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森人生心理成长的八个阶段
(2014-05-04 21:49:49)
标签:
心理文化 |
分类: 整理他人 |
埃里克森人生心理成长的八个阶段
(亦称: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对精神分析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贡献最大的莫过于美国的精神分析医生埃里克森了。针对弗洛伊德理论的不足之处,埃里克森提出了自己的发展观。第一,他认为发展是内在本能与外部文化和社会要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而非性本能的产物,因此称自己的理论为心理社会阶段论。第二,他认为儿童是主动的探索者,能够适应环境并希望控制环境,并不是被动地受环境的影响。只有了解现实世界,才能成功地适应,进而发展出健康的人格。第三,人格的发展并非止于青春期,而是终其一生的。他将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发展任务,亦面临相应的发展危机,只有将危机化解,才能顺利地进入下一个阶段,发展健康的人格,否则将产生适应困难。第四,他认为发展健康的人格特征才是人类发展应追求的目标,因此他的理论是基于健康人格特征的,并不像弗洛伊德重视的是人格异常者的治疗和成长。
按照人在一生中所处的特定时期经历的生理成熟和社会要求,埃里克森将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
【1】婴儿期(0~1.5岁):信任对不信任
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这一阶段的婴儿是用口部来接触社会的,此外还通过双眼、触觉去接受外界的刺激。如果母亲对婴儿给予爱抚和有规律的照顾,婴儿将产生信任感;反之,如果母亲的爱抚和照料有缺陷、反复无常,婴儿就会产生不信任感。
【3】儿童期(3~5岁):自动自发对退缩愧疚
这一阶段的儿童表现出制订计划,订立目标,并积极保持以达到目标。他们对性别有特别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本阶段的发展危机为主动性对罪疚感(自动自发对退缩愧疚)。如果父母鼓励儿童的主动性和想象力,他们便会获得创新精神。如果父母嘲笑或挖苦儿童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儿童会丧失自信心。当他们回想起自己被父母讥笑的行为时,就容易产生罪疚感,因而只能过着别人为其安排好的狭隘的生活圈子中。
在本阶段,儿童转向学习各种必要的谋生技能和使自己成为社会生产者所具备的专业技能。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另外,如果儿童养成了过分看重自己的工作的态度,而对其他方面木然处之,这种人的生活是可悲的。埃里克森说:"如果他把工作当成他惟一的任务,把做什么工作看成是惟一的价值标准,那他就可能成为自己工作技能和老板们最驯服和最无思想的奴隶。"
勤奋感占优势的儿童,其人格中就形成了能力的品质(virtue
of competence);相反,则在人格中形成无能感(incompetency)。埃里克森认为,好的老师在这一阶段对儿童的影响很大。他说:‘不止一次,我观察到在那些独具天赋和富有灵感的人们生活中,大多是教师燃起了一个未被发现的天才的内心火焰。’
艾里克森认为,只有建立起良好同一性的青年才能担当起成年早期的人物——与异性伴侣的亲密关系。只有当一个人确保自己的同一性时,才能在与别人的真正共享中忘却自己。例如,一个青年人只关注自己的男子气概,就不能成为一个最好的情人。他会过分注意自己,不能毫无牵挂地无私而温柔地对待异性伴侣,因而难以与异性情侣达到真正的感情共鸣。他所体验到的是孤独。本阶段的发展危机是亲密对孤独(intimacy
vs. isolation)。
通常把老年看成是身心衰老时期。他们丧失了体力和健康,失去了工作,减少了收入,随着时间的流逝,还丧失了配偶、亲戚和朋友。艾里克森意识到老年人必须作出身体和社会的适应,但他侧重于内心的斗争——即保住潜能,用以维系生存甚至智慧的斗争。他把这种斗争称之为自我整合对失望(integrity
vs. despair)。
埃里克森认为,在每一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中,解决了核心问题之后所产生的人格特质,都包括了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品质,如果各个阶段都保持向积极品质发展,就算完成了这阶段的任务,逐渐实现了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出现情绪障碍〖是发生在儿童少年时期以焦虑、恐怖、抑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过去成为儿童神经官能症或儿童神经症。由于儿童生理、心理发育 年龄特点,其临床表现与成人的神经症有较明显的区别,目前倾向使用情绪障碍一词〗,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精神治疗的目的
埃里克森强调他的精神治疗的医术与传统的精神分析不同,因为现代出现了许多不同种类的精神失调。例如,他解释说,“今天的病人大部分是遭受着他应当信仰什么,他应成为什么样的人,或确切地说,他可能是怎样的人或会成为怎样的人等问题的折磨,而早期精神分析者治疗的病人大多数是遭受着阻止他们成为什么人和阻止他认为自己是什么人的各种约束的折磨”(1963,笫279页)。对埃里克森来说,治疗过程的关键是必须增强病人的自我,使其能达到处理生活问题的程度。“如果临床治疗侧重于病人零乱的人生规划,如果规导注重于加强对建立病人同一性的各个要素的重新整合,患者的恢复工作就会进行得更有效更经济”(1959,笫43页)。埃里克森觉得传统的发泄潜意识心理内容的治疗法弊大于利。他说,精神分析法“会使某些患者的病情更重……特别是在精神治疗的情境下我们对‘使之有意识’任务的热心追求的时候,就会把一个俯身于潜意识危险境地边缘的人推进去了”(1968,第164页)。埃里克森让他的病人坐在他对面的安乐椅上,而不让他躺在病床上,因为对病人来说,前者比后者创造了一个更为宁静的情境。他轻视梦的分析,说道,
“甚至注重梦的周期性今天看来也是浪费,甚至可能会有害于治疗”(1954,第131页)。
简而言之,健康的人的自我是以在八个发展阶段中每个危机都能得到积极的解决而形成的八种美德为特征的。精神治疗的目的是促进未曾得到的美德的形成,即使这种治疗意味返回到前面阶段来帮助这位患者形成基本信任感。对埃里克森来说,每一种危机解决的结果是可以消除的。例如,一个在离开第一个发展阶段时未形成基本信任的人,是可以在以后获得,而已获得这一美德的人也会丧失它。
精神分析:不成熟的男人
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爱情,简直是“折磨得死去活来”!几乎绝大多数的爱情故事,都是从“甜蜜”开始,满嘴都是“爱”,然后就是无尽的相互折磨,嫉妒、愤怒、猜疑、怨恨、恐惧、悲伤、无助、绝望、报复、歇斯底里、心灰意冷、伤心欲绝、欲哭无泪、痛苦纠结……既然是“爱”,为什么如此“疲惫不堪”呢?那不是“爱”的错,是不成熟的我们把不是爱的,当成了爱!所以并不是任何一个成年人都能顺利地谈恋爱的。
埃里克森把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1、信任对不信任,相当于弗洛伊德的口腔期;2、自主对羞怯、疑虑,相当于肛门期;3、主动对内疚,相当于俄狄浦斯期;4、勤奋对自卑,相当于潜伏期;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相当于青春期;6、亲密对孤独;7、繁殖对停滞;8、整合对失望。只有达到第六阶段的人才会谈恋爱,只有达到第七阶段的人才能成为合格的父母。而不成熟的男人就是心理发展停留在口腔期、肛门期、俄狄浦斯期、潜伏期或青春期的男人,他们无法进入亲密关系,不是好的恋人,也不是好的父亲。
一、口腔期的男人
刚出生的婴儿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完全依靠母亲的照顾,所以依赖性很强。一个人的心理发展如果停留在口腔期,就会一直非常依赖他人,到处寻求别人的帮助、照顾和保护,喜欢“依附”于人,有人形象地称之为“手拿脐带,到处找地方接上”。这种人很粘乎,一粘上就很难甩掉。
口腔期的男人是关系取向的,对关系的需求比较高,喜欢主动出击,绰号叫“自来熟”。他们的恋爱模式叫“追女人”。他们把女人当猎物,穷追不舍,而且表现得足智多谋。对他们来说,情场就是战场。口腔期的人多半能说会道,对饮食比较讲究,人际界线不清,容易受他人甚至气候的影响。
二、肛门期的男人
肛门期的特点是刻板,循规蹈矩,规规矩矩,一切都按规则来,规则至上,以不变应万变,这叫“强迫性重复”,也就是屡教不改。这种人,远看还不错,干净,整洁,老成持重,不苟言笑,责任心强,做事认真。走过了,你会非常抓狂。他简直就是机器人,不圆通,不解风情,甚至禁欲。
他们对别人是不信任的,不会主动跟别人拉关系,显得比较“自恋”,比较回避,很难进入亲密关系,不会谈情说爱,教育子女往往过于严厉。他们容易把别人当成假想敌,从而加重社交回避。如果情况不太严重的话,他们会把别人当成法官,很在乎别人的评价,因而缩手缩脚,畏首畏尾。他们对自己要求高,对别人要求也高,规矩很多。
三、俄狄浦斯期的男人
俄狄浦斯期的男人毛病最多,而最突出的是“恋母”。他是妈妈的好儿子,他非常孝顺妈妈。如果老妈和老婆都落水了,他肯定先救妈妈。俗话说:“孝子非良夫”,这样的男人不可能对老婆好。
恋母的男人必然受制于原生家庭。当小家庭和原生家庭发生矛盾时,他会倾向于原生家庭,这对小家庭是非常不利的,甚至是致命的。《中国式离婚》讲的就是这种现象。恋母的男人不是好丈夫,也不是好父亲。对他来说,妈妈比老婆重要,祖宗比儿子重要。
俄狄浦斯期的男人多半也是性压抑的。他爱妈妈胜过爱老婆,常常会为了妈妈而拒绝老婆。妈妈叫他回家,他就会把老婆扔在一边。如果跟别的女人太亲热,妈妈会吃醋,儿子会内疚。他不会处理婆媳关系。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老婆和老妈一条心或者母性比较强,俄狄浦斯期的男人会把她当妈来孝敬。这种人比较容易爱上年龄比较大或者比较强势的女人。在旧社会里,财主的儿子娶第一个老婆往往都是比自己大的,这叫“有银娶婆大”,“女大三,抱金砖”。
俄狄浦斯期的男人容易陷入“三角恋”。这是因为,当他出生之前,爸爸和妈妈已经是合法夫妻,他是第三者、闯入者。他以后谈恋爱,也容易爱上有夫之妇。口腔期的男人喜欢“追女人”,俄狄浦斯期的男人喜欢“争夺女人”。
三角恋还有一种形式,就是同时爱上两个女人。这是因为,儿子对妈妈的情感是矛盾的,既爱又恨,从而把妈妈分为好妈妈和坏妈妈。好妈妈是圣母,坏妈妈是妓女,这叫“分裂”。他爱圣母,但不能跟她发生性关系;她不爱妓女,但可以跟她发生性关系。有的男人很花心,到处拈花惹草,也是“分裂”的表现。
四、潜伏期的男人
潜伏期的男人对性没有兴趣,所以不适合谈恋爱,更不适合结婚。即使结了婚,他也常常不能呆在家里陪老婆,而更喜欢跟朋友一起,喝酒,或者打牌。
常常听女人抱怨,男人结婚以前粘粘乎乎、服服帖帖,结婚以后冷冷冰冰、忙忙碌碌,完全是两个人。有人把这种现象解释为“洞穴期”,男人在不同的时期会进入不同的洞穴。其实,这是心理不成熟,停留在潜伏期的表现。他对性没有兴趣,但是,为了传宗接代,他把结婚的任务给完成了,然后又回到潜伏期。
俄狄浦斯期的男人爱妈妈胜过爱老婆,潜伏期的男人爱朋友胜过爱老婆。
五、青春期的男人
青春期的特点是叛逆。你叫他往东,他偏偏往西。他不但跟别人对着干,也跟自己对着干,心里这么想,嘴里偏不这么说,更不这么做,言行不一,口是心非。这样的人谈恋爱,容易反复无常,非常纠结,或者过分暧昧,让人捉摸不透。
叛逆是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跳板,每个人都要经历这一关。人在叛逆期,自我是混乱的,到了独立期,才统一起来,埃里克森称之为“自我同一性”,也就是“身份感”(ID),知道“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自我混乱,自我矛盾,自我否定,一方面导致自我反思,或者思维反刍,沉迷于哲学思辩,宏大叙事,另一方面会热衷于“苦行”,如体育锻炼、冒险、自虐、禁欲或纵欲,无病呻吟,玩忧郁。
生活的目的是成长,成为你能力所及的最好模样
生命的含义绝非简单地活着,还包括从容、尊严、操守和爱!所以生活的目的不是已经“完成”的东西,而是把自己拼装起来的过程。生活的目的不是让外界的一切看上去很完美,而是在内心成长,让命运中发生的事件运行,从其中学会耐心、勇气与自我接纳,学会从容、尊严、操守和爱。实际上,世上的生活是一间教室,你、我和每一个人都是学生。我们来到这里,是为了学习某些功课。换句话说,生活不应该是平顺的,事情不应该是完美的,我们应该经历挑战和艰难,我们是到这里来学习的。某些事物让你不愉快,使你不舒服,但这并不表示,它就对你没有益处。事实上,让我们最难受的事情,往往对我们最有好处。如果你去看医生时,医生告诉你:“我要给你上点药,它会有点不好受,但是它对你有好处。”你不会质问他说:“不好受的东西怎么会对我有好处?”你的常识告诉你,在医疗科学中,许多治疗程序或许令你不适,但它们的目的是让身体恢复健康,得到痊愈。然而,我们往往忘了把同样的领会,用在生活的其它层面。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验?你曾经历一段非常艰难、非常痛苦的时光,如今回顾过往,你说:“我成长了许多——这是发生在我身上最棒的事。”但是在当时,这件事是你最可怕的噩梦。为什么呢?因为它让你痛苦,让你浑身难受。你无法想象,这么难过的经验会对你有益。事实上,难受的感觉通常意味着你正在大幅度地成长。相反的现象也可能是真的——当你觉得长久以来,日子实在过得太舒服,这就表示你可能根本没有成长。
九尾猫的修炼
传说世间的一切生灵皆可修炼成仙,而猫自然在其中。每修炼二十年,猫就会多长出一条尾巴,等到有九条尾巴的时候,就算功德圆满了,连天上的神仙都要敬让三分。
可是,这第九条尾巴却是极难修到的,当猫修炼到第八条尾巴时,会得到一个提示,帮助它的主人实现一个愿望,心愿完成后,会长出一条新的尾巴,但是从前的尾巴也会脱落一条,仍是八尾。这看起来是个奇怪的死循环,无论怎样都不可能修炼到九条尾巴。
有一只很虔诚的猫,已经修炼了不知道几百年,也不知道帮多少人实现了愿望,但仍然是八条尾巴,它向佛祖抱怨,这样下去如何才能修炼得道?佛祖只是笑而不答,它只得继续修炼。有一天当它在暴风雨中回到它藏身的村庄,遇到一个少年被狼群围攻,以它的造化,当然不费吹灰之力地赶走了狼群,救下了这个少年,之后发现这个少年是它第一位主人的后代。按照规矩,它需要帮少年实现一个愿望,然后脱落一条尾巴再长出一条新的尾巴,继续它的死循环。
少年当然是欣喜若狂,九尾猫的传说在当地不知流传了多少年,而自己何其有幸,竟然成为了八尾猫的主人,还有一个不论多奢侈都能够实现的愿望!八尾猫问少年的心愿是什么,他一时之间竟回答不出来,于是八尾猫变化成一只普通的猫咪,暂且跟少年回到了他家。在之后的几天里,少年小心翼翼地与八尾相处,发现它的眼神里除了看透世事的淡然以外,竟然还有些许悲哀。当他得知了死循环的秘密之后,竟然对这只神通广大的猫产生了怜悯。
终于有一天,八尾猫待得不耐烦了,便问少年到底有什么愿望。少年想了想,问,“什么愿望都可以实现吗?”八尾不屑地瞥了他一眼。少年接着一字一顿地说,“那么,我的愿望就是,你能有九条尾巴。”
八尾猫愣住了,眼睛里充满了疑惑,随后是一种难以言表的感恩眼神。它俯下身,舔了下少年的手,很温暖。
故事到这里结束。原来得道的天机是如此,只有遇到一个肯让它圆满的人,八尾猫才能有九条尾巴。以前的人都自私地为自己考虑,觉得八尾猫为他们实现任何愿望都是应该的,从不会考虑八尾猫的感受,可是每一条尾巴都要付出八尾猫几十年的修炼。
当我读到少年的愿望时,着实吃了一惊,一直以来,不管是阿拉丁神灯还是雅各布斯的猴爪,人们在得到命运的眷顾时,所许的愿望都是为了自己。对于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人们总是享用得如此理所当然。
而耗费自己难得的运气去成全别人的圆满,这或许是世间最大的慷慨、最真心的回馈了吧。
谨以此故事,为你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