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公开课后的总结与反思
(2019-05-18 19:16:54)分类: 教育改革 |
一节公开课后的总结与反思
近日,在一所学校的月度教研活动中,围绕“复习课型”进行同课异构,我执教了一节六年级《平面图形的面积》的数学公开课。
复习课可以怎样上?一定要老师带着学生去整理学过的知识吗?如果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整理结果会怎样?他们又会怎么整理呢?在备课时,这一系列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
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学习阶段和年龄特点,最终,我设计了以“问题单”的形式开启这次课堂教学。通过“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有哪些?”、“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它们之间怎样的联系呢?”等由浅入深的几个问题,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并尝试用思维导图、知识树等学习工具整理平面图形面积的相关知识。
其实,只要相信学生,敢于放手,并提供给学生学习时必要的“脚手架”,学生一定会呈现出不一样的精彩。学生在课堂上整理的方式和结果是多样化的,有逐个列举的,有用表格整理的,也有少数同学用知识树呈现出来。一个个不同的问题单,反应出的是一个个学生最自然、最真实的思维状态,是真实的学情暴露。他们之间的差异,正是课堂合作交流的重要资源和前提。
紧接着,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展示分享,补充质疑。从单个图形面积知识的梳理与复习走向图形面积之间关系的探究过程中,学生彼此对话,对比思考,自我矫正,不仅温习了所学的知识,感受了整理知识的方法,认识和思维得到了进一步升华。而我所做的,就是顺着学生的想法,以不断追问的形式,适时地引导重点关注“转化”、“互逆”等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数学的规律和魅力,体现数学课“为思维而教、为思维而学”的理念。
最后环节,我有意地放大了课堂的总结。鼓励学生踊跃分享本节课的收获,并以“学习反思单”的形式及时记录下来,让思维过程可视化。我认为总结的价值是巨大的,总结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不仅要关注学到的具体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发现知识背后的思维和方法,对学习过程深度反思,以及对学习方法本身的关注。
此外,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我设计了一份“学情收集单”,目的是了解学生在本节课上究竟学会了什么,还存在什么样的困惑,也意在让学生学会正确、恰当地自我评估。因为,任何一节课的结束,并不意味学习的结束,而对学情的精准把握应贯穿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尽管,备课时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和预设,课堂中也不乏创新和亮点,然而,这节课仍有诸多遗憾之处。比如,学生在完成问题单时,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够充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部分学生在探究环节思维的展开。我的改进策略是,可以将问题单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课前先整理,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先想、先做的时间和空间,弥补课堂内学生思考时间的不足。
又比如,因公开课的缘故,面对陌生的老师和环境,部分学生显得拘束和紧张,导致在课堂展示时,不敢大声表达。给我的提醒是,课前与学生的互动一定要充分,只有先帮助学生消除心态上的障碍,与学生建立起平等信任的关系后,他们才可能安心学习,才可能在课堂中展示出自己优秀的一面。
回顾从备课、上课、说课的整个过程,总结经验与得失,尤其是听完课改专家的独到的点评和中肯建议后,大有茅塞顿开之感,收获很大。对如何保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如何创造性地利用课堂工具实现效率的最大化,数学总复习课如何设计、如何选题等相关问题,心中浮现出较为清晰的答案。这是一次难得的经历和成长。
一位特级教师曾说过:课堂是教师人生修炼的道场。其实,无论是日常课还是公开课,都需要从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出发,不断地锤炼和打磨。面对真实的课堂,不回避,不掩饰,不断反刍和反思,破解课堂中的存在的每一个细微问题,让学习真正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