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文化内涵的十首五言绝句
(2019-03-24 09:24:55)分类: 唐音宋调 |
最具文化内涵的十首五言绝句
鉴赏
此诗应是五言绝句的压卷之作。首句写远景,一轮落日慢慢西沉于连绵起伏的群山,一望无际; 接下来写近景,黄河一泻千里,东流入海,气势磅礴。两句仅仅十个字,就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画出了一幅万里河山图,后人在千载之后读到时,仍如临其地,如见其景,顿感胸襟为之一开。后两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写所感,既出人意表,又让人深思。这里有诗人昂奋向上的进取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更让人感悟出了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诗忌说理,是说诗歌不能用逻辑思维抽象地说理,而不是说诗歌中不能揭示哲理。像这首诗,景、情、理浑然一体,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形象思维的典范,而诗是要用形象思维的。
总之,四句二十字,尽见初唐雄浑辽阔昂奋向上的大气象,未有大胸襟者岂能为之!
鉴赏
《春晓》是诗人孟浩然隐居鹿门山时所做。孟是初唐著名隐士和山水派诗人。
这首诗之所以深受人们喜爱,除了语言明白晓畅、音调琅琅上口之外,还在于它贴近从古到今每一个人的生活,且情景交融,意味隽永。看似口语化,却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跌宕起伏。全诗以清新活泼、明朗畅晓的语言来描写春天的秀丽景色,抒发诗人内心萌发的深厚春意,墨淡而意浓,景美而情切,特别是最后的一问,给人留下了落花有情的不尽意味和爱花惜春的无限情思,而其中蕴含的那一丝淡淡的忧伤更是让人回味无穷。
鉴赏
借咏物而寄相思,应当是眷怀友人之作,但后人多以情诗视之。起句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第三句表面似乎嘱人相思,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语双关,既写物,又言情,妙笔生花,婉曲动人。全诗情调优美高雅,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委婉和谐,且雅俗共赏,既是绝句的上品,更是情诗的古今典范之作。也许正是这首诗的缘故,“红豆”从此成为爱情的信物。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鉴赏
春天的夜晚寂静无声,桂花慢慢飘落,夜晚的寂静让山野显得更加空旷。或许是月光惊动了栖息的鸟儿,从山涧深处时而传来轻轻的鸣叫。此诗描绘山间春夜中幽静而美丽的景色,着重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全诗紧扣一“静”字,用花落、月出、鸟鸣等动态景物,突出地显示了月夜春山的幽静,以动衬静,生动地点染出一幅“鸟鸣山更幽”的诗情画意图。旨在写静,却以动景反衬,极见诗人的禅心与禅趣,既是技巧,更是超然出世的心境,而这样的心境应当是人类共享的。
敬亭山
鉴赏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读此诗,自能进入这样的境界。
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鉴赏
新酿的米酒,正泛着绿蚂蚁一样的泡沫,还没有来得及过滤;天冷了,小小的红泥火炉烧得正旺。看来今晚要下雪了,我的老朋友啊,您能否过来好好地喝上一杯?
这是普普通通的生活,也是真真切切的诗。大诗人的高明处在于能写出人人心中有,而又人人笔下无的情景。一千多年过去了,此情此景,谁没有经历过,谁没有体验过,而又有谁想到这就是诗,而且还是经典呢?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首小诗告诉我们:当你一旦有了“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也就无处不诗意了。
江 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鉴赏
漫天大雪,飞鸟远遁,行人绝迹,宇宙的一切仿佛都归于“无”。就在这几乎没有任何生命的地方,有一条孤单的小船,船上有位渔翁,身披蓑衣,独自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垂钓。
梅 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鉴赏
那隐身于墙角的几枝梅花,正迎着严寒独自盛开。远远望去,就知道那不是皑皑白雪,因为在这酷寒季节,只有梅花才会送来这隐隐约约的阵阵香气。
低调,自甘寂寞,不事张扬,不自怨自艾。那个蝇营狗苟的世界似乎与其毫不相干,她只是默默坚守着自己的内心世界,散发着缕缕清香,你看到也罢,闻到也罢,欣赏也罢,都无所谓,我就是这样,独立于这个世界的一角,没有什么为什么。这是诗人自身的写照和自况,更是一种超凡脱俗的独立人格的
大梦谁先觉
罗贯中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罗贯中著《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前两次造访不遇,第三次适逢诸葛亮午睡,睡足了的诸葛亮醒来时高吟此诗以抒怀。诗的第一、二句是从人生大处设问:人生在世,有几个人能够将其参得透彻,看得明白呢?“我自知”,是对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洞悉于心、了如指掌,是对人生的觉醒。大梦:道家对人生的一种看法。庄子《齐物论》:“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原意谓死为大觉,生为大梦。觉,此处谓觉醒之意。这一问称得上是宇宙之问,是人生第一问。诗的三、四句写的是春日正长,春睡正美,描述了诸葛亮高卧隆中、超然物外的生活状态,一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大智大贤者的形象便活现出来了。这是一种精神的高度,审美的高度,是完全可以卓立于全人类精神世界之上的。
被逮口占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这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首五言绝句,每读之,都会让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其作者虽是有汉奸之名的汪精卫,但也并不影响此诗激动人心的力量。写这首诗时汪精卫还是一个年仅二十来岁的反清革命志士,面对同盟会反清起义的屡次失败,他决意到北京刺杀满清的摄政王载沣以振人心士气,与他同行的还有他后来的妻子陈璧君。但不幸事败被捕,在狱中他自知必死,便写下了这首绝命词以明己志。荆轲刺秦,行前友人送别,高渐离击缶作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慷慨歌燕市,用的便是此典。楚囚一词,专指不肯投降的俘虏。前两句只十个字,就将自己慷慨赴义,宁死不屈的志向表露无遗。而接下来三、四两句更是铿锵如金石之声,唱出了视死如归的豪情:即使砍下我这颗少年的头颅,也不枉费我青春一场。好一个少年英雄!
历史上的是是非非,许多年后再看也许并没有太大意义。汪后来的汉奸行为,也并不是“卖国”两个字那样简单,此处不想评论。只是每读此诗,在激动之余,总不免戚戚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