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2-11-24:417/500

(2022-11-24 20:48:18)
1)三点多的时候吧,媳妇儿醒来卫生间,之后就是五点多的与闹铃斗争以及5点50左右就出门,开车一个多小时去干活儿写报告。挺心疼的。晚上回来买了板栗、山楂酸奶,说是给媳妇儿准备的,不过最后估计大部分是进了我的肚子。我自己呢?先是看了一会儿Python,其实现在想到一个基本的问题:到底应该怎么干?那天听到同事感叹可能自己只能感到45岁。而我自己的规划里,似乎对于42岁以后的生活反而充满了期待:职称、孩子啥的都基本上解决了,债务的话也基本上差不多了。可能会因为买房背上新的债务,但基本上会是在自己可控的范围之内。于是可以专心的搞事业了。但我今天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前提是你现在要有充分的积累,要有身心上的储备,要有基本能力的训练。正好今天我看到主任夸我们的一个同事总能闷头在工作上做出超出预期的事儿,于是我想到了自己:有点儿经历涣散,所以技术上做的不是很扎实。我到底应该追求什么?今天走在路上的时候想到强度其实无非就是各种假设,然后找到一个最接近实验的,有限元是这样,工程算法也是这样。而如果我们没有实验支持,很多时候就是一种依靠别人来进行的二传手。甚至是你把精细化有限元做的很好,其实也不过是一个体力劳动者,很少有创新,那么在这个讲求创新的时代,如果仅仅是停留在应力分析,真的能有创新吗?所以要想有创新,必须走向更加远大战场,而应力分析应该就像机械设计里的章节,只是其中一部分。想了想自己,何尝不是局限于应力分析,然后想着局部的小细节,有点儿困住的感觉。在有了这样的一些战略上的想法之后,我意识到应该做合理的规划:在家的基础应该注重从机械和计算机的基础;在办公室侧重于软件技术的应用和实际案例的消化吸收。对于基础,就是一个长期积累思考的过程。对于工作,大胆的去问具体的操作,去研究实际的失效分析案例,掌握和汇总技能,这样才能走出去。想到了自己:觉得技术上不如人,就很窘迫,而没有想过自己到底要怎么积累,而且也缺乏对于是技能的总结,于是总是没有什么进步,最好的总结就是写过程完整的报告,并且上传平台,最好是把各种假设都交代清楚。
2)遇到一个问题,发现对方似乎根本不上心,然后就匆匆的给了一个结论,我自己也检查了一下自己的东西,好像也存在计算错误的问题,不过最后决定还是发给大家,一起看看有没有参考价值。
3)晚上去拉背,一堆建筑职业者在那边聊天,觉得还是挺有意思的,不过也想到:他们可能是临港的建设者,我是临港引进来的人,大家心态会不会不一样?后面可以多和他们交流一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2022-11-23:416/500
后一篇:2022-11-25:418/50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