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知青岁月
叶孟华
偶然看到自己下乡时的一张照片,又勾起了那段遥远又清晰的记忆。于是,那尘封了多年的岁月又在不经意间被掀开,一段段往事浮现在摇曳的时光里……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波澜壮阔的“上山下乡”运动正掀高潮,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标语贴满了城市的大街小巷。欢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场面也是无比盛大和热烈。
那是冬季的一天,工厂门前,锣鼓喧天,鞭炮声声。广播喇叭反复播放着最新指示。此时的我,心情无比激动,既有对广阔天地的向往,也有对远离家乡、远离父母的思念。我的泪水随着锣鼓声簌簌地流下来。泪水伴着雪花挂在脸上凉冰冰的。我用模糊的双眼看着五颜六色的标语,泪眼在欢送的人群中不停地搜寻着父母的身影,因为此时一别不知几年才能再见。
送行的汽车离城市越来越远了,初离父母倍感孤单的心情也越来越沉了。大家挤在敞篷车内,用身体相互取暖。汽车在颠簸的公路上行驶着。路两旁的几棵光秃秃的老榆树,在北风下显得那么萧瑟。被雪覆盖的农田和草地也显得那么空旷。我们这些刚出校门的十几岁的孩子,还无法预测前路的顺逆,内心都很迷茫。汽车行了几小时,终于到达了目的地。一下车,映入眼帘的是比比皆是的草坯房,有的马上要倒塌的样子。窗棂上糊的是窗户纸。风一吹,哗啦啦地响。土墙上贴着几幅彩色标语倒是很醒目,它与几面彩旗遥相呼应,气氛增色了不少。
青年点座落在村东面,是几间新盖的茅草房。这在当时算是比较讲究的房舍了。中间一间是厨房,一口特大号的铁锅嵌于北侧的锅台上,十分显眼。东西两侧各是男女宿舍。室内的一铺土炕足有二十几米。墙壁上糊满“打倒最大的走资派,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等标语。
为了欢迎我们,大队领导特意为我们准备了一顿猪肉炖粉条,我们这些孩子吃得这个香啊,于今想起,还觉得唇齿留香。那大块肉、大碗酒、还有大队书记热情洋溢的欢迎词,让我们情绪激昂,热血沸腾。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我们这些孩子都是在城市里长大的,对农村的劳动一无所知。为了能尽快适应,我们起早贪黑,在泥泞的田地里干各种农活:种麦、种玉米、种豆子、铲趟、收割,在场院里打场、扬场,大练农活基本功。冬天,大搞积肥,给农田改土,防风固沙。每到晚上,大家围坐在油灯下,守着火炉,畅享着遥远的梦想。手上的血泡磨成了老茧,汗水洒在绿油油的土地上。那时伙食差,劳动强度大,吃白面馍馍的机会很少。到了年底,工分高,分钱多一些,心里无比愉悦,比过年都高兴。
在无数次风吹雨打中,一张张稚嫩的小脸变成了黑褐色,但我们却学会了很多劳动本领。也磨练了我们的意志。让我们在后来的生活中能应对和克服一切困难,面对坎坷更加坚韧。
随着返程热潮袭来,我们都即将离开奋斗几年的广阔天地了。记得离开之前,天也下着雪,知青们抹着眼泪,依依惜别。我们从一个还是满脸书卷气的孩子,蜕变成了一个熟知农业生产劳动的健壮青年。有的人驻足门前,再仔细看一眼曾经住过的房屋,有的人去摸一摸自己曾经骑过的枣红马,有的人抱起自己喂养的小羊羔,有的人来到农户家,道几声惜别。最后来到水井前,摇出清凉的井水,洗去脸上的泪水……
岁月悠悠,几十年弹指一挥间。如今知青岁月早已成为过去,但那段历史却是难以忘记。我们在广阔天地里奉献了青春,经历了困苦。现在我们这代人虽然渐渐地退出了历史舞台,但那段青葱时光的经历,在岁月里依然鲜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