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浅析许渊冲的翻译风格论

(2017-05-25 12:47:46)
标签:

转载

真好!!!
 

许渊冲在《再创作与翻译风格》一文中提到这样一个翻译实例:对孟浩然《春晓》一诗中“也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两句话的翻译,有两种译法:

A:The winds shatter’d and the rain splatter’d yesternight;

   How many flowers have dropp’d in a wretched plight?

B:  After one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

   How many are the fallen flowers?

《外语与外语教学》上评论认为,“A译采用拟声词shatter’d (哗啦哗啦响)和splatter’d(淅沥作响)译风雨声,比B译只说wind and showers要生动些”,再现了原作的文体美。对此,许渊冲提出不同的看法。他翻阅了《唐诗鉴赏辞典》,上面对《春晓》一诗的注解是:“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整首诗的风格就象行云流水一样平易自然”,由此许渊源冲认为,“A译用的拟声词不如B译平易自然”,他认为原因上译作者不知道原作者的风格,所以译不出原作的风度神韵。,虽然许渊冲B译也并不理想,但我们还是可以看出A这种破坏了原作风格的译法是他明显反对的,B译尽管也不理想,但它译出了原作的风格,这点是他赞赏的。

笔者在阅读许渊冲的另一篇文章《再创论》时,却发现他又提出了与上面所提及的完全不同的看法。《再创论》一书中,许渊冲谈创造性的译诗时提到自己翻译实践中的一个例子:在翻译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诗时,许渊冲把诗的第三句翻译为:where can I find a wine-shop to drown my sad hours?许渊冲说,在这句诗的翻译中他运用“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方法,原句虽有“借酒浇愁”之意,却无“借酒浇愁”之辞,译文中则明说“消愁解闷”,译者自称有“破坏了原诗含蓄的风格”之嫌。虽然如此,许渊冲还是认为这句诗的翻译是“无所‘失’,有所‘得’”、“得多于失”。因为,他认为这样译虽说破坏了原作含蓄的风格,但可以引起英美读者“心灵上的共鸣”。于是,他提出这样一个翻译原则——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实践,如果检验的结果是:用含蓄的译法能引起英美读者的共鸣,那自然应该保存原诗含蓄的风格;如果不能,那就只好舍风格而求内容了。但让笔者不解的是,为什么在评价《春晓》一诗的两种译法时许渊冲为什么又认为保留原作的风格更重要呢?他的观点是否前后矛盾呢?

带者这个问题笔者又阅读了许渊冲相关的翻译理论著作,基本上把握住了他的翻译标准。应该说他更倾向于后一种说法,即认为译作可以“为了求美,甚至可以失真”,让译文与原文竞赛,充分发挥本族语的优势,这就是他所说的“优势论”或“竞赛论”。

在《新世纪的新译论》一文中,许渊冲提到王佐良对庞德的看法。王佐良认为,“庞德的译作也许不算忠实的翻译,却是无可争议的英文好诗”。比如,庞德在翻译汉武帝的《落叶衰蝉曲》时,最后竟加了原诗没有的一行:A wet leaf that chings to the threshold。加了这行原诗没有的句子结果使这首诗变成了意象派的名作,许渊冲认为,庞德的译法可以说是为了求美而失了真,“解释了求真和求美的矛盾,甚至打破了创作和翻译的界限”,但他又提出一个限制条件,“那就是译作应该上好的文学作品,丰富了译语的文学”。他提出这点要求可能是为了有人专空子,以为翻译可以抛开原作随意的胡乱地译。但是否产生另一种“专空子”的说法,认为许渊冲的标准其实暗指了一种强者逻辑:成功了就万事都好,即使错了也好(如庞德译李白诗)。

其实,这可以说是文艺学科都会遇到的一个悖论。艺术本来就跟科学不一样,没有1+1=2这样定性定量的规范。艺术的法则从来都上苍白无力的,新的艺术风格的产生必然要打破从前的法则。在翻译领域,什么样的翻译标准是任何时候都正确、任何时候都有用的?难有定论。不如象许老说的,“发挥译文语言优胜而已”。

最后再回到文章开始提到的《春晓》的两种译法。就笔者看来,A译的两个拟声词是用得非常好的,原诗“夜来风雨声”,A译巧妙地用两个拟声词译出的这个“声”字;而B译的wind and shower显然没能译出来。A译“花落知多少”加了in a wretched plight,花从何处落?原作没有说,译作补充了出来,而且与原作的意思也不冲突,可以说是把原作隐而未显的东西显了影。许渊冲认为A译在这点上不如B译,但A这种译法和许老所译的杜牧《清明》一诗是多么相似啊。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