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实质性程序的结果对控制测试结果的影响
(2014-10-20 16:53:11)
标签:
东奥会计在线教育注册会计师审计控制测试 |
分类: 注册会计师 |
控制测试是为了确定被审计单位控制政策和程序的设计与执行是否完整与有效而实施的审计程序。注册会计师在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之后,只有对那些准备依赖的内部控制执行控制测试,并确信其得到正确的执行时,才能减少实质性测试审计程序,从而减少审计取证工作,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下面为大家介绍下注册会计师审计重点章节中关于实施实质性程序的结果对控制测试结果的影响的内容。
一、确定控制测试性质时的要求
1、考虑特定控制的性质。
2、考虑测试与认定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控制。
3、如何对一项自动化的应用控制实施控制测试。
二、双重目的控制测试
1、控制测试的目的是获取审计证据评价控制是否有效运行。
2、细节测试的目的是获取审计证据证明某认定是否存在重大错报。
3、尽管控制测试和细节测试两者目的不同,但注册会计师可以考虑针对同一交易同时实施控制测试和细节测试,以实现双重目的。
三、考虑实施实质性程序的结果对控制测试结果的影响
1、如果通过实施实质性程序未发现某项认定存在错报,这本身并不能说明与该认定有关的控制是有效运行的;
2、但如果通过实施实质性程序发现某项认定存在错报,注册会计师应当在评价相关控制的运行有效性时予以考虑,比如:
①降低对相关控制的信赖程度;
②调整实质性程序的性质;
③扩大实质性程序的范围。
3、如果实施实质性程序发现被审计单位没有识别出的重大错报,通常表明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注册会计师应当就这些缺陷与管理层和治理层进行沟通。
根据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注册会计师通过风险评估程序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后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用x表示),在既定的审计风险水平下,检查风险(用y表示)为:
检查风险=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
注册会计师根据以上模型分析确定的检查风险(y)设计“进一步审计程序”。
如果预期控制运行有效,则应当实施控制测试,根据控制测试的结果继续或调整(原计划中的)实质性程序。
如果实施实质性程序后发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超过原来预期,或已经发现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则说明此前已实施的控制测试评价结果不恰当,需要重新考虑运行有效性,因此注册会计师需要采取诸如降低对相关控制的信赖程度、调整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或扩大实质性程序的范围。
内容来源:东奥会计在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