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数连加教学设计
(2013-07-16 21:35:43)分类: 硕果初成 |
《三位数连加》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39—40页。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一位数连加的拓展,是在三位数加二、三位数的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内容包括认识三位数连加的计算合理性,用竖式正确计算;能根据加数的特点,合理选择比较简便的算法进行计算。
学情分析:
通过前段教学,我了解到学生的基础较好,他们的方法多种多样,但不会观察数的特点进行简算。三个数摆在一起直接计算和“满二十向前一位进2”的计算方法和算理有一定的困难,很容易出错。因此连加计算方法和合理计算应该是重点。不过二年级学生的思维活跃,学生的学习方法多样,学习兴趣浓厚,善于发表自己与人他不同的见解,会自主学习,有一定的合作经验。同时教学时,让学生充分利用好已有知识经验,利用课件的直观性调动他们多种感官,理解算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索三个数连加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
连加的算法,会用竖式正确计算;能根据加数的特点,合理选择比较简便的算法进行计算。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
联系,增强数学意识,激发数学兴趣。
3、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勇于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三个数连加的笔算方法,会合理、正确的选择计算,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难点:进位“2”的处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说一说。
(一)复习口算(比一比)
①8+5+2=
③9+1+8=
1、把得数写在自备本上,完成后集体校对。
2、提问第三组学生:你们为什么做的这么快?说说看。
9+1+8是怎么想的?6+4+6又是怎么算的?
3、还有哪几题可以用凑整的方法简便运算?怎么算?
(得出凑整十的简便算法。)
(设计意图:以四组一位数连加算式分组计算,学生计算有快有慢,引发计算上的认知矛盾冲突,通过学生讨论,得出可以把凑满十的数先加更简便。)
(二)复习旧知,明确方法。
示图书馆借书统计表,你会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说一说。
师问:一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会列式计算吗?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做完后集体订正。
笔算三位数加二、三位数的加法时我们要注意什么呢?
师生共同小结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加法计算,明确计算方法,强调满十进1,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知学习
(一)再以借书统计表引入,能不能提出一个三个数相加的问题?
年级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本数 |
85 |
143 |
126 |
178 |
194 |
236 |
学生说,出示算算一、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怎样列算式?
学生问答,师板书:85+143+126=
继续提问:那么85+143+126等于几呢? 该怎样计算呢?
(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1、学生列式。观察今天的算式有什么特点?(板书课题:连加)
2、自主探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1)学生尝试在本子上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选择几种不同算法的学生板演。比较:哪种竖式的写法简便?
(可能会有以下4种方法)
生1:
+
3
生3:
+
(2)课件展示学生的计算方法。
说一说你喜欢哪一种方法? 为什么?
观察生1,你会把这两个竖式并在一起吗?
让学生观察竖式的写法,然后通过比较四种计算方法,让学生感受到只列一个竖式比较简便。
指导竖式写法:一般只写一个加号,写在最后一个加数的前面。
学生再次口述第三种算法的计算过程,强调十位上8+2先加比较
简便。
(设计意图:再以问题引入,先让学生尝试列竖式,再通过对不同竖式计算过程的比较,启发学生体会其内在的一致性,又感受到“只列一个竖式计算”的相对便捷,从而使学生初步掌握用一个竖式计算三个数连加的基本方法。)
(三)动手实践,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试一试)
提问:你能用第三种形式算出四、五、六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学生读问题,独立试做,同桌之间交流计算过程。
学生说完后,指名说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相机演示。
(1)问:把各位上的数依次相加,算到十位时,问十位上的数相加满20,怎么办?(强调向前一位进2,得出: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2)追问:引导学生观察个位上哪两个数先加比较方便?十位上呢?
(可让学生自己来分析。并组织学生讨论:哪种算法好。得出把各位上能凑满10的数先加更方便。)
小结:在计算连加时,可以把能凑满10的数先加,这样可以使计算简便,又不易出错。
(设计意图:这部分重点帮助学生解决连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两个问题:每个数位上的三个数相加时怎样算比较简便和某一个位上的和满20怎么办,从而使学生进一步完善对三个数连加笔算方法的认识,掌握其计算方法。)
三、组织练习,巩固提高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三人口述计算过程。
做错的小朋友根据自己的错误,提醒大家在计算时注意什么。
2、小小医生。
师生共同寻找错因,订正。
(设计意图:以错例介入,让学生从差错中学习,运用差错来得到启发引导。)
3、任意选做一题。
显示两道数学问题,学生列式计算。分别指名回答,明确关键词。(同样多、燕子)。
(设计意图:通过数学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选题计算,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跳一跳够得着。)
四、学习小结
1、说一说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我们在做连加时特别要注意些什么呢?
相同数位要对齐
哪一位上相加满十(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几)。
(设计意图:通过计算方法中的满十引出满几十,进1引出进几,加深对三位数连加的计算方法的认识。)
2、课后作业:书上第40页第2、3题。
课后反思:
1、创设生活中的情境,让课本数学成为生活中的数学。
教科书通过少先队员在图书室借书的情境图引导出连加的教学内容。因此,在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之后,让他们开动脑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将生活中的实际同学习内容联系起来。
2、培养学生探究的习惯,主动发现数学中的奥秘。
在课程讲解过程中,教师应该起到引导的作用,而不是单纯的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因此,在本课导入部分,我带领同学们回顾了一年级时候学习的一位数连加,如8+5+2,7+5+6等为新课学习顺利迁移,奠定知识与技能基础。在学习新知时,发现同学们能够自己想出不同的方法,并且能够使用这些合理的方法将题目准确的计算出来。因此,对同学的这种自主探究的精神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并且鼓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也要注意自主探究。对于没有考虑清楚的同学,也要鼓励他们让他们不能气馁,逐步提高自己的领悟能力和学习知识的能力。
3、加大课堂随练的力度,做到形式多样。
在学习新知之后,最重要的就是要在第一时间用练习题的形式进行巩固。当然,在以巩固学生学习知识为目标的前提下,还要做到题目多样、难度适中,跳一跳够得着。既让学生能够得到足够的练习,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要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4、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点总结,但在实际的做题过程中,学生的错误率比较高,出现的情况有三个数相加口算错误,题目数字抄错导致计算错误;该进位的没有进位;不需要进位的却进位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