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提升心灵力量——认识NLP逻辑思考层次

标签:
转载 |
提升心灵力量
提升心灵力量
NLP,神经语言学,最近几年已经发展得风生水起,尤其在各领域所展现出来的口碑较佳的效果,更让NLP声名鹊起。
在学习NLP时,先掌握其基础理论,才能融会贯通,事半功倍。而NLP理论的基础便是NLP逻辑思考层次理论。NLP所有的思考模式及各类技能模式莫不是出自于此理论基础。
NLP逻辑思考层次系指阐述人类思考问题时,思维停留在哪个层次,便会导致其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观念,从而有什么样的人生。如果我们把握住了思维层次的结构,便会有意识地去关注、甚至突破低层次思维模式,从而从思维的深层次理解行为的源头,较快较深入地达到理想的成功的境地。
NLP逻辑思考层次理论,将人的思维层次由高到低分为六层:
先简单地介绍一下这六个层次的含义。
1.
地理环境,如找工作时要看工作地点在什么地方,离家远不远,办公环境是否舒心;买房子时要看房子在什么样的小区、周边环境如何、房子在几楼、房子周边有没有学校、医院、商场等,这些都是地理环境。
物质环境,如找工作时,应聘的公司能给自己多少薪水,有什么样的福利待遇;谈对象时,得考虑对方家庭经济条件是否殷实,出入坐什么样的交通工具等,这些都是物质环境。
环境是NLP逻辑思考层次中最低的一层,上面还有五层。但目前浮躁的社会往往在乎的、关注的、追求的却仅是最低的这一层。如我们追求工作环境好,好像办公楼越奢华,工作起来越能够体现出自己的能力与价值;好像是房子越高档越能赢来幸福;好像是恋爱中对方越有钱越能保持婚姻美满……
而整个人生是六个层次在不同比例上的中庸平衡,才能赢得人生的真正价值与圆满幸福,如果人生所有的追求仅仅是最低层的环境因素,那么势必会造成很多的人生悲剧。而且现实中失望与痛苦最严重的情况,也恰恰证明了这个道理。
当我们知道了实际上我们的人生价值主要来自于高三层时,我们才能摆脱低层次所带来的困扰,才能真正实现心灵的自由与能量的升腾。
2.
行为,是指我们在做什么或有没有做什么,即一个人所反映出来的外部感官能够觉的表象的动作。例如,我们会晚于约定时间到达约会地点,我们生气地与他人吵架,我们会安安静静的思考,我们会聚精会神的看书,我们会谈恋爱,我们会因失恋而伤感落泪……
为什么将“行为”作为一个单独的层次去考虑?这是因为我们往往会被行为表象所迷惑,我们的情绪也会因为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而起伏,我们也往往通过对方的行为去指挥我们对他的态度。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做着不同的“行为”,也许我们没有意识去留意分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也许我们通过一些行为误判了对方的动机,于是产生了误会,也许我们过分要求他人应该做到什么,不应该做到什么,但这种强硬的要求往往达不到自己想要的目标。
比如,在公司中,如果有人违反了规章制度,如迟到了,我们往往会对这种行为进行处罚,比如罚款,因为我们不能容忍接纳迟到这个行为。但这种不去了解迟到背后原因,不去分析处罚后的心理状况,不去有针对性的做好开导及思想工作,必然会引起对方更大的反感。本来处罚的目的是为了让对方更好,但只注重行为这一低层次内容而不注重高三层的内容,必然会将团队搞得乌烟瘴气。而有的人管理者却不以为然,认为自己没错,错在对方。
NLP讲究的是效果,而不是对错!即使对方都错了,而自己都对了,那又怎样?达到最终的效果了吗?这是个重点,需要深入地反思。
3.
能力,是指我们有什么样的技能,我们依托什么样技能做出相应的选择。如我们会计算机操作,所以选择了操作电脑的行为;我们能够识字,所以我们就可以选择读书的行为;我们能够销售,所以就可以选择销售这一职业。
我们有很多时候只是孤零零地看待能力这个层面。比如,有的员工工作技能不好,于是我们就给他培训,试图将他的工作技能提高;有的人财务能力高超,就会让他独挡一面,负责整个的财务事务;我们自己总试图通过学习掌握一些技能,以为就能够改变我们的人生……
实际上,我们在忽视高三层思维层次而单独的关注能力提升时,往往事倍功半,有的人我们怎么培训,他也不能提高工作技能;有的人财务能力高超,让他独挡一面时,他却半途离职了;我们学了很多技能、考了很多证书,但我们的事业仍未改观,我们的人生仍未幸福……这是什么原因?
人生是一个整体,不能只看一个截面便开始开药方治病了。而我们身边有多少人都是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地看待能力、盲目片面的提高能力?有多少能力高的人,但事业却未果,生活却未圆满?
4.
价值观即我们为什么这么去思考,为什么这么去行动,为什么这么去做?我们看待这个世界时,应持有什么样的观念与信念?我们在做每一件事时,为什么会高兴或失落、得到或失去?
一个人的行为必然是由其内心的价值观所引发的。比如看到有人跌倒,有人去扶,有人却绕道而行,视而不见,这就是因价值观不同而产生的不同行为结果。比如同样是一个人在公司营私舞弊,有的公司坚持制止、严肃处理,而有的公司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就是公司价值观不同的结果。有的人迟到了,立即道歉,并主动交罚款,而有的人迟到了却说出很多理由逃避处罚,这也是不同的价值观产生的不同人的不同选择。长跑比赛时,有的人一累了就放弃跑步,而有的人再累也要坚持下来,这也是价值观不同而造成的。
价值观往往是一个人行为根源,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表现;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或工作环境;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选择什么样的渠道提升自己的能力。所以价值观是人的核心,当我们改变了价值观时,我们的行为与选择就会发生变化,我们的人生就会对应发生变化。
所以,我们在培训员工时,首先培养塑造他的价值观,然后再培训他的工作技能,这样才能事半功倍;我们在谈对象时,要选择与自己的价值观相同或相近的人,然后再考虑其物质环境是否优越,这样才能找如意的伴侣。
在招聘员工时,不是对方能力越高越好,而是看对方的价值观是不是与公司的价值观一致,如果不一致,能力越高,对双方的伤害就越深。
5.身份
身份,即我是谁?我是一个怎样的人?也就是给自己定位,确定自己以一种什么样的身份去面对这个世界。有什么样的身份就会有什么样的价值观,有什么样的价值观是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与选择。
比如,若将身份定义为:我是一个积极帮助别人的人,那么其对应的价值观就是看到有人需要帮助,我都会挺身而出的,所以当他看到有人跌到了,自然就去扶;若将身份定议为:我是一个洁身自好的人,那么其对应的价值观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所以当他看到有人跌倒了,也自然地绕道而行,避开了。
关于身份有一个关于销售人员的经典的例子:
若我们将销售人员身份就定义为销售人员的话,那么销售人员的价值观就是:不断开单才是成功,被拒绝或不开单便是失败,所以当他一遇到被拒绝、不开单的情况,就会失望、否定自己,所以他就会很害怕被拒绝,也就是害怕见到顾客。归根结底,销售人员的身份,导致其目标是开单,但能否开单,不仅仅取决于自己,而且也会取决于顾客,这样面对顾客时,自然在潜意识里对不购买的顾客产生敌意,所以其行为中必然带有不满的情绪,自然就会越不开单了。
反过来,如果将销售人员身份定义为服务人员的话,情况可能会出现大转变。服务人员就是要给顾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目的不仅是让顾客接受,更要让顾客满意,甚至让顾客感动。而顾客买东西纠结的是掏腰包的那一瞬间,但如果销售人员只是侧重于服务,顾客掏腰包的戒备心就减弱了,当顾客信任后,自然开单,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而服务的主动权往往会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6.
精神,有的地方也叫系统。也就是说自己在整个社会是什么样的关系,即人活着的意义。有的人在于对周围的人索取,有的人在于对他人的奉献。可能有人感觉“精神”有点大与空,但这是人的最高层次,也是最充盈的目标。当一个人不被社会认可,或者在社会上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时,是最痛苦的。经典管理书籍《基业长青》,研究了世界五百强中的百年企业,发现了一个共同的规律,即这些企业使命与价值观都是建立在为整个社会奉献的基础上的,而不是为了盈利,为了中饱私囊,所以这些企业才能够做大做强做持久。我们每个人也是一样的,当我们树立起了远大理想,真心真意的为社会奉献自己时,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是无以言表的,也只有树立积极的正能量的理想,社会才认可自己,也才能让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有立足之地,才能提升自己的价值感,让自己的人生活得圆满。
这六个层次中,精神、身份、价值观是高三层,能力、行为、环境是低三层。高三层时时处处在主导着低三层,所以我们在反观自己及与他人交往时,应更多的关注到高三层。高三层属于潜意识层面,低三层属于意识层面,我们自认为我们很清醒,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其实我们的行为大都被高三层的潜意识所左右,而意识层面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如果把人的意识比作土豆的话,意识只能算作那层薄薄的土豆皮,而里面的土豆瓤才是潜意识。
当然并不是说低三层内容不重要,实际上在日常行为中,我们只有满足了低三层的需求,才能谈到高三层。如果我们只谈理想、谈价值观,却不给员工发工资,高三层就会成为海市蜃楼,虚无缥缈。
但同样,我们也要看到高三层的威力,利用好高三层,才能真正的塑造完美的人生。
用NLP逻辑思考层次解读相关案例:
培养员工
我们在培养员工时,往往只注重于对其低三层的培训,尤其当对其能力培训时,如培训销售技巧、培训财务能力等,我们往往以为这就是真正的培养人才,但结果是当我们培训完后,很多人却流失了,什么原因?重要的是没有培养员工的高三层。
当公司有了使命,那么员工自然在公司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为了与公司使命一致,必然建立起自己的精神层面,即自己与这个社会的关系,从而确定出自己的职业规划,明确自己的身份,从而才能确立自己的处世哲学,即价值观,当高三层确立起来后,低三层几乎是水到渠成。而目前很多企业找不到培养员工的根源,只花很多钱引进老师来培训,送员工出去培训,结果却不理想。
从小的方面去看思考层次的运用。
当员工入职时,如果将限制我们行为的各类规章制度给到新员工时,新员工感觉时时限制自己,很不舒服,也不认同,于是很多人很快离去。这是管理中只关注低三层,不重视高三层的原因。反过来,如果我们先给新员工灌输高三层内容,比如公司文化,比如公司的理念,而理念文化如何落地,就是要靠制度。也就是说先讲制度背后的文化,然后再讲解制度内容,这样就容易理解了。
如,当天请事假还有负激励。如果单拿出这一条时,往往大部分的人不能接受。如果选讲为什么这么规定的初衷即价值观时,可能大部分人都能接受。可以这么跟新员工说:“小王,假设在某一天你上上午班,你已跟你的男朋友计划好了,下午下班后你们一去看电影。但就在你快下班时,你的上下午班的对班同事,突然来电话,说她要下午请假,下午与她男朋友去看电影!店时不能没有人上班,所以你没办法,只能继续上班,你与你男朋友的看电影之约也泡汤了,这时你的心情是不是非常不好啊!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公司规定当天请事假负激励,这就要求所有人员必须提前请假。所以制定当天请事假负激励的规定是为了员工更有秩序的上下班,别给自己的同事带来不便。”这样一讲,估计大部分人就能接受了。
在印度一些地方,大便后不用卫生纸,而是用左手擦屁股,擦完后再洗手。印度人的这个行为,我们很难接受,但当我们了解了其价值观后,甚至我们也想这么做了。正因为印度人用手擦屁股,然后再洗手,结果是印度人得痔疮的概率是世界上最低的!
论孝顺
目前中国人大移民,都没有了自己固定的祖籍,随遇而安。正是在这种大背影下,很少人能够在父母身边守孝,所以很多人对父母负有愧疚感,于是想方设法去孝顺父母。
通过孝顺的方式就可以看出是不是真正做到父母心里去了。
有的人购买很多物品,有的人给父母购置了新房,有的人给了父母很多钱,甚至有的人给父母请了老师,让父母晚年学点充实自己的业余爱好……但这些都是低三层中的环境、行为与能力,低三层的孝顺不能真正让父母安度晚年。父母需要的更多应是高三层的孝顺,需要的是子女陪伴在身边,需要的是一家人其乐融融、热热闹闹的家的氛围,需要的是不时给父母去个电话,送个问候,需要的是子女帮父母“刷刷筷子洗洗碗”的天伦之乐。但我们往往忽视了这些。所以没有高三层的孝顺,低三层做得再多,父母也不会感到温暖。
谈跳槽
有的人经常性跳槽,究其原因,大都是因为不喜欢那个环境,碰到了一些让自己不舒服的鸡毛蒜皮的事情,一气之下,就离开了,然后到了另外一家公司,结果发现只要有人的地方,这些事情都会存在,于是在不断的跳槽中浪费着自己的青春。
这种跳槽是低三层层面工作环境的更换,而当选择另一家公司时,也仅是考虑这个公司自己的技能适不适合,福利待遇适不适合,工作环境适不适合,于是当一切都适合而入职后,却发现很快自己又遇到了很多不顺心的事情,自己很快又没有了工作激情,于是又认为自己倒霉,刚离开龙潭,又入了虎穴。于中继续在跳!
一个人的工作激情来自于高三层,而非低三层。管理学家做过实验,当低三层的工资待遇满足一个人时,其激励效果不会超过三个月,即90天后,又恢复到常态。所以有的公司在慨叹:为什么我们加了工资,却仍然留不住人?
当挖掘出一个人的职业规划(身份),塑造其价值观后,才能让其清晰的知道自己的职业定位,在高三层的指引下,再跳槽,就有方向了,也才能够选择到称心如意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