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谈田汉剧作《关汉卿》中的朱帘秀

(2014-05-19 19:31:33)
标签:

转载

分类: 文学历史

谈田汉剧作《关汉卿》中的朱帘秀

《关汉卿》是田汉在1958年为纪念世界文化名人、我国13世纪伟大的剧作家关汉卿创作活动七百周年而写成的一曲为人民战斗的剧作家之歌。它不但体现着田汉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而且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最优秀的剧作之一。该剧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搬上话剧舞台,1991年,北京青年艺术剧院又将其重新上演。

《关汉卿》一剧,以关汉卿创作和演出《窦娥冤》的前后遭遇为主要情节线索来展开矛盾冲突,着力刻画了大剧作家关汉卿“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铜豌豆”性格,集中表现了他同情人民、热爱人民,以杂剧为武器抨击封建社会的黑暗,甚至为实现理想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崇高精神。同时,该剧还塑造了一批正直的戏剧工作者的形象,其中,歌妓朱帘秀的形象塑造得最为成功。田汉运用丰富的想象,将她塑造成豪爽尚义、美丽善良、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的女艺人形象,并让她与关汉卿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从中显示出各自的英雄性格。

剧中的朱帘秀是一个出身卑微而精神高尚的女子。她原是“好人家子女”,“就为了还不清花王爷糊里糊涂派给的租子”,父亲坐牢而死,自己被卖给行院当歌妓。十年负辱含冤的行院生活,使她认识到了这个社会的黑暗,学会了在这个社会里应该怎样做人。剧作家田汉对她的性格刻,同对关汉卿的性格刻画一样,也是围绕着《窦娥冤》的创作和演出进行的。面对朱小兰的冤案,她同关汉卿一样不平静,但表面上却比关汉卿显得沉着,因为她有着和朱小兰类似的命运,并且不止一次地耳闻目睹过像朱小兰这样悲惨死去的社会底层女子。然而,她一点也不麻木,心里蕴藏着一团火,一旦抓住机会,必定喷薄而出。因此,朱帘秀能与关汉卿达到心灵上的契合,自然会成为他的合作者、挚友和红颜知己。

第二场是朱帘秀的重头戏,剧作家田汉以极其精彩的对话集中地对她进行了描绘。关汉卿为朱小兰的冤死而义愤填膺,他想拔刀相助,但又无刀可拔,感到“只有一支破笔”。朱帘秀立即提醒并鼓励他说:“笔不就是你的刀吗?杂剧不就是你的刀吗?你在剧本里骂过杨衙内,骂过葛彪,骂过鲁斋郎,……干嘛不把李驴儿、忽辛这些人的鬼脸给勾出来,替屈死的女子们伸冤呢?”关汉卿有些为难地说:“他们的鬼脸勾得完吗?以前我觉得这世道不公正,天地鬼神总是公正的,有眼睛的,于今才知道天地鬼神也是不公正的,没有眼睛的!”朱帘秀紧接着提出:“鬼东西太多,你拣那最凶恶的勾吧。天地鬼神不公正,没有眼睛,你就骂天地,骂鬼神吧。”关汉卿受到启发,下定决心要写《窦娥冤》,“把这些滥官污吏的嘴脸摆在光天化日之下示众”,“替那些负屈衔冤的好心女子鸣鸣冤,吐吐气,让大家知道在百姓们心里还是有公道,还是看得清是非的”。但关汉卿转念一想,又“怕戏写出来没有人敢演”。朱帘秀果敢地回答:“你敢写我就敢演!”“为着朱小兰,为着普天下衔冤负屈的女子,我一定演好这个新的角色!”这些掷地作金石之声的语言充满着对反动势力的愤怒和诅咒,人物的不屈性格和广阔胸襟得以生动地表现。一个生活在封建社会最底层的女子,能够有如此刚强的性格、深沉的思想和远大的抱负,实在令人敬佩不已。

读了关汉卿的新作《窦娥冤》,阅历丰富的朱帘秀马上预感到:“这戏演出去,台底下准不会是太太平平的。百姓们会感谢我们替他们说话,官吏们被刺痛了短不了找我们麻烦。”然而,她却坚定地对关汉卿说:“你拼着性命写,我拼着性命演,用屈原一句话,‘虽九死其犹未悔’!”就这样,她毫不退缩,登上戏台,用心演出,引起台下叫好声不断,很多观众潸然泪下。阿合马看出来了这个杂剧在影射朱小兰一案,就派他的爪牙猥琐文人叶和甫来找关汉卿,逼迫他改词。但关汉卿正气凛然,不肯妥协,斩钉截铁地说:“宁可不演,决不改戏。”朱帘秀对关汉卿说:“我宁可不要这颗脑袋,也不让你的戏受一点损失。”于是,朱帘秀一面为保护人民的艺术家劝关汉卿连夜离开大都,一面冒着掉脑袋的危险,坚持按照原词演唱,甘愿承担一切后果。她借着窦娥临死前的“三桩誓愿”,喷发出自己的满腔怒火,使得台下的观众群情激奋。阿合马恼羞成怒,下令停演,关汉卿、朱帘秀、赛帘秀锒铛入狱。在这如暴风骤雨般的考验中,朱帘秀表现出的勇敢丝毫不逊色于关汉卿!朱帘秀甚至想一人承担全部责任,保全她心爱的人,让关汉卿继续通过杂剧为百姓鸣不平。这样一个弱女子,竟有这样一种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真是女中豪杰!

狱中一场,尤为精彩。在好心的老狱卒的安排下,朱帘秀和关汉卿得以重逢。身陷囹圄,朱帘秀不仅毫无悔恨之意,而且为能演这样的戏而自豪,感到“从没有像这些日子这样活得有意思”。因为,她做了一件对人民有益的事,她的行动为穷姐妹们鸣了冤、出了气,狠狠地打击了反动统治者的嚣张气焰。她对关汉卿说:“窦娥不正是这样的女人吗?她至死也不向坏人低头。我喜欢这样的女人,我也愿意像她一样地死去。……我要像在台上一样,对着成千上万的看的人一点也不胆怯。”狱中的关汉卿抱定“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的信念,凛然自若,宁死不屈,以光明坦荡的胸怀与朱帘秀共同品评他的新曲《双飞蝶》:“将碧血,写忠烈,作厉鬼,除逆贼,这血儿啊,化作黄河扬子浪千叠,长与英雄共魂魄!”这是何等地豪放、悲壮!面对死神,他们视死如归,二人对这志同道合的爱情的吟咏成为了话剧舞台的绝唱:“提什么黄泉无店宿忠魂,争说道青山有幸埋芳洁。俺与你发不同青心同热,生不同床死同穴!待来年遍地杜鹃红,看风前汉卿四姐双飞蝶。相永好,不言别!” 好一句“相永好,不言别”, 好一曲《双飞蝶》!这里面凝聚了关汉卿和朱帘秀共同的思想和感情,它既体现了他们之间以血和泪凝结起来的爱情,又象征了他们高尚的情操和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一曲《双飞蝶》将剧情引向了一个净化心灵、升华人格、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悲壮境界。这又是一个何等浪漫的艺术境界。一曲《双飞蝶》使关汉卿和朱帘秀的爱情远远超越了一般的伦理范围,而具有了普泛的意义。它可以和郭沫若的“雷电颂”相媲美,是浪漫主义抒情艺术的一座丰碑!

关于剧本的结尾,田汉很是下过一番功夫。开始作喜剧处理,关汉卿和朱帘秀并辔南行,彩蝶双飞。后来,在周恩来总理的建议下,改为以悲剧收束,关汉卿只身一人流放南方,彩蝶分飞。比较而言,后者更符合历史的真实和剧情发展的逻辑,能收到更强烈的戏剧效果。1991年,北京青年艺术剧院将《关汉卿》重新上演时即采用了悲剧的结局。距离大都不远的卢沟桥边,朱帘秀匆匆赶到,神采飞扬,“一身装扮全然不似往日”。 原来,朋友们多方奔走,为她求得了一纸脱籍文书。她激动地将文书递给关汉卿看,以为“终于回到了自由自在的人间”,可以和心爱的人一同南下。谁料就在此时,郝祯的传令官赶来,厉声喝道:“奉郝大人手谕,关汉卿,立即南下,不得有误;歌妓朱帘秀,人交行院,严加看管,速速回城!”这犹如一个晴天霹雳,让朱帘秀彻底绝望,她愤怒地骂道:“君子一言可令山河动容,官府的一纸文书却不如粪土!” 话音刚落,那脱籍文书已被撕得粉碎。她随即想要投水自尽,但在关汉卿等人的苦心劝阻下,打消了轻生的念头。此时的朱帘秀悲痛欲绝:“朋友们把我送上求生的路,可官府又把我拉回屈辱的城!命啊,不可改变的命啊!”这一声慨叹撕心裂肺,周围的人也是痛彻心扉。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朱帘秀和徒弟们挥动着柳枝翩翩起舞,以富有诗意的方式为关汉卿送别,但终不能将他留下。“双飞蝶”最终成了“分飞蝶”,怎能不让人泪如雨下?一曲悲歌虽然结束,但这一幕在观众的心中成了永恒的定格。

如果我们将朱帘秀与关汉卿笔下的窦娥进行比较,就会发现,田汉无疑是把窦娥的性格揉入朱帘秀的性格里去了。窦娥受百般拷打、万种凌辱而不肯屈服,朱帘秀为伸张正义,以屈原为楷模,“虽九死其犹未悔”;窦娥用自我的牺牲保全婆婆的性命,朱帘秀想把一切责任承担起来,捍卫艺术,保护关汉卿;窦娥敢于咒骂和否定天地鬼神,朱帘秀则鼓励关汉卿把对天地鬼神的怨恨和诅咒写进作品里,向广大观众宣传。当然,由于朱帘秀与窦娥的身世、阅历不尽相同,田汉笔下的朱帘秀更加有胆有识、成熟老练,反抗性更强烈、更自觉一些,在她身上充分显示出13世纪中国社会底层人民的思想、智慧和力量。

跳出剧情来分析,我们发现,关汉卿与朱帘秀的关系,仅见于关汉卿赠朱帘秀的一首散曲《南吕·一枝花》。其中最后一句“则要你手掌里奇擎着耐心儿卷”,尤其耐人寻味。田汉由此生发开去,把他们处理为在《窦娥冤》的创作和演出过程中彼此肝胆相照、生死与共的知己,构造出一篇动人的故事,并以一曲《双飞蝶》将他们的爱情升华到了一个诗意的高度,圆满地完成了作品的主题。在实际的艺术效果上,朱帘秀的形象与关汉卿的形象构成了互为依存、互为衬托的关系,失去一方,另一方即不存在,削弱了一方,另一方便会减色。在蒙元贵族统治时期,文人的地位十分低下,当时有所谓“七匠、八娼、九儒、十丐”的等级之分。关汉卿生活的年代更是一个“如箭穿着雁口,没个敢咳嗽”,凡“妄撰词曲、犯上恶言”者就要被流放或杀头的年代。在这样险恶的政治环境里创作一部揭露官吏贪赃枉法的杂剧,关汉卿是要冒生死风险的。如果没有朱帘秀这样一位“为人豪侠尚义、敢于担当”的名演员,《窦娥冤》的演出自然无从谈起。所以说,朱帘秀的形象使《关汉卿》在创作方法上达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也使关汉卿和朱帘秀建立在生死之上的的爱情具有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1958年,剧本发表后,受到了国内外的好评。郭沫若写信祝贺田汉:“我一口气把您的《关汉卿》读了,写得很成功。关汉卿有知,他一定会感激您。特别是朱帘秀,她如生在今天,她一定会自告奋勇,来自演自的。”的确,我们应该感谢伟大的剧作家田汉,没有他,就不会有《关汉卿》中的朱帘秀,而缺少了朱帘秀的形象,也就不会有不朽的杰作《关汉卿》。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