愈。另一项研究评价了不同药物体外应用在治疗猫URI继发性细菌感染的效果,发现恩诺沙星有最高的总有效率95%),同时头孢氨芐和阿莫西林的效果也相当不错,其总有效率分别达到90%84%,而四环素的有效率只有71%。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此项研究并没有报道三个潜的重要的URI病原体对药物的敏感性,即博氏杆菌、支原体和衣原体。这三种细菌对头孢氨苄不敏感,对多西环素(强力霉素)敏感。多西环素的效果要好于其他一些抗生素,特别是在治疗衣原体感染方面。因此,一个好的治疗组合,可以是在把多西环素作为一个治疗选择时,也把一种对继发病原体有较好药理活性的其他抗生素作为另外一个选择。这样可以提供一个更好的细菌覆盖率,对于原发病原菌和继发病原菌两者而言。(记住,大多数救助站猫的URI是由猫疱疹病毒和继发的病原体引起的,且其中支原体可能比博氏杆菌或衣原体更为常见。)对于猫URI,当第一个根据经验制定的治疗不见效时,应该给出其他治疗方案。在治疗没有效果时,应该对猫的病情做进一步的评估。任何治疗程序都涉及手动操作和处理,这样也增加了疾病被传播的风险,而且治疗本身对猫及其照护者来说,都可能是相当大的应激和压力,因此过度治疗应当被避免。虽然医生可能会有兴趣去尝试各种道听途说的治疗方法,或者给予各种抗生素只是为这一令人沮丧的疾病治疗尽些人事,但是理想的情况任何治疗还是应该限于有相当临床合理性的疗法。

大多数猫URI可以在7-10天内痊愈。少数猫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或在救助站里再也不能恢复健康,如果需更长时间痊愈是一种通常情形而不是个案,应再次评估救助站内应激控制、拥挤情况及治疗护理措施。对患有慢性URI的猫要检查其病情是否是由鼻息肉、呼吸道异物或免疫抑制性疾病等引起。如果这些可能因素被排除,长期给予具有良好组织渗透性的抗生素可能有助于症状的缓解。不应把这些猫长期留在救助站仅仅是为等其症状消失,因为这种情况可能永远也不会发生。有些猫,其症状将在居家看护期间逐渐消失或其症状在家庭寄养期间也不消失,但对这些猫进行这样处置也是很合适的,例如家庭寄养通过网络领养或站外领养活动将猫的情况向潜在领养者说明而不是让其在救助站长期耗下去、一直到被折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