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四端
(2017-05-14 14:55:47)分类: 笑谈古今 |
人之四端
——中华人文物语之二十一
“四端”说,是孟子伦理学性善说的心理学基础理论,也是孟子王道爱民政治学说的理论基石。他认为,没有同情之心的人不能算是人,没有羞耻憎恶之心的人不能算是人,没有谦让之心的人不能算是人,没有是非辨别之心的人不能算是人。认为人们的同情恻隐之心、憎恶羞耻之心、谦让之心、是非辨别之心是与生俱来的一种天性,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性与兽性的根本区别。把“四端”提升到人性的高度,始于孟子。由此可见,孟子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原文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於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
孟子说:“人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的爱心、同情心、怜悯心,古代君王正因为有不忍伤害别人的爱心、同情心、怜悯心,才有不忍伤害别人的政策。以不忍伤害别人之心,实行不忍伤害别人的政策,治理天下就像在手掌上玩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人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之心,是基于以下事实。比如突然见到一个小孩将要掉下井去,人们都会有为他担心和同情于他的心理,这既不是要跟孩子的父母攀亲结交,也不是想得到乡党朋友的称誉,更不是厌恶担心别人指责自己见死不救才产生怵惕恻隐之心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之心的人不能算是人,没有羞耻憎恶之心的人不能算是人,没有谦让之心的人不能算是人,没有是非之心的人不能算是人。同情恻隐之心是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关系的基点,羞耻憎恶之心是正义行为的基点,谦让之心是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基点,是非辨别之心是开启智慧的基点。一个人有这四个基点,就好比身体有四肢一样。具有这四个基点而自己说自己做不到的,是自暴自弃;认为君王不可能做到的,是对君王的污蔑。所有具备这四种基点的人,如果真的明白了就应该将它们发扬光大,就像刚刚点燃的火会蔓延,就像刚刚喷出的泉水会流到远处。如果能充分发扬它,便足以使四海安定;如果不能充分发扬它,就是连自己的父母也不会侍奉了,更不用说天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