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当代青年书法教育论坛纪要——杨沛沛

标签:
第二届尚艺书院青年书法教育论坛 |
http://s8/mw690/003WeN4Pzy7aaM7jwd907&690
杨沛沛,1986年生于河南焦作,2008年毕业于中央美院漫画专业,2009年毕业于中国书法院书法高研班,2013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专业并获硕士学位,师从胡抗美、曾翔先生,现为国家画院胡抗美、曾翔工作室助教,《中国书法》杂志社编辑,《书法文献》编委。
杨沛沛现场发言纪要
书法学习的顺序和次第是每一位学书者都会遇到的问题。当我们在讨论学序的时候,应当作必要的论前准备,包括对学序这一问题意识的反思、澄清和框定讨论的范围等。
应当说,作为艺术的书法,从根源上来说应当由书家个体的喜好作为主导,从这个层面而言,书法的学序问题可以简化为随顺个人的喜好,犹如个人的饮食习惯,喜好清淡甜腻和喜好酸辣辛热从根本上没有好坏高低之分,喜欢俊美典雅的晋唐帖学和喜欢粗犷厚重的碑学同样没有高下之别。从艺术探索的本质来说,书法艺术的学习正是立基于个人的心性、禀赋、爱好,激发个人对书法的求知欲而进行自觉的艺术探知的过程。
当下我们谈论书法的学序问题,思考从哪一本字帖、哪一个朝代入手会更有效率,论题本身已是带有“成果”意识的学习状态,而艺术探索终究是要跟着“感觉”走的个人化探索,它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过程。从哪个朝代入手、怎样选碑择帖,意味着发问者审美自觉尚未萌发,他要靠共性的普遍法则帮助自己踏上学书之路。所以我们在谈论书法的学序问题时,我们应当正确认识谈论此问题的价值,既应当看到书法艺术的教育以美育为终极目标,当下的讨论所产生的成果只是起到辅助和点化的作用、无法代替发问者去学习艺术。又要看到发问者的问题意识背后面临的真正困境,切实厘清涉及学序问题的共性法则,为开启学书者的审美自觉贡献点滴力量。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在书法的学习中,既存在着对书体的“学序”问题、也存在着对朝代的“学序”,二者相互交杂,有着内在的脉络,厘清书体之间和朝代之间的关系,对于建立正确的书法观至关重要。
为什么在书体的选择上要讲究学序呢?究其缘由,是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之间的关系所致,这五种书体是“树状”的关系——篆隶为“根”,楷、行、草为“枝叶”。之所以有这样的关系,既有书体发展史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书法本体的用笔、结构,乃至书法作为艺术在审美塑造方面都决定了这种“树状”关系。我们先从反例上去考察篆隶书当今所处的尴尬处境,事实上,我们平时的大量书论中有关于篆隶为“根”的论述,但是从书体的外在形态上,实在难以看出篆隶和楷行草有怎样的血缘关系,在我们当今的书坛中,通晓五体内在关系、打通五体的书家也确实不多。所以这就是一种尴尬状态——一方面书论中大量提到篆隶的“根”的地位,而在实际操作上却无法融通,所以在书体选择上仍然迷惑其中,多数书家仅选择一两种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所谓的“一招鲜”,用精熟少数范本的方式代替完整的书法训练。
从形体、结构上难以找出血脉关系,我们只能从书法的另一个要素——用笔上来考察。
书法的用笔隐性、微妙、不易察觉,它是毛笔在行进过程中所作的动作。谈到用笔的动作,邱振中曾经《关于笔法演变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曾有过详尽的描述。我在此只说明一点,那就是在用笔上,篆隶书讲究时提时按、一以贯之、前后团练一起,这种对线条各个部位的周备观照的“气”意识是笔法的核心,后来产生的书体笔法上无不于此减损而成,比如楷书往往是注重两端而中断一带而过,而行书、草书则是将篆隶书提、按的这种动作拉大、节奏加快的结果。篆隶书的线条相对于其他书体犹如风筝线一样,在行笔时切实保证楷、行、草书书写过程中用笔的擒纵有度和结体的百变不乱。
更重要的是以篆隶书为功底的书家,往往能够跳脱各种书体的细节束缚,尤其是二王帖学中错综复杂、令人目眩的动作的干扰,以及辨别有些范本中的病笔,从而直奔书法的本质——线。黄庭坚在《论书》中曾言:“《兰亭》虽真行书之宗,然不必一笔一画为准。譬如周公、孔子不能无小过,过则不害其聪明睿圣,所以为圣人。不善学者,即圣人之过处而学之,故蔽于一曲。今世学《兰亭》者,多此也。鲁之闭门者曰:吾将以吾之不可,学柳下惠之可。可以学书矣。”对于圣人的书法学习,也应当有所选择,不能全盘吸收,因为圣人也有过错,只是他的过错没有妨害其圣明睿智,但是如果人们不加辨别的吸收,有可能会将法帖中的弊病学到手,如孙过庭《书谱》中有较多病笔惯,很多人不知其病反以为精彩,这不能不说是书法学习的大误区,如何才能塑造正确的审美眼光?以篆隶书为根基,塑造基本的书法笔法基础和对线质感的审美素养是首要的科目。
学序观念的建立,立基于正确的笔法史观。在笔法史上,每一种书体的产生都是一次笔法的改变,所产生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其中楷书的产生是不容忽视的事件,因为在楷书产生以前,书法学习的根基是篆籀,楷书产生后,直接代替篆籀成为五种书体的基础。由于楷书的用笔注重两端、中段一带而过,对于线条无法实现起、行、收的全面训练,导致以此为基础的书家在书写行草时往往气息羸弱、转折生硬,黄庭坚、祝允明是典型的代表。仅此一例就决定书法的学习不能从楷书入手,尤其是欧阳询、柳公权,习之逾久,逾难旁及他体,不得不警惕。
小篆的产生、隶变、新体的产生、唐太宗对王羲之的推崇、清代碑学运动对笔法史的反思等等,这些事件对于书法艺术的影响是深远的,对于学序的先后判断,若不清楚这些基本史实,定会迷失其中。因此,我认为探讨学序问题并不在于给出一个具体的书法路线图,然后让学书者亦步亦趋,对于这一问题的探讨,其实是一个对书法学理的探究,它立基于对笔法史脉络的清晰认识,清楚何为“根”,何为“枝脉”,如此便能对各种书体和各个朝代做到上下通达、贯穿无碍。
http://s16/mw690/003WeN4Pzy7aaOJlhlJef&690<wbr>张志庆" TITLE="第二届当代青年书法教育论坛纪要——杨沛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