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终目标
(2024-08-17 11:26:31)
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殷切期 盼,也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实现全体人民同富裕,就要深刻理解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
其一,“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所谓“全体”,就是涵盖全社会所有成员在 内的全民,这直接指明了共同富裕的对象是全体人民。“全体”两个字极为重要,它说明了共同富裕不是一个两个人的富裕,也不是一个两个地区的富裕。此外,习近平总书 记还特别强调了共同富裕的整体性问题,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要重视以整体带动个体,保证一个人也不掉队、一个地区也不能落下。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必须依靠全民共同参与、共享发展成果,缺少了任何一个人都不能算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不患寡,患不均”,我国拥有14亿人口,如果只有一部分人或小部分拥有富裕的生活,那么剩下的大部分人必然会产生巨大心理落差,社会贫富加剧必然会阻碍中国式现代化的 发展进程。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说“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逐步达到共同富裕”,事实证明,邓小平的先富带动后富思想是非常有效的,为后富的一批人和一些地区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如今,中国式现代化已经踏入新征程,顺利完成了脱贫攻坚目标,在中华大地建成了全面小康社会,现在是时候、有条件让后富的一批人、一些地区富裕起来了。只有包含全体人民的富裕才是共同富裕, 缺少了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人民的富裕都不能算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不论是东部地区还是西部地区、不论是内陆地区还是沿海地区,通过上丰衣足食、生活无忧的好日子,共享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其二,这是逐步实现的共同富裕。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绝不等同于同步富裕或者 同时富裕,也不可能做到同步富裕或同时富裕。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不会搞形式主义的表象富裕,也不会贪大求快做出跨越历史阶段的行为,而是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久久为功,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既定目标前行。历史已经证明,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循序渐进的,以量的积累实现质的飞跃,共同富裕亦是如此。从“解决温饱”到“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到“基本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绝对贫困”,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党中央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地提出一系列合乎发展规律、思想连贯的战略部署,将共同富裕化为阶段性目标, 逐层递进、逐步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研究不同阶段的目标,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因此,党的十九大对共同富裕做出战略步骤安排: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
其三,这是共建共享的共同富裕。在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共建是实现共享的 必要前提,共享是共建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所谓共建,就是吸收社会合力,依靠全体人民的共同奋斗、共同建设把财富的“蛋糕”做大;共享,就是要求发展成果惠及全民,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分得上“蛋糕”。一方面,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离不开政策帮扶 和引导。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党中央必须在顶层设计上强化保障民生的权利,通过制度创新让人人有能力、有机会参与共同富裕的建设,比如不断构建更加普惠公平的民生保障机制,增强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扩宽人民群众参与共建的渠道;以“造血 式”扶贫代替“输血式”扶贫,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引导贫困地区人口自觉奋斗、自力更生,鼓励其开发本土特色产业,激发其内生动力,通过勤劳的双手摆脱贫困、创造财富等。另一方面,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还需要凝聚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建合力。共享发展成果并不等同于坐享其成,更不是不劳而获。只有充分 调动人民群众“共建”的积极性,让全体人民参与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中,才能使共同富裕在共享共建中取得实质性进展。也就是说,共同富裕不是单纯依靠某个人或某个单位就能实现的,而是必须依靠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互帮互助、共同奋斗。同时,还要广泛凝聚“先富带动后富”的共识,在一部分先富起来的情况下,重点研究和出台带动后富、帮扶后富的具体措施。共同富裕不会从天而降,靠的是全社会全体人民共同的 努力奋斗,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每个人都不是局外人,只有人人参与共建、人人尽责,才能真正地实现人人共享。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