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黎明诗歌【湄洲岛十一村】

标签:
星座诗情画意文化 |
湄洲岛十一村
宫下村
宫下沙,牛头尾,宫下,欧姓庄姓陈姓。林姓默娘借居的
村庄。庇护的旅程,紧贴向神的台阶
一个人看得远了,村庄的屋顶换了
鱼的葱茏,翘翼的流水,不可践踏的第一眼
看起来让人有几分醉态
甚至在码头的图腾之上,也会有人身披袈裟
把门票念成喧哗的
波澜。返回时,那困于物质的光芒
让他供奉的祠堂剥去了一层霜
灵魂很薄。妈祖的历史很重。人间烟火在一个小村里
放飞如墨的脊骨。我的姑姑在宫下沙
她逝去的手至今仍在我的梦里,兜售玉器或海螺
我理解那蜂拥而上点第一支香火的人
他把世间的微熹,焠成大爱的光辉
让我和我的亲人以及虔诚的旅人
回家时
能喊出自己的名字
东蔡村
渡船头是我小时常去的地方。家里砌的石头
哥哥从运输船上带回的香港的皮货
让我对这乡村生出敬意
如今,造船厂不复存在。高高垒砌的戏台
以写碑之心,歌颂太平盛世
当戏子唱出“东方不败,我当力挽狂澜。”
我相信小村也有攻略。远洋渡海的人
不断举着新的灯盏
许多事物就逐渐苏醒。比如,为了小学的存在
村人竟然围攻了政府
“我们不是文盲。”村民的眼中流出
蓝色的海水
高朱村
岛屿上唯一以姓氏命名的小村。0.6平方公里,人口稠密
高朱两姓人口逼近五千。而我竟然姓潘
我的父亲在世时竟然是本村的书记,还是民兵连长
他写的一手好字。“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文革时他被批吊。“许多岩石都被压成平滑的基石。”
当村里的书记一个接一个早逝,回荡与倾述的
都是没有语言的言说。这
生与死的距离,这谬误与真理的距离,这个黎明的滚动
变得如此缓慢,仿佛一滴露水
说与不说,都负载着
时空的滞重
莲池村
一个女人,一位女神。从人蜕变为神若是哲学范畴
从神蜕变为人或是美学范畴?由姓杜改为姓林,一个女人
敢于在敏感时期垒土建庙,迈步微澜,命名蔚蓝
奔赴新生之路涌起传奇色彩。她,也是一位诗者
一位向着未来的人
“那未澄明的,未脱胎于旧的,是莲,抑或
是池?”善于筶杯占卦的人,在景色中
热爱妈祖的呼吸
“爱,是最好的梦境。”当她跪下双膝
用树木,青草,晨光
与清露这些词汇按摩和抚慰自己
她面对的大海,是诗原的场所
“有限之生喝不完它的泉水。”
神,完整如初。人,有了依托。这个村子
向上生长出瞻仰之物。莲,池
寨下村
“肉菜又涨价了。”来此汇聚的人比去庙里烧香拜佛的人
更多更单纯。寨下风水好,是政经中心
当寻隐者遇上无神论者,当参禅的遇上猜拳的
多音节的市场,温润的小酒馆,那么多影子就着斜阳
“湖边的落日都开始摆渡波纹了。“
异化与回归,聆听与赞美。”沉七洲,浮湄洲。“
动荡和不安都过去了。沐照于冠冕的光辉之人
绚烂如山林,如占满海面的浪花
”苍天在上,子民在下。“神体恤万物,我要向
认真生活的人问声好
汕尾村
法度里有零星的雨。雨圆融,如人心
汕尾村有一座很出名的宫:炉厝宫
炉厝出一位名人。他的眼神总是词典般恳切
八字合不合,风水好不好,时运是好是坏
好像他在替众神说话
说了说了,他就成了我母亲心中的神
母亲一生坎坷。她在炉厝宫里觅得残留的神
在神那里,她成了一个孩子
秋日的锈斑,腐化的污暗,都停在“佛祖”的脚上
她不喊出长笛一般的细痛
“总有一天会出头的。”神的光落在母亲的头上
不薄也不厚。而我在她身后
看到的这个乡村,在轻轻颤动,红花穗一般
在风中,被什么点燃
西亭村
那片湖水还在高处。西亭
这响亮的音节
因为那淡淡的湖,有了一颗热切的内心
乌石湖,它的灯盏,在每一个旅人体内
涌起波澜。这向下的水,以坦诚和温润的
质询,引领我,引领秋天的鸟群
那些身心不能合一幸福的人,与我一样
在湖水那里,接受了越来越轻的福祉
湄洲岛的秋天,越来越深 了,神都在高处集合
西亭,以水为楼阁,囚禁旅人的灯盏
入夜时,吐出光辉
“我从不祈求。得道的起点,一直在水里。”
北埭村
鸳鸯山。这么美好的名字
在那么多墓碑面前,没有一丁点幽默
如果我能奔跑十一里,从湄洲头到湄洲尾
途中,歇脚的地方,肯定是美的是可以让人
触摸忧伤的。沙滩,海水,水草一般
生长的月光,空旷以及抚摸
在鸳鸯山
潮汐用力抱紧那些耕种的人,那些俯身大海的人
而我仿佛从灰烬中脱生的钻石
山村的厚土心胸,让我完成了
对死的摹写
“谁翘望故乡,谁就要练习熄灭。”
港楼村
水库里有鱼,有甜美的词句,有地廋栽松柏的兄弟姐妹
有宋朝披挂的圣雨,有白云流动的乡愁
我真想在这生命的源头哭那么一回
田野消失,纸飞机不再左折右折,铁做的圈圈不再
围着童年转悠
好似一个逝去多年的人,我在
水库边上哭,在油菜花上哭,在微微发烫的土地庙里哭
没有什么供我回忆的了。只有流淌的血液
会突然带回真正的麦穗
麦穗一如残简。于泛着涟漪的书页间
滴泪
映照。认识自己的人,在雨里认识了风
风,很有礼貌,轻轻的,轻轻的,抹去我嘴角的
笑。这最安静的
水
下山村
麒麟活了。皇朝画了牡丹,题笔麟山宫
木刻的宋史挂入湄洲岛
山海翠绿。烧屋救人的景象
一万次来到人间
春天在世。那些隐秘的星宿,酒醉未归
我土做的父老们还在麒麟下打开天眼
“是神授之身,还是皇赐之恩?”
当护身符接上地气,住在榕树里的人
一步步夺回失神的脸
开了光的麒麟,抬高了海拔
我深知下山的路径
一个肉体能离开的地方
是明亮的,也是让人心疼的
“下山。请神迎接我。”
后巷村
我不能祝福那些发光的石头。什么海龟朝圣
什么青蛙情侣,什么鲤鱼十八节
这时间的邮差,金黄,悲凉
起身,或者远去
肋骨里的河流,肌肤上秘密的涌泉
我要祝福一首诗的确立
祝福沿着神迹行走的渔夫
祝福弹琴的少年
祝福倔强的珊瑚,祝福失眠的红日
祝福与海水分开的黄金沙滩
也祝福在石头面前后退的
人间
“那隐于树林的,定能长出炽热的翅。”
湄洲年(组诗)
湄
一波,又一波,亲人,今夜月亮
就像神龛上的佛
我像极了佛前燃起的香
水光在窗外。亲人,一声低斟,湄,在透明的雨里
洲,已游离出界外。旧的玉盘,新的青山
亲人,你住的那个屿
流隐于鸥的双翅。“儿啊,你就是我的香火。”
在海峡以西,大河有道。佛说起夜航的船,说起三叩九拜的信徒
亲人。今夜,我在香火的叶片里,点亮欲振的
瓣。佛褪去海峡之蓝
湄。一屿涟漪不敢喊疼,不敢喊累,不敢喊出故土的无边
亲人。今夜,我木质的焰,以佛的称谓
涌动微亮的海面
你描画的月有宋词的纹理
“至今沧海上,无处不馨香。”
洲
该回家了
是的,该回家了。洲,水草早已随你
海峡之涛,幻化出闪电的羽毛。一屿
醉了。未回故里,洲,你已把盏喊我肉体凡胎,喊我
天边的云彩
那是谁的祭仪?千年之内,一口古井,让男人们登高
让女人们早晚屈膝膜拜
今朝,神已上岸。在西方,在东方,节日之城与
非遗之脉
洲。当潮汐沁入陆地,沁入我心
“湄,你就是海蝴蝶。”薄翼和月光的发丝
轻拍流浪者入眠
洲。在你的住址上,我不回一封信
我只写下:
黎明。
年
海蛎饼,红团,妈祖面
挂彩锦,点灯,接神明
摆山轿,骑火龙。向东跳,向北跳
湄洲细长,明艳于姑娘头上的发髻
年,尘封已久,未曾丢失籍贯
当烟花尽墨,每座村庄都有奔跑的人
湄。从雪到火,从黄土到蓝疆
一粒粒盐,是星星之光,神的秘密
让游子们免受风寒
洲。当太阳从四个方向飘扬起彩旗
十万只狮子涌向庙堂
风,已无处落脚
湄洲。大年里我用莆田口音
说出妈祖的历史
此时的太平洋只是缠绵的藤蔓
那么多亲人,从荆棘丛中一把抓住春天
海浪之上,打开桃花,兰花,菊花
--------
“神,我是有罪的。让我回家
过年!”
附孙忠伟兄点评:
|
|
我的回复:
感谢孙兄!!!
因为有事,我今年一个人留守山西过年。这也是我平生第一次。黎明走南闯北漂泊了20多年,与诗歌也结缘了近30个年头。看到一波波乡亲回家,听到屋顶烟花爆竹落下来敲击的声音,我的心也是一阵酸一阵甜。酸的是未能回家与家人共享天伦,甜的是,还能落落大方地坐在桌前与诗神私会(之前写的那些都是在营业时间在收银台草就的)。与诗歌相守近30个年头,我至今敢于捧出信仰俩字。
随着和平统一的呼声日渐强烈,拥有三分之二还多的台湾信众的妈祖信仰,越来越受到广大政客和名流的推崇。黎明每次回家都耳濡目染,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让我念念不忘(曾有台湾人为答谢妈祖,从下飞机开始,三跪九叩首到岛上朝拜,虔诚至极啊)。
另外有偶乃客兄的评析:
【湄洲岛十一村】(潘黎明习作。不参赛。欢迎来妈祖故乡采风。) - 北京文艺网国际华文诗歌奖·2014 - 北京文艺圈
http://bbs.artsbj.com/thread-242337-1-1.html
http://bbs.artsbj.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502/20/020202ox7qd04j4xybjjnq.jpg
具有天赋的佳作!
这些细碎的银子如繁星点缀
这些回忆和眯想闪烁着光的精灵
感染在碎步中 在细微的舌尖儿/微循环
不见雕饰刀 口念妈祖岛
天然的史料现存于心体的内部
惊人的记忆力 朴拙的指尖舞 捉来可控的想象力
耐读的意象群 在黎明来临之前 在水银细密的脚步之上
浮游
---------
诗作,可以去掉一些标点符号,稍加规整-----在不可动截微循环的前提下(个人建议,但很危险)
哦,还是这样更好。
风采源自时效的实效
诗歌之元如此至真天然
大布料 细碎花
湄州岛上海平阔
寄语诗歌:
思绪颇多!
诗人的作品源自他的纯正的血脉。
诗人观诗人之诗,需洞察限行个体的标准。
如能于千里迢迢如遥观繁星进而体察玉石与碎料,如观天象如看云朵,不为内视加于外岩,当属上佳观。
同工异曲 如追海鸥之音
同室起调 如呼啸之鸽哨
同字不同笔 同意不同趣儿
愿诗歌的天空之云雨落下大地
精彩即在
作品之外的断想:
诗,看整体的布局与砝码。现代派---有他的特色。我们不觉中都在融入。
梦呓,是在精神分析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诗学及其他艺术门类的一个集成的进行时。
梦呓之梦遗---仿佛灵气的夜晚降临---这是很奇妙的高度体验---对于歌者或观者。正如杜甫之: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关于断句过多的诗坛现象-----这的确是硬伤。也有我们习惯性思维/欣赏的特征。高端口的运用在现代诗歌里面定有典范之作。比如:温东华先生的《一尖山》与他的关于“原生态”诗歌的首创理论及其“语言的语言说”之一系列文章和诸如诗歌《鲍照》《蝴蝶》等等的阐述与示例。
如此说来,梦呓与断句的运用仍然是个消化良好与生硬半套(不是搬套)的问题。温先生的诗与自觉和不自觉中创立了他的主张------去西方化的诗歌翻译病症的语言诗歌--诗歌语言--语言说。并解析着中国式的诗歌语言的东方密码。他的诗风是没有多少西学痕迹的诗歌精神。
用温先生的语意讲:一棵自然生发的树。(《论诗的原生态》)
这是很艰难也是可喜贺的成就。其价值在于他的这棵树的创造性与生长的干支。而不是人云亦云或者仅仅去用固有的理论分析解刨诗歌。且,其作品很有节制的自然发达。
参见:
温东华《一尖山》(第一卷)(1985年) - 北京文艺网国际华文诗歌奖·2012 - 北京文艺圈
http://bbs.artsbj.com/thread-159849-1-1.html
(温东华的专栏
http://hysypq.blogchina.com/)(温东华的空间 - 北京文艺圈
http://home.artsbj.com/space-uid-76524.html)
(温东华的办公空间
http://t.30edu.com/07135415/Default.do)
(温东华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1780208841)
*杨炼老师点评:
@我也很喜欢这组诗!举重若轻,灵巧中蕴含深情,很美。
反差给诗张力,故乡之爱中如分出层次,可能更有分量——仅供参考。
@我认为这些诗内在张力大得多,却又不失其美,感觉很好。
最重要的是,我能从中清晰听到你自己的声音:嗓音、语调、音色、音质、节奏、旋律的构成,作曲法——犹如一种诗学,等等,找到这些不容易,但你似乎凭直觉做到了,这是好事,也可能潜藏危险:任何东西来得容易去得也简单,所以还要给自己施压:不放弃自己的特点,又要向深处走,走,走。
一如你大名:永远只是“黎明”,一天的开始。
祝!
@看得出你扩张诗歌容量的努力,但也要注意凝聚力。我喜欢你过去诗作中的机敏,一刹那抓住妙到豪巅的感觉,这首(变奏)变化大,但也稍嫌散乱,两种写法之间,应有最好的衔接点,再找!
*压制兄点评:
潘兄言重了,我们相互交流。你这组家乡拥有之词,像用自己的步履在家乡走了一遍一样,处处要留下自己的份量的痕迹。做到了。但似乎为走而走,为什么不能钻穿其间,再化脱出来。像这样不轻不重,有点像旅游观光,实之可惜。感念不错,但自我气息不足。也许高要求,是你可以努力的方向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原则上是这样。但必须用心,而不仅是意气用事,功到渠成。因为渠成于功。
*树精点评
宫下村
___气氛好。意象精致,形神合一,即情与象妙绝。节奏控制高超,衔接起伏自然,曲笔直笔有变化,情怀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