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帮助小班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2013-09-13 20:34:50)
标签:

欢乐

学前教育

幼儿园

育儿

驻马店

分类: 教学交流
如何帮助小班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http://s1/mw690/d6cc9c6egx6CCNN3fbS74&690



金秋九月,新的小班孩子就要入园了,他们将面临新的环境和生活,这不仅是对孩子的挑战,更是对老师的考验。因为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他们在生活环境、活动方式和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一些孩子在入园之初会出现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适应困难,其最为突出的外在表现形式就是:哭!此外还会出现憋大便、喝水少、吃饭难、拒绝玩幼儿园的玩具、不睡午觉,不参与老师组织的活动等多种不适应行为。帮助孩子渡过这一适应期,将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爱孩子、满足需要”是对新入园的二至三岁孩子的基本教养理念之一。这一时期老师们应重视孩子的情感关怀——那就是以亲为先,以情为主”。孩子入园适应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就是“分离焦虑”。所以我们一线的老师怎样用心、用情、用爱去帮助这些孩子尽快顺利入园,适应幼儿园的新生活,虽是一个老话题了,但仍极其重要的。
那么,孩子们刚入园时的主要表现有哪些?家长和教师怎样做才能减轻一些他们的分离焦虑情绪?孩子入园第一周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组织一些什么样的活动,能帮助孩子尽快稳定情绪,顺利入园?这些一直都是我们老师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是新收班开学初期工作的重中之中,上学期我带的是小托新收班,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了新入园孩子的一些特点,针对孩子们特点采取了一些相对的措施,使孩子们减少分离焦虑,情绪得以相对稳定,同时也解除了家长的后顾之忧。在孩子新入园的工作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一、 分析初入园幼儿情绪不稳定的原因。
孩子从家里来到幼儿园,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人员,面对新的生活作息时间,难免会出现不适应的现象。据观察,我认为影响孩子入园适应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因素:
第一、幼儿对陌生的环境感到害怕。孩子一直在家里跟父母生活在一起,对幼儿园的老师不认识,小朋友也不熟悉,在陌生的环境中,孩子会觉得安全受到威胁。
第二、自理能力差也是幼儿对幼儿园生活不适应、产生抗拒心理的原因。有的幼儿在家里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有位家长曾告诉我孩子喝水是家长看着表定时给的,可见我们家长的良苦用心,却不知这样反而剥夺了孩子做事的权利,孩子什么都不需要做,当然什么都不会做,来到幼儿园就不一样了,样样事情都要自己动手,自己吃饭、自己睡觉、自己穿衣穿鞋,对于那些什么都不会的孩子来
说,真是困难极了。
第三、生活规律的改变也是孩子不愿上幼儿园的一个重要原因。入园前,孩子在家自由自在生活,饿了就吃,想玩就玩,起居没有规律。上了幼儿园后,早上要按时上幼儿园,中饭点心要自己吃,游戏活动有规定的时间,这就使孩子感到很不习惯,因而不愿上幼儿园。
第四、小朋友之间互不熟悉,不会很好相处、不会交往也是幼儿不愿上幼儿园的原因之一。在家里,有好吃的一个人吃,好玩的一个人玩,一些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之间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些矛盾甚至为此争抢东西,使这些孩子很不愿意上幼儿园。

二、针对孩子的入园表现,仔细观察,对症下药:
1、关注每位孩子,给予爱心教育:
孩子刚入园,情绪波动大,老师对孩子赋予爱心的同时、更应该对他们给予更多的耐心、及细心。关注孩子的每一个要求,才能让孩子感到安全,觉得老师是可信赖的,这样才能让尽快的让孩子喜欢上教师、喜欢幼儿园,消除焦虑、尽快适应。我觉得应注意以下几点:
(1)和孩子接触中语言要温和平缓,让孩子感到老师可亲可爱,这样易于清除他们的畏惧心理;在幼儿园尽量称呼孩子小名,创造一种亲切、自然的气氛;经常拥抱、亲吻孩子,用这种身体语言起到安抚作用;第一周是新生幼儿最为敏感和哭闹最为厉害的阶段,尤其是在初入幼儿园1——3天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因此,教师一定要尽快熟记孩子的名字(包括乳名),这样是亲近孩子的第一步,因为,在孩子的心目中只有最亲近他的人才会叫他的乳名,当教师一声声亲切的喊着他们的名字时,亲切的拉一拉他们的小手、抚摩他们的小脸、蹲下来和孩子说几句悄悄话,无形中就拉进了教师与孩子之间的距离,使他们倍感亲近。温和的语言和笑脸,主动的抱起孩子,亲一亲,摸一摸,问一问,叫一叫等亲近的表示都会让孩子感到温暖、安全。
(2)对孩子提出的问题尽可能地回答,不要让孩子感觉到被冷落;蹲下与孩子讲话:使孩子觉得老师是爱她的、可信赖的;针对不同类型的孩子教师们还给他们适当宣泄的机会和时间、满足其情感的需要。当家长看到老师那热情的态度、温心的笑脸时也会消除很多顾虑。总之,老师的热情、微笑、爱心、关心对新入园的孩子来讲犹如雪中送碳,使孩子脆弱的心灵受到保护和温暖。我们重视幼儿的情感转移,珍视幼儿对教师的情感依恋,才能使幼儿的情感从家庭转移到幼儿园老师。
2、针对孩子特点,实施放松教育:
(1)是来自教师的信息,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知道孩子哭闹是他自己的一种表达、发泄方式,孩子对陌生环境的恐惧、不知所措,对妈妈把他送出来的愤怒用哭闹的方式发泄出来,心里会得到平衡。认识到这一点,我们要做的就是放松,轻松的对待孩子的哭闹,轻松的组织活动,让孩子感觉上幼儿园没什么大不了的,而且很好玩儿,使孩子逐渐接受并参与到活动中来;
(2)就是尽可能的满足孩子的一些要求,比如有的幼儿提出不吃饭、不睡觉等,可暂时答应他,让他放松下来,真到吃饭睡觉的时候,他也饿了困了,就自然得跟着吃饭睡觉了;还有的孩子不让关门,这一点非常普遍,因为他们觉得关了门,妈妈就进不来了,就这个一个简单的道理,给孩子们却解释不通,我们不妨先把门大敞着,只要注意安全,别让孩子自己走出去就行了;这样有利于稳定孩子的情绪。
(3)刚入园时在培养常规的同时,为使孩子能较快的顺利入园,可以给孩子以多一些的自由:如,可带自己喜爱的玩具,图书和一些孩子较依恋的物品等来园;有助于稳定情绪。但这些物品一定是安全的。能孩子慢慢适应后逐步引导。如陈加珩(带毛巾被)愈敏杰(小内衣)
(4)多用肯定性语言,少用否定性语言,如:同一句话说成“你很乖,好好玩玩具,妈妈会早来接你。”孩子听了会很高兴,而说成“你不玩玩具,妈妈就不来接你。”孩子就会大哭,因为她还不能很好的理解两句话之间的关系,而只注意了后半句,怎能不哭呢?
(5)从户外活动中寻找孩子的快乐
只有解放老师的思想,孩子才有可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解放”,其实,幼儿更需要的是宽松、和谐、自由、温馨的精神环境。过去,为了安全,新孩子入园的前几天,老师们总把教室的门关得紧紧的,怕不好管理、怕孩子跑丢,入园前几天基本上很少带孩子出去玩,作为老师是想,等孩子情绪稳定之后在到户外活动,,孩子感觉到很不自由,太过于约束,使他们觉的在幼儿园跟在家里的区别太大,老师越是这样,孩子们哭闹得越发厉害。针对这种现象,我们认真分析了2——3岁阶段孩子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认识到:其实这一阶段的孩子最怕黑、怕暗,当他们置身于一个陌生的环境,脱离亲人的关爱,其实,关上班级的大门就等于关上了孩子的所有希望。认识到:只有敞开大门才能还给孩子一片天地。第二天,老师们就组织孩子们走出了教室,拉起了一串串队伍参观幼儿园漂亮的环境,参观大哥哥、大姐姐的活动,游戏,老师带他们一起做游戏,一起玩玩具,带这些刚来园第二天的,可以说没有一点规则意识的孩子到户外活动,老师的辛苦与担心是可以想像的,但当我们看到孩子们一个个哭着的小脸在游戏笑了,有的孩子还是带着泪珠的的笑脸。真的是可爱极了!我们就更觉的这种开放的引导活动是可取的,只是老师们一定要更加关注孩子的安全。以防走失。
(6)巧用标记法,创设一个安全的班级空间
为了帮助孩子和教师记忆,加强安全管理,我班老师在孩子的小椅子背面和床上都贴上学号。制作的有水果形状的孩子接送卡。并严格执行使用接送卡。起初几天家长定向接送,易于老师家长尽快熟悉。除此之外,外出时,在每一位孩子的胳膊上带上带上一个相同颜色的彩环,易于与其他班的孩子分辨。刚入园的幼儿集体观念还没建立,不听指挥,离开集体现象会常常出现,安全问题成为新入园小班的工作重点。既要让孩子走出教室又要保证安全,标志的佩戴既方便了教师的记忆,又方便了教师外出管理一举两得。对老师熟悉孩子,减少孩子不安全因素提供了方便。
3、巧抓教育时机,培养规则意识: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特别是面对这么多哭哭啼啼的孩子,没有一定的规则,入园初期就无法保证正常的教育和生活活动,且孩子在杂乱无章的环境中会更难适应,小班是孩子跨入集体生活的一个转折,也是进行常规培养教育的关键期,在新的环境中建立新的常规相对容易,怎样在新入园孩子适应的过程中建立必要的规则呢?我们是把孩子的情绪稳定与幼儿园的常规,教学,习惯,规则,游戏等活动融为一体。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采用游戏活动法。
孩子刚入园,为了尽快稳定孩子情绪,老师在教育过程中可适时的顺应孩子的特点,让孩子动起来,比如,请孩子们坐下来时,用拍手的方法,可以边拍手边说儿歌,还可以边拍手边数数或者变换拍法,有规律的拍手加上各种变化使孩子非常感兴趣。根据孩子的特点,开展新奇而富有变化的游戏,让孩子好奇而投入。老师用幼儿熟悉和喜欢的玩具材料,设计新奇而富于变化的游戏,牢牢抓住孩子的注意力和兴趣点。如《奇妙的口袋》出示多种动物图片,学小动物唱歌等。使幼儿在体验发现的惊喜和成功的乐趣的过程中,越来越主动而深入的投入到游戏之中。游戏1:《变变变》玩法:教师边拍手边说:“一,二,三”孩子接着说“三,二,一,拍拍肩膀,变变变”之后变成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可以拍身体的任一个部位,反复进行游戏。游戏2:《小小手变魔术》玩法:师:“我们的小手除了会吃饭,会穿衣,还会变魔术”小小手真能干,变个小鸭嘎嘎嘎,变个小鸡叽叽叽,变个小兔蹦蹦跳,变个青蛙呱呱呱。
(2)采用个别引导法
在组织活动中,我发现刚入园的孩子有的不理解老师对大家说的话,听不懂老师说的话,对这些孩子就个别交待,面对面地告诉他,他会很认真地听着,并按要求去做。如我班孩子苏兰小朋友,在这方面表现的就尤为突出,当老师集体组织孩子做活动时,她总是东摸西看的,像没有听到一样,喝水的时候经常把水撒在身上,中午不睡午觉。向苏兰这样的孩子我想刚入园时每个班都会有很多,不妨去试一试个别引导的方法,
(3)采用常规培养法
为了尽快稳定孩子的情绪,我们起初阶段会在某一些给孩子相对的宽松和自由,但这并不是说我们放松对孩子的常规的引导与培养。对一些常规性、原则性的问题要循序渐进的加以培养,认真执行,才能有助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比如,讲故事时要求大家必须坐好了安静地听,那就等大家坐好了安静下来再讲,不并告诉大家讲或不讲的理由,让大家明白这项规则。集合的时候为什么要尽快的到老师身边,教一些相关的儿歌;《上课歌》上课时,请坐好,不打闹,不乱跑。认真听,仔细看,学好本领人人爱。《集合歌》;来来来,集合了。小鸭子到齐了。一二三四五六七,看谁站的快有齐。
(4)采用谈话儿歌引导法
遇到一件事情先请孩子们说,这件事怎么办,有的小朋友这样做了,对不对?那样做了对不对?应该怎样做?大部分孩子都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并能监督检查部分自制力较差的孩子。如来园哭,没礼貌,不吃饭,不喝水,不睡觉,乱扔玩具好吗?接着就可以随即教孩子一些相关的儿歌;如《宝宝有礼貌》“好宝宝,有礼貌,进园就问老师早,回家问声妈妈好,大家跨我是好宝宝。”再如儿歌《玩玩具》“玩,玩,玩玩具,玩过玩具要爱惜,收整齐,放筐里,把它送回家里去。”
《午 睡》小被子,已铺好,大家快来睡午觉,不说话,不吵闹,眼睛一闭睡着了。
4、利用多种方法,加强能力培养:
在家里,孩子的事情家长几乎全部包办,到了幼儿园,孩子难免产生畏惧心理,这样,我们就用各种孩子愿意接受的方式教孩子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并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各种能力的培养。比如:孩子不会穿鞋,起床后我们就教孩子让小脚钻山洞,孩子们非常愿意玩儿,很快学会了穿鞋;还有洗手,我根据洗手的要求自编了一首儿歌,孩子边说儿歌边表演,边洗手边说儿歌,乐在其中。生活能力的培养,让孩子有了成功感,找到了自信,上幼儿园不再是难事。 《洗手歌》小朋友,来洗手,挽起袖子,冲湿手,打上肥皂搓搓搓,手心相对搓搓搓,手指交叉搓搓搓,左搓搓,右搓搓,冲掉肥皂泡,小手洗好啦!重点在进餐,午睡,上厕所三个方面我们着重培养:
(1)幼儿进餐时的组织与培养。
餐时掉饭粒、翻饭碗的现象时有发生。我们当时是建议家长给孩子准备了一件防湿的小罩衣,这样孩子即使是湿一点,里面的衣服也不会湿,也易于清洗。进餐时,对于那些使用餐具有困难或进餐习2—3岁的幼儿进餐是个比较让老师头疼的事情,由于孩子手部肌肉发展还不很协调,进惯极不好的幼儿,老师可以一边喂饭,一边适时的教给他正确的进餐方法。老师还要在日常生活中及进餐时,不时的提醒孩子正确的进餐方法及良好的进餐习惯。在饭前学习儿歌和手指游戏如,《吃饭歌》吃饭时,坐坐好,手拿勺,碗扶牢,细细嚼来慢慢咽,一口一口全吃掉。手指游戏(饭前安静活动)方法:大拇指睡了,二胖子睡了,高个子睡了,你睡了,他睡了,我们大家都睡了。高个子醒了,刷刷牙,刷刷牙,二胖子醒了,梳梳头,梳梳头,大拇指醒了,弯弯腰,弯弯腰,你醒了,他醒了,我们大家都醒了。孩子刚入园这一阶段,老师要用“心”解决吃饭问题,给孩子营造一个欢乐的吃饭环境是很重要。玩具,图书等分散注意力的东西应该拿开或减少,关注并表扬孩子进餐的好行为。当孩子表现好,如进餐习惯好,这是我们要抓住时机及时表扬,可以说:“宝宝把碗里的饭都吃光了,还吃了青菜,和老师说话也很有礼貌,真是个好孩子,老师真高兴。”当孩子不好好吃饭时,老师要暂时忽视他,当他再度表现好转时,再关注他。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要多与家长沟通,取得他们的配合,家园配合,要求一致会非常有利于孩子进餐习惯的培养。
(2)幼儿午睡时的照顾及习惯的养成。
孩子刚入园时,往往会被新鲜的环境、玩具所吸引而暂时忘却对家人的思念,但一到午睡时间,他们又会表现出明显的不稳定情绪,有的甚至哭闹着要回家。这种强烈的对家人的情感依赖以及对老师的排斥,使孩子不愿午睡,甚至惧怕午睡。针对这一情况,通过实践和反思,我尝试采用各种哄睡法,使孩子尽量在较短的时间适应午睡。有的孩子不肯午睡,甚至连寝室也不肯进去,这时如果老师强行把他抱到寝室,孩子便会大哭大闹,影响其他孩子。2—3岁孩子情绪极易受感染,他们只要看到或听到别的孩子哭着要妈妈,就会随着哭闹,结果造成寝室哭声一片。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允许个别哭闹厉害的孩子在教室里自由玩耍,由另一为位老师一边陪着孩子游戏,一边安慰其情绪。等孩子有点困了,再由老师抚拍着使其入睡。当孩子逐渐适应,不再排斥老师时,可带着孩子进入寝室,由老师抱着孩子坐在寝室观看其他孩子睡觉。当孩子又哭闹时,老师就用小红花、小糖果作为奖励,鼓励其不要哭闹。这时老师可不强求孩子睡觉,待其困倦后自然入睡。孩子愿意进入寝室并不哭闹时,老师可将孩子从家带来的、熟悉的、喜爱的玩具放在孩子的床上,以此吸引孩子坐在自己的小床上玩玩具,老师要引导他轻轻玩,不要影响其他孩子的午睡。在安静的环境中,孩子玩着玩着就会困倦,这时老师就,可轻轻抚拍,孩子渐渐入睡之后,老师可逐步取走孩子床上的玩具,陪孩子入睡,边哼唱摇篮曲,边温柔的抚摸孩子的头、耳朵等,让孩子放松情绪,睡眠过程中,老师应留心观察,一旦发现孩子惊醒,应在第一时间来到孩子床边,再轻轻哄拍孩子使其继续入睡。
(3)幼儿入厕时间及习惯的培养。
孩子刚入园容易出现尿裤、尿床、拉裤等情况。有的孩子因为贪玩忘记了入厕;有的孩子在家都是家长提醒入厕,从而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有的孩子在家都是用便盆,到了园里不会蹲便;有的孩子睡得太沉等等情况。对于这些情况老师就应有针对性的对孩子进行培养。
首先,应定时提醒孩子入厕,尤其是对于贪玩的孩子和睡的较沉的孩子,应个别提醒。其次,老师也要陪同他一起入厕,在旁边扶着孩子给其鼓励。总之,小班孩子刚入园,拉裤、尿裤现象比较正常,老师要加以正确的培养和对待,一定要耐心、细致,不能着急。尤其要尊重孩子,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特别值得提出的一点是:无论是接送、进餐、午睡,还是入厕等,这些习惯的养成一定要和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请家长了解孩子各种正确的作息习惯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周六周日对孩子继续进行培养。千万不能觉得孩子周末在家休息就可以让其随心所欲的放松,这样不但影响老师在园一周的培养成果,而且对孩子行为的培养极其不利。这一点请老师和家长一定予以重视。

三、指导家长,家园同步,效果更佳。
1 ,孩子的入园焦虑很多是由家庭教育的不当引起的。第一、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吃穿问题,而少考虑孩子的习惯养成和能力培养问题。第二,分离焦虑同样体现在家长身上,孩子哭了没有?吃饭了没有?是冷还是热?和小朋友打架了么?等等,众多的担心困扰着家长,使家长也焦虑不安。家长的焦虑情绪会直接影响到孩子,使孩子更难适应。第三、采用吓唬、欺骗等方法,使孩子缺乏安全感。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采取以下措施取得良好效果。首先,通过《致新生家长的一封信》家长须知,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活动,要求,简单介绍新生入园的的一些表现及对策,使家长做到心中有数,并按要求去做。第二、通过个别沟通及时反映孩子情况,消除家长顾虑,并对个别家长的个别教育行为进行指导。首先告诉家长我们班的电话,有什么担心随时拨打电话询问。并适当放宽入园、离园时间,晚来早走一些,消除家长的紧张情绪。其次,了解孩子的详细情况,比如爱吃什么菜?睡眠有什么习惯?家中的各个生活环节都采取什么方式?习惯是什么等等,对个别问题进行指导。另外介绍孩子在园的表现,发现问题,和家长共同寻找原因,制定措施,达到家园同步、教育一致。第三、用多种方式指导家长做到:
(1)送孩子入园放松心情,了解孩子哭是发泄的一种方式,适当哭点也没什么。多和孩子谈论幼儿园里新鲜的幼儿感兴趣的事情,以家长高兴的情绪带动孩子。
(2)若孩子不愿上幼儿园,千万不要用吓唬、欺骗的方法,比如有的家长说“不上幼儿园就会被疯子背去”,“不上幼儿园妈妈就不要你”等等,这样即使孩子被迫来幼儿园了,也不会有好情绪,而会缺乏安全感,较长时间不能适应。
(3)对孩子的不良习惯不要反复去提,适当淡化,反而会有助于消除坏习惯,养成好习惯。比如我班有一个小朋友特别爱抓人,妈妈非常着急,每次来接总问“今天打人了吗?”如果没打人就会很高兴得表扬“不打人是好孩子,不打人妈妈喜欢你,打人就是坏孩子……”句句不离“打人”二字,结果孩子越来越爱打人。后来,和家长商定,不再提打人这件事,但要看好,不给他打人的机会,同时教给孩子正确的交往方式,如:和别人握握手、摸摸别人的衣服、说出自己的要求等,一段时间以后,孩子有了明显的好转。孩子入园哭闹也是一样,不要总是提醒他。家园教育一致,能很好的促进孩子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
总之,新生孩子入园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相信只要我们老师们能细心观察,耐心解读,付出真心,就能和孩子、家长一起度过难关,使他们能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走进幼儿园,快乐起步成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