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看《伯牙绝琴》,在思考一个问题:“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如果按照一般的思路,教师引导学生读懂句子——”表现巍峨高山景象、表现江河奔流“,也就行了。但是,这样的话,学生怎么会感兴趣。如果,这里研究一下"志",恐怕就不是一般的味道了。志,志向,志愿的意思,高山也好,流水也好,那是怎样的志向啊!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想到“与”志在“的区别,伯牙内心的高尚追求与审美,就出来了。如果不是高尚,不是深刻,怎么会有”高山流水“的说法呢?而正是这样的高尚的、深刻的志向,钟子期能够读懂,才成为知音啊!
还有,就是这则古文中的”志、所念、必、再、终身不复“之间的联系,看似很简单的几个词语,却将知音难寻的味道表达的淋漓尽致!
如果,在课堂上,我们引导学生从这些学生看似明白却不能深谙其妙的地方引导一下,引导他们感悟精妙所在,他们怎么能够不对课堂感兴趣?
《伯牙绝琴》赏析
高启山
原文:人教上册第八单元
25
伯牙绝①弦
伯牙善鼓②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③,钟子期曰:“善哉(zāi)④,峨峨⑤兮(xī)⑥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⑦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绝:断绝。②鼓:弹。③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④哉:语气词,表示感叹。⑤峨峨:高。⑥兮:语气词,相当于“啊”。⑦
洋洋:广大。
课文大意:
伯牙善于谈琴,钟子期善于听曲,能够听懂曲子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伯牙奏了一首曲子,要表达想到了高山巍峨景象;钟子期说,好啊,我听了曲子,好像看到了高山巍峨的景象。伯牙弹琴的时候,想到了大河流水的波涛澎湃;钟子期听了,说,。好啊,我好想看到了汪洋江河。不管伯牙的曲子传递怎样的思想感情,钟子期都一定能够通过听曲感受得到。可惜,钟子期逝世了,伯牙认为这个世界上再也找不到能够通过他的曲子来听懂他的心声的人了,于是扯断了琴弦,摔坏了琴,一声不再弹琴。
如果按照这样的解释,无非就是表现了知音难觅这样一个主题。那么,这篇文章到底好在哪里呢?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
第一:“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这里用了“志”,按照一般的理解,这里完全可以解释为“想到”,在百度上,就解释为“想到”。完全没错。但是,如果就这样一般性的解释为“想到”,那就没有味道了。《辞海》里这样解释“志”:志向、意志。举例《诗大序》“在心为志”。又例:“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志向、志愿”。
那么,想到高山,想到流水,为什么用“志”而不用“念”?下文写到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念,《辞海》中解释为“念头、想法”,这很通俗,为什么前面要用“志”?
这需要结合下文来考虑。伯牙“志在高山”,钟子期想到“巍峨,泰山”,为啥钟子期想到的是泰山而不是黄山、秦岭、武夷山?难道是钟子期没看过其他的山吗?这样是解释不通的。中国语文的物象,很多事有象征意义的。我们先来看看“泰”的解释:(1)骄恣——为威严、傲慢;(2)古代六十四卦之一——阴阳调和,社会和谐;(3)通,否极泰来;(4)平安——国泰民安。仅说“泰山”的泰字,就有这么多“好”的解释。在看“泰山”:本来就是一座山,却为“五岳之首”,因为这是神话传说盘古开山后盘古的头颅形成的;古代帝王常在泰山行大礼,封禅,后来人们干脆将比作其有名望的人——泰山北斗等等。既然是泰山有这么多令人敬仰的东西,这里用“志”而不用“念”,就能解释的很清楚了——志向也行,志愿也行,总之,是伯牙内心向往“泰山”,或许要表达成为如泰山北斗这样的名人之志,这样的志向不是谁都能有的,也不是谁都能理解的。而伯牙有,钟子期能从琴声中听得出来。
有了上文,那么“志”在流水,就好解释了,绝不是“寻常人家小河流水”,一定是汹涌磅礴的大江大河了,于是,“洋洋兮若江河”就很自然了。
当然,这是我们的推测,作为艺术家,他的艺术作品总是要表现深刻意境的,高山大河,其已经雄浑,博大,这可能是艺术家要表现的作品的意境,这也可能是“志”的用意。
这是一个“志”与“念”的区别。
由此,才产生了著名古筝曲子“高山流水”,也才有了关于艺术的“高山流水、阳春白雪”——这是高雅的,很少有人懂得的。
第二、“伯牙谓世再无知音,终身不复鼓”。
前文赏析了“志”字的精妙,“志”——志向、志愿,太高远了,这绝不是一般人所能明白的,就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他的志向太远大了,钟子期能懂,但是钟子期死了。谁还能动动我的心呢?
“再无”,这里,强调现在找不到,而且以后也找不到了。一个“再”强调了钟子期这位“知音”的唯一性,于是一生不再弹琴。
难道真的别人都听不懂伯牙的琴声吗?应该不是的。但是,为什么伯牙会这么认为呢?这就需要研究“知音”——知音,从字面理解应该解释为“知伯牙琴音”,但是,在这里却有了深刻的含义——知心思,而且是准确的知心思,知道独特的心思,知道伯牙内心远大的志向,知道伯牙的琴声所表达出来的独特的深远博大意境。这才叫真正的知音,这样的知音是一生的最好朋友,这样的知音实在稀少,没有了这样的知音,再弹曲又有啥意义啊。这就是“谓世再无知音”,可见知音难觅。
课本中的故事,讲的是这样的一个“知音”。
当然,伯牙绝琴,好几个版本,其中有一篇后面谈到了“千里马与伯乐”,同样强调“知音难觅”,强调知音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