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最具文化内涵的十首五言绝句

(2019-03-24 09:24:55)
分类: 唐音宋调

最具文化内涵的十首五言绝句

                毕唐书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鉴赏

此诗应是五言绝句的压卷之作。首句写远景,一轮落日慢慢西沉于连绵起伏的群山,一望无际; 接下来写近景,黄河一泻千里,东流入海,气势磅礴。两句仅仅十个字,就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画出了一幅万里河山图,后人在千载之后读到时,仍如临其地,如见其景,顿感胸襟为之一开。后两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写所感,既出人意表,又让人深思。这里有诗人昂奋向上的进取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更让人感悟出了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诗忌说理,是说诗歌不能用逻辑思维抽象地说理,而不是说诗歌中不能揭示哲理。像这首诗,景、情、理浑然一体,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形象思维的典范,而诗是要用形象思维的。

总之,四句二十字,尽见初唐雄浑辽阔昂奋向上的大气象,未有大胸襟者岂能为之! 

 

                春 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鉴赏

《春晓》是诗人孟浩然隐居鹿门山时所做。孟是初唐著名隐士和山水派诗人。

这首诗之所以深受人们喜爱,除了语言明白晓畅、音调琅琅上口之外,还在于它贴近从古到今每一个人的生活,且情景交融,意味隽永。看似口语化,却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跌宕起伏。全诗以清新活泼、明朗畅晓的语言来描写春天的秀丽景色,抒发诗人内心萌发的深厚春意,墨淡而意浓,景美而情切,特别是最后的一问,给人留下了落花有情的不尽意味和爱花惜春的无限情思,而其中蕴含的那一丝淡淡的忧伤更是让人回味无穷。

 

                      相 思

                                                      王 潍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鉴赏

    小小鲜艳的红豆,生长在你现在所在的南方。又是春暖花开的季节,不知又长出几多新枝?我思念的人儿啊,希望你多多采集,那是我最相思的信物,见到它,就会想到你

  借咏物而寄相思,应当是眷怀友人之作,但后人多以情诗视之。起句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第三句表面似乎嘱人相思,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语双关,既写物,又言情,妙笔生花,婉曲动人。全诗情调优美高雅,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委婉和谐,且雅俗共赏,既是绝句的上品,更是情诗的古今典范之作。也许正是这首诗的缘故,“红豆”从此成为爱情的信物。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鉴赏

春天的夜晚寂静无声,桂花慢慢飘落,夜晚的寂静让山野显得更加空旷。或许是月光惊动了栖息的鸟儿,从山涧深处时而传来轻轻的鸣叫。此诗描绘山间春夜中幽静而美丽的景色,着重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全诗紧扣一字,用花落、月出、鸟鸣等动态景物,突出地显示了月夜春山的幽静,以动衬静,生动地点染出一幅鸟鸣山更幽的诗情画意图。旨在写静,却以动景反衬,极见诗人的禅心与禅趣,既是技巧,更是超然出世的心境,而这样的心境应当是人类共享的。

 

 

 

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鉴赏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读此诗,自能进入这样的境界。

       群鸟高飞,不见踪影,一片孤云独自悠闲地飘浮而去,我注视着敬亭山,敬亭山也在注视着我,这个世界仿佛只有我们两个才会彼此相悦,久远不会厌倦。其中 “相看两不厌”可谓神来之笔,表达出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无限深情。“相”“两”二字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更凸显现出两者之间难以割舍的情愫。结句中“只有”为诗眼,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 “静”是全诗的血脉。这首平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的这种脱俗的“寂静”的境界,由此可以顿悟,只有能够欣赏自然之大美者才是至人、真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信焉。

 

问刘十九

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鉴赏

新酿的米酒,正泛着绿蚂蚁一样的泡沫,还没有来得及过滤;天冷了,小小的红泥火炉烧得正旺。看来今晚要下雪了,我的老朋友啊,您能否过来好好地喝上一杯?

这是普普通通的生活,也是真真切切的诗。大诗人的高明处在于能写出人人心中有,而又人人笔下无的情景。一千多年过去了,此情此景,谁没有经历过,谁没有体验过,而又有谁想到这就是诗,而且还是经典呢?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首小诗告诉我们:当你一旦有了“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也就无处不诗意了。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鉴赏
  漫天大雪,飞鸟远遁,行人绝迹,宇宙的一切仿佛都归于“无”。就在这几乎没有任何生命的地方,有一条孤单的小船,船上有位渔翁,身披蓑衣,独自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垂钓。

    一切景语皆情语。不怕天寒,不怕大雪,不怕死一般的空寂,不怕无所依傍的孤独,这位独钓寒江的老翁,不正是不惧政治打压,身陷绝境依然故我的诗人的自况吗?但又不仅仅如此。深入体味,诗人所坚守的并不仅仅是自己的政治理想,而是一种精神的洒脱和绝对自由。因为随着画面的展开,最后我们所感觉到的只是一种伟大的孤独感,它超脱于整个世界之上,在它面前,一切都无所谓,一切都是虚无,只有心灵的自由才是真实。

 

梅 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鉴赏
  那隐身于墙角的几枝梅花,正迎着严寒独自盛开。远远望去,就知道那不是皑皑白雪,因为在这酷寒季节,只有梅花才会送来这隐隐约约的阵阵香气。
  低调,自甘寂寞,不事张扬,不自怨自艾。那个蝇营狗苟的世界似乎与其毫不相干,她只是默默坚守着自己的内心世界,散发着缕缕清香,你看到也罢,闻到也罢,欣赏也罢,都无所谓,我就是这样,独立于这个世界的一角,没有什么为什么。这是诗人自身的写照和自况,更是一种超凡脱俗的独立人格的 象征。  

大梦谁先觉

罗贯中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鉴赏 

罗贯中著《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前两次造访不遇,第三次适逢诸葛亮午睡,睡足了的诸葛亮醒来时高吟此诗以抒怀。诗的第一、二句是从人生大处设问:人生在世,有几个人能够将其参得透彻,看得明白呢?我自知,是对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洞悉于心、了如指掌,是对人生的觉醒。大梦:道家对人生的一种看法。庄子《齐物论》: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原意谓死为大觉,生为大梦。觉,此处谓觉醒之意。这一问称得上是宇宙之问,是人生第一问。诗的三、四句写的是春日正长,春睡正美,描述了诸葛亮高卧隆中、超然物外的生活状态,一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大智大贤者的形象便活现出来了。这是一种精神的高度,审美的高度,是完全可以卓立于全人类精神世界之上的。

 

被逮口占

                                                汪精卫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鉴赏

这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首五言绝句,每读之,都会让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其作者虽是有汉奸之名的汪精卫,但也并不影响此诗激动人心的力量。写这首诗时汪精卫还是一个年仅二十来岁的反清革命志士,面对同盟会反清起义的屡次失败,他决意到北京刺杀满清的摄政王载沣以振人心士气,与他同行的还有他后来的妻子陈璧君。但不幸事败被捕,在狱中他自知必死,便写下了这首绝命词以明己志。荆轲刺秦,行前友人送别,高渐离击缶作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慷慨歌燕市,用的便是此典。楚囚一词,专指不肯投降的俘虏。前两句只十个字,就将自己慷慨赴义,宁死不屈的志向表露无遗。而接下来三、四两句更是铿锵如金石之声,唱出了视死如归的豪情:即使砍下我这颗少年的头颅,也不枉费我青春一场。好一个少年英雄!

历史上的是是非非,许多年后再看也许并没有太大意义。汪后来的汉奸行为,也并不是“卖国”两个字那样简单,此处不想评论。只是每读此诗,在激动之余,总不免戚戚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