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家湾的历史变迁——从一首感人肺腑的《千年古镇曾家湾》MV说起
(2022-08-02 12:16:08)
曾家湾,是唐山市曹妃甸区最古老的村庄,是曹妃甸文化的原点。曹妃甸100余个村庄,大部分是明代永乐年间建村,有的是清代、民国甚至是新中国建立之后,才建立的村庄,但曾家湾的历史,足可以上溯千年。在唐代,曾家湾已是一个重要的沿海渔村。民间传说里,曹妃从小在曾家湾长大,后跟随李世民远嫁长安,曾随唐王伴驾东征,并帮助李世民开创了大唐盛世。传说虽然不是史实,却说明曾家湾村的古老。
回访我儿时的小学校园,是我回访故乡的第一站。在这儿,我见到了曹妃甸新立小学原校长张景华女士(她是我小学一、二年级同班同学)。她领着我参观了曾家湾新建的两所小学,均是高规格建筑:排排整齐的校舍,窗明几净的教室,绿树成荫的校内绿化,挂满幸福感的师生面容,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与我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在读小学时的校园脏乱差景象形成了鲜明对照。接着,她引荐了新立小学的青年音乐教师孙彩霞与我相见。孙彩霞也是曾家湾人,攀谈起来还是我家远房亲戚,她们向我热情地介绍了曾家湾教育战线的巨变,并动情地为我演唱了本村自导自演的《千年古镇曾家湾》MV颂歌。这首歌的歌词是:
“大唐的风云,送来袅袅炊烟;渤海的浪涛,连着阡陌桑田。双龙河水,传颂着古石桥的故事;卧如寺的钟声,并不曾遥远。啊,千年古镇,古镇曾家湾!容颜不老,初心未变。
曹妃的传说,千载还在流传;村头的池塘,犹记娇羞红莲。抗日烽火,凝聚中华儿女的风骨;几代人创业,共建美好家园。啊,千年古镇,古镇曾家湾!诗意乡土,世间桃源。
淳厚的土地,铺展绚丽的画卷;勤劳的人民,编织幸福的明天。瓜果飘香,成曹妃甸的花园。新时代的梦想,连幸福彼岸。啊千年古镇,古镇曾家湾!永葆青春,天地更宽,天地更宽。”
歌曲作词是曾家湾人孙福立、孙梦成,他们非常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歌曲作者是曹妃甸音乐家协会主席艾德民,歌曲演唱者是孙彩霞,MV的拍摄也完全是本土化操作,里边的场景,全部是曾家湾的真实画面。整个歌曲用中国传统的形式,一唱三叠,回味悠长,情真意切。三段歌词意境开阔、诗意盎然。
我行动的第二站,去歌词中所提到的双龙河桥和村头的“藕坑”参观。昔日的双龙河桥,建于清雍正十一年,上面有36只呲牙咧嘴的石头狮子。这座古桥,在上个世纪末因泄洪而被炸毁。随后,修了简易桥。在党的十八大后,当地政府在双龙河上修建了一座4车道钢筋水泥大桥,很是巍巍壮观。在“藕坑”上,也改变了以往水质被严重污染的状况,塘中浮现着成片的荷花,放养了各种鱼类,水面上游弋着鸭群,一派生机盎然景象
第三站,是到我的老同学、曾家湾新立小学原校长张景华女士家做客。她的两个子女都在唐海县城工作,只有他和老伴在村中生活,还有一只小狗相伴。他们自盖了一栋三层小楼,独家独院,房前屋后种菜养花,很是惬意。张女士是副教授职称,退休工资自然不低;老伴是农场职工,一个月也有四千余元退休工资。他们介绍,村子里每家至少有一人是曹妃甸六农场职工,月收入五六千元,退休后也有三四千元。“两不愁三保障”全部落地。村上年轻人个个开上了小汽车,家家有存款,人人过上了小康生活。
第四站,与我家族中的孙梦成弟、孙经旺叔围绕着歌词中的“永葆青春,天地更宽”进行了深谈。孙梦成先生,现任曹妃甸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孙经旺先生,是曹妃甸六场退休职工。我们交谈的内容,一是畅谈这些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曾家湾的巨变。二是畅谈他们对如何使曾家湾“永葆青春,天地更宽”的新设想:一是恢复在1942年被日本鬼子拆除后并建炮楼的卧如寺。二是对村中道路进行重新设计改造,规划村中南北、东西各建一条主干道。三是建一座孙氏祠堂并整理孙氏家谱,将分散在全国各地的老孙家族人找齐,让游子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支持家乡建设。
第五站,陪我去田野看看。在田间地头,金黄黄的稻田,金灿灿的玉米棒子,红红的高粱,像狼尾巴一样的沉甸甸谷穗顿时映入眼帘,又是一个丰收年。孙经旺、孙梦成告诉我,曾家湾如今已实现了农业自动化:灌溉水利化,除害智能化,收割机械化,运粮车辆化,再不是过去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干活方式了。
返校后,我在发给曾家湾乡亲们的微信中写道:“这首歌以专业化的水准、发自肺腑地唱出了千年古镇曾家湾的雄伟、厚重、感人与可爱:忆往昔,曾家湾历史文化悠久,已载入中华史册;看今朝,曾家湾人民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正在小康路上迅跑;展未来,曾家湾人民将永葆青春、天地更宽......曾家湾令我魂飞梦绕,祝愿家乡人民的日子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