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生母相认……多年来,我始终不愿理解母亲,更不愿与她相认。人们常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直到自己也为人母,才真正体会到这句话的分量。自从母亲改嫁后,她组建了新的家庭,拥有了自己的幸福生活,但那个世界里始终没有我的位置。这份缺席让我心如刀绞,我固执地拒绝与她相认,将童年的伤痛与少年的委屈全部归咎于她。
记得那时家中弟妹尚幼,作为长女的我看尽世态炎凉。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我总是小心翼翼地观察着大人们的脸色。每当看到同龄孩子与母亲嬉戏的温馨场景,我的心就像被针扎一般;每当我因家务繁重而疲惫不堪,却还要忍受无端指责时,怨恨的种子就在心底生根发芽;每当我饿着肚子蜷缩在角落,听着继母数落父亲时,对母亲的思念与怨怼便如潮水般涌来。我羡慕那些有母亲疼爱的孩子,羡慕他们可以理所当然地撒娇,可以无所顾忌地依赖。母亲离开后,我再没穿过一件新衣裳。洗头时只能用洗衣粉或肥皂,那种刺鼻的味道至今仍记忆犹新。十一二岁的我,为了不让父亲为难,为了不被像妹妹一样送走,开始拼命讨好强势的继母。我学会了察言观色,学会了隐忍克制,将所有痛苦都深埋心底。那些日子里的每一分煎熬,都化作了我对母亲绵长的怨恨。
时光荏苒,我中专求学时,母亲曾来学校找我。记得那天她站在教室外的走廊上,欲言又止。而我,却用最尖锐的语言伤害她:"我已经长大了,马上就要工作,以后不用来看我。我需要你的时候,你在哪里?"看着她瞬间红了的眼眶,我竟感到一丝报复的快意,甚至还有种扭曲的解恨感。现在想来,那时的我多么残忍,竟不知她鼓起多大勇气才敢出现在我面前。人生际遇无常,就像月亮的阴晴圆缺,我们只能学会坦然接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那些不为人知的过往,往往藏在微笑的背后。我们习惯用坚强的面具示人,又有谁能看透其中的脆弱?
在养育女儿的过程中,我渐渐明白,对母亲的爱与恨本就是一体两面。正是因为曾经深爱,才会因失望而怨恨;正是因为心中仍有牵挂,才会耿耿于怀。公公婆婆和丈夫的劝慰让我开始反思:母亲一定也有她的难处,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母亲。我终于明白,将所有伤痛都归咎于她,对她何尝公平?与母亲相认的那一刻,多年的心结终于解开。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许多事,唯有亲身经历,才能真正领悟;许多执念,只有放下,心灵才能获得自由。没有人能永远困住你,也没有人能成为你一生的牵绊。想做的事,有能力时就去做;想付出的爱,觉得值得就不要犹豫。
当你真正理解每个人的不容易,就会学会原谅;当你明白每个人都背负着各自的苦衷,就会懂得包容;当你感受到每个人承受的压力,就会学会体贴;当你看到每个人内心的脆弱,就会自然心疼。每一种痛苦都是生命的馈赠,每一次挫折都是成长的契机。渐渐地,我不再矫情,能宽容时就选择释怀;不再抱怨,因为明白谁的生活都不轻松;不再愤慨,因为懂得命运对谁都不偏袒。有时我们需要放低姿态,看看这世间有多少人与我们处境相似;需要俯身倾听,了解多少人的生活可能更艰辛;需要静心思考,明白没有谁的人生能永远风平浪静。于是我们变得沉默,不再轻易诉说;变得冷静,不再冲动行事;变得温和,不再随意发脾气。懂事的同时也有了心事,大度的同时更显深度。
记忆如同一个钱夹,装载过多只会让它难以合拢,最终让珍贵的回忆散落一地。过去的事情可以铭记,但更要学会放下。唯有放下,才能获得真正的自在。生命中总有一些记忆需要遗忘,不该留恋的就彻底释怀,过多的执着只会成为前行的羁绊。无论怎样,我们的脚步要始终向前,而不是频频回望来时的路。与母亲相认,不仅是对过去的和解,更是对自我的救赎。这段心路历程让我懂得:原来我们之所以改变,是因为我们终于明白了生活的真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