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可能性》教学反思
(2014-01-22 12:01:02)
标签:
教育文化校园育儿杂谈 |
关于“可能性”这一内容,本套教材分两次进行了集中编排。第一次是在三年级上册,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第二次就在本单元,本单元内容是在三年级上册的基础上的深化,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不但能用恰当的词语(如“一定”“不可能”“可能”“经常”“偶尔”等)来表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还要学会通过量化的方式,用分数描述事件发生的概率。
等可能性事件与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是紧密相联的,因为一个公平的游戏规则本质上就是参与游戏的各方获胜的机会均等,用数学语言描述即是他们获胜的可能性相等。因此,教科书在编排上就围绕等可能性这个知识的主轴,以学生熟悉的游戏活动展开教学内容,使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直观感受到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并逐步丰富对等可能性的体验,学会用概率的思维去观察和分析社会生活中的事物。此外,通过探究游戏的公平性,还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促进学生正直人格的形成。
因为时间紧的原因,所以我想尝试将三个例题合在一节课讲,三个例题分为三个层次,逐层递进。
第一层次,通过动手实验让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并通过解决问题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实现对可能性的认识由定性感受到定量刻画的自然过渡。
第二层次,通过击鼓传花游戏,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等可能性事件的认识,学会用几分之几来描述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加深对游戏规则公平性的认识和理解。
第三层次,通过判断小明和小强采用“石头、剪子、布”来决定谁先走是否公平这一活动,引导学生对小明获胜和小强获胜的可能性进行思考和分析。为了不重复、不遗漏地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教学时让学生结合以前学的排列组合知识进行思考。在找出游戏的所有可能结果后,应引导学生认识到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都相等,在此基础上,再解决“小强获胜的可能性是多大”就比较容易了。
亮点:
1、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给学生语言的空间,让生生互动。
2、抓住可能性相等,规则公平这一精髓,让学生在活动、思考交流中充分体会,绝大多数同学都完成了学习任务。
3、三个例题合在一节课上,逐层递进,这种模式可以尝试,3个既封闭又有联系的小系统构成一个有纵深的大系统。
不足:
1、还是没有解决时间紧任务多的矛盾冲突。
2、环节设计上还是不够精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