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踏入亚琛,那种久违的自然的古朴气息迎面而来。中世纪的尖顶城门,旧时的楼式宅居,充满童趣的喷泉雕塑,充分显示出这座古城的特点。这里虽然也有现代化的建筑,但都力求迎合着古老建筑的风格,混搭的十分协调,既使古城风貌得以保留,又符合现代人生活的方式。
这座城市之所以可以冠以“最国际化城市”是因为它是德、比、荷三国的交界处。许多人居住在德国,工作在荷兰,购物在比利时,真真儿一个“国际人”,
亚琛
(Aachen),是水的意思,这个城市在罗马帝国时代作为温泉疗养地至今仍非常有名。
这座无论是在建筑史还是艺术史上都具有非凡意义的大教堂,是宗教建筑的一个经典范例。
从阳光明媚的室外走进灯光昏暗的大教堂,感觉到处都是黑黢黢的。待我们的眼睛适应了这暗淡的光线后,教堂里满眼的金色让我们有一种踏入了金库的感觉。
在祭坛的右上方有一个镶满宝石的镀金讲台,那是皇帝佛里德里希二世在1024年左右制造的布道台。 在长达
600 年的岁月中,这里都是德意志帝国皇帝的加冕教堂。

这里有两座一大一小的两座金箱子。大的金箱是1215年建成的查理曼教堂内的石墓,里存有查理大帝的遗骸。小的像一座金色的教堂的遗物箱,据说里面收藏了基督、圣母、圣约翰的衣服碎片。
教堂是不收费的,如果想要拍照那就要交费了。本应该交两个人的费用,管理员只收了一个相机的费用。戴上手环放心的拍照吧。

在教堂的后身有一座小型游乐场,新老结合的恰到好处。

亚琛市政厅也是老城一座有名的建筑。公元800年查理曼称帝后将查理曼帝国首都定于此,哥特式的市政厅(Rathaus)及其加冕庆典大厅(Kroeumlnungsfestsaal)是于14世纪在加洛林皇帝行宫(Karolingische
Kaiserpfalz)宫殿殿堂的基墙之上建造的。
市政厅的外墙正在维修。墙面由于长期受到工业废气和酸雨的污染、腐蚀,变成了现在这副黑黢黢的模样。
老城不大有4、5条街的样子,除去教堂、市政厅这样的大型建筑外,街两旁的两三层的民居也是很有看头的,基本上没有重样的。走在安静的小街里,有特色的小店很多。
位于亚琛东南面只有一个小时车程的蒙绍,是深藏于山脉峡谷之中的一座历史小镇,就是因为地势隐秘,所以躲过了二战的炮火而幸存下来。这座有着800年历史的小镇,最具特色的是那些颜色鲜艳、种类繁多的被称为“木筋房”的半木质房屋。“木筋房”顾名思义就是以木头作为房屋的骨架,是欧洲12世纪至19世纪主要的建筑。
从亚琛坐1个小时公交就到达蒙绍了。
到达小镇的时候游人不是很多,小镇笼罩在清晨祥和安宁之中。鲁尔河弯弯曲曲的从小镇中欢快的流过,灰色砖石铺设的街道,忽上忽下时左时右的在一幢幢木筋房中穿梭。走在幽静的小街中,街两旁的住户和商户的门窗还紧闭着。抬头看见半山腰处有一座漂亮的城堡,看过地图知道那里是青旅。这个青旅也太会找地儿了,盘据着高处,让初踏此地的游客仰头兴叹,又让气喘吁吁爬到它身边的游人居高临下。
当然小镇最吸引人眼球的景致还是那些多姿多彩的“木筋房”。不知怎么总感觉那些木骨架没有规矩、横竖不平,仿佛随时要倒塌下来。总之没有帝都那规规矩矩、四平八稳f的建筑看着舒心。
脚下的鲁尔河水不急不慢的哗哗穿桥而过,桥上有一幅写生画。画里画外同样的风景让人过目不忘。此刻真想添上一笔,让我们的足迹在这里停留。
歪歪斜斜的房屋好像悬空似的架在蓝色的小河上,如此漂亮的景致真假难辨是不是有点失真。
走在小镇中,有门有窗处就有鲜花,有水有桥处就有鲜花,说小镇处处有鲜花一点不为过。
除了前面提到的山顶青年旅社,小镇了还有许多开在“木筋房”里的民宿。
这里是一所公证处。人们可以在这里办理婚姻登记,继而走入婚姻殿堂。
由于到达的时间比较早,坐落在街两旁的小店还没有开张,街里游人也不多。我们任由脚下的砖石路引领走向镇子的深处。
小镇不大也不需要按图索骥,三绕两绕就走到了村尾。沿着一条碎石的小路向山上走去,一座袖珍的小教堂就在路边。
虽然现在还是9月,但上山的路途中已有不少植物的叶子已经开始泛红了。红色也爬上了墙壁,为砖灰色的鱼鳞状瓦片添上了一笔浓重的色彩。
山不高没用多久就到了山顶的观景台。从这里向下望去小镇尽收眼底。在这里可以清晰的看到整条沟谷,隐匿在一片郁郁葱葱的绿色中。小镇就沿着狭长的谷底依坡而建。高低错落参差不齐,风格各异形状迥然绝没有重复。不同的是建筑,不变的是清一色的灰色房顶。让东倒西歪色彩繁复的房屋有了一种稳定性。
小广场是镇子的中心,酒吧外摆上了许多张餐桌。在此歇脚的游客即可以在这里小酌一下,亲身体验一下小镇的悠闲的生活。
坐在回亚琛的交通车上,心里还神游在蒙绍的“木筋房”中。在几个穿制服的人上车来后,我们一下子被惊回到现实中来。
他们上车后分头让乘客拿出车票查验。我们知道这是执法人员在抽查有没有“蹭票”的人。当他们走到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拿出了在来时在公交车站购买的往返票。他们翻来覆去的将票看了个够,随后叽里呱啦的冲我们讲了一通不知是英语还是德语的话。借助翻译器我们勉强的明白了他们说什么意思。大概是我们的票是哪里买的、票是不合法的等等。他们看过我们的护照后,给我们开具了一张票据,让我们去交罚款。
在出国前我们已做过功课,知道欧洲国家对“蹭车”的人罚款是相当的厉害。所以我们特别在意乘车的规矩,无论是公交车还是火车上车后都是主动的打卡。在乘车去蒙绍时,我们在公交车上买了往返的票,也看到了车上的打票机,但奇怪的是上车的人都没有去打票机处打卡。
错就错在从众心理,以为往返票不用打卡。所以出现了上面尴尬的一面。罚款条上著明:每人罚款36欧。
在罚款大厅里我们遇到在这里留学的浙江小伙,在他的帮助下,成功的为我们免除了一人的罚款。(理由是我们初到德国,对这里的法律不知情)
教训呀教训!不要凭想象行事呀!此事一定会让我们牢记不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