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信达雅”的典范
(2017-06-11 15:36:54)分类: 读读想想 |
译文“信达雅”的典范
——王佐良译《培根论读书》
毕唐书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作家和科学家。他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中被尊称为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他同时在逻辑学、美学、教育学方面也卓有建树。著有《新工具》、《论说随笔文集》等。他的《论读书》一文是公认的谈读书的经典之作。
《论读书》是培根关于读书求知,探索真理的著名作品。培根将其擅长的哲学思想赋予文中,使文章充满警世格言。文章旨在论述读书之中的深刻人生哲理,行文结构严密,措辞精准,思路清晰,给读者广泛而深远的指引和启迪。在我国,《论读书》有多种译本,其中王佐良先生的译本因最能体现原作风格,同时译文又极具汉语的美感,从而得到了几代读者的特别青睐。
王佐良(1916年——1995年),著名诗人、翻译家、教授、英国文学研究专家。浙江上虞人。1929年至1934年在武昌文华中学读书。1939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原清华大学外语系),并留校任教。1947年赴英国牛津大学为攻读英国文学研究生。1949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英语系主任、副院长。专于英国文学的研究。著有《英国十七世纪剧作家韦勃斯特的文学声誉》(英文)、《英国文学论文集》,译著有〔英〕《彭斯诗选》,中译英《雷雨》(曹禺著)。
在译本《论读书》中,王佐良先生以其深厚的中英语言文化底蕴和文学修养近乎完美地诠释并再现了原作的风采。译文充分体现了古汉语精简概括的特点,庄重、严谨的格调,同时又充分展现了汉语古典散文讲究排比和铺陈、富于哲理和逻辑的特质,与原文可谓异曲而同工,是“信达雅”的完美结合,称得上是翻译界的经典,有丰沛的文化价值。
附:王佐良译《培根论读书》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
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有一技之长鄙读书,无知者慕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读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五味矣。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做笔记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论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算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