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的观念激辩
(2014-05-05 10:46:19)
标签:
内部控制本质推行法治人治 |
分类: 转载分享 |
来源:中国会计视野
中国会计视野论坛财务与管理版面版主“Cpaxufeng”在论坛上发表了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发展的一些看法和困惑,网友们纷纷发表了自己不同的看法。这些辩论和讨论中,不乏真知灼见,相信会对企业以及从事内部控制方面的朋友有所启发。
主题1:作为舶来品的内部控制是否能够推行?
主题2:企业是否需要内部控制?
主题3:企业环境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主题4:要认清内部控制在企业中的定位和作用
主题5:企业文化制约内部控制发展
主题1:作为舶来品的内部控制是否能够推行?
***反方观点
版主“Cpaxufeng”:内部控制不能真正推行
(1)目前的大多数理论认为内部控制是因为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后,所有者从自身角度出发,通过内部控制制度来保障企业在正常范围内运营,将企业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所以内部控制首先要分析风险从哪里来?美国COSO委员会的形成基础是基于美国的环境。美国是什么样的一种政治、经济环境?相信大多数人都非常清楚;COSO框架是如何形成的?国内的内部控制制度又是如何形成的?主体不同又说明了什么?
(2)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到底谁更重要?中国是异常明显的大政府小企业格局,而且政府连一些基本的规则都不愿意遵守,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每年财政收入增速和GDP增速之间的逻辑问题。在这样一种环境下,中国企业的内部环境影响应该远远不如外部环境大,目前需要根本变革的绝非企业内部。
(3)企业的所有权是谁的?在民营企业,这个问题比较容易回答,但是在上市公司和国有企业,企业的所有权只是名义上的,比如上市公司中控股股东和小股东之间的所有权根本不是一个概念,在这种情况下内部控制制度的推行缺乏动力。同样,许多国有企业的考核也是停留在表面,同时国有企业又承担着一些其他的责任,比如企业办社会等等,内部控制又如何能够真正推行?
(4)比如在招投标活动中,形式主义又占了多少?据分析,招投标以后企业实际成本上升了许多。这就是内部控制异化和权力寻租造成的。
(5)现在内部控制制度课堂上,中石化的“茅台酒事件”是常讲的一个话题。究竟是应该追问谁买了茅台酒,还是应该追问谁喝了茅台酒?
***正方观点
1. 网友“匆匆太匆匆”:企业内部控制的推行是逐步完善的过程
(1)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有一个逐步完善改进的过程。不能因为国外现在的完善来否定国内现在的不完善。回过头去看国外发展的历史,也是血泪斑斑的,中国用拿来主义,其实已经在避免走弯路和浪费时间。越是质疑,越说明开放与进步,只有一片溢美之声的时候,可能社会发展的前景更可怕。
(2)COSO应该是源于安然世通等大公司的欺诈行为严重摧毁了人们对公司的信任,为重建信心,政府主导不惜以苛法高成本推进COSO。国内内部控制是五部委牵头,基本上是奉行的拿来主义,来套国内企业,虽然有点水土不服,但是还是让很多企业全面推行。内部控制弹性是很大的,跟ERP一样,有成功的案例,也有伪成功的案例,不能一概而论。
(3)至于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关系,外部环境属于系统风险,企业能做的是适应环境;内部环境属于可控风险,企业能做的是优化环境。
(4)内部控制不是万能的。在中国,管理层、董事会或控股股东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的情况比较严重,但是就目前的管理机制来说,的确是约束了中、低层员工,规避了一些业务风险。
2. 网友“秋水寒”: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制度,不管是自愿还是强迫,有毕竟比没有好,对于规范管理还是很有帮助的。
***博观观点:作为舶来品的内部控制一定能够推行,但是需要时间消化。
(1)我们很多时候会说:“企业在内部控制的前进道路上,会绕道把各种杂草清除得干干净净,但是却忘记把挡路的大石块给搬走。”也许这就是持反方观点的朋友们最大的顾虑,觉得内部控制只是一种形式,而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政府改革需要时间,外部环境优化需要时间,但是这一切都无法否定内部控制对企业规范化管理带来的正能量。
(2)内部控制的外部环境固然重要,但是内部推行内部控制的决心尤其重要。我们不能因为外部环境无法改变就破罐子破摔。在适应外部环境的前提下做好内部环境的优化更是一种智慧。
主题2:企业是否需要内部控制?
***反方观点:
1. 版主“Cpaxufeng”:企业没有内部控制也可以发展
除了垄断企业外(行政垄断和技术垄断),也许在中国,执行内部控制的企业不如不执行内部控制的企业发展得好,发展得快。实际上,这些年我已经看到了许多。举两个例子:
(1)极端例子:某公司上一个项目,由于公司执行内控,在对外公关上规定很死,而另一个公司无内控,老板说了算,结果这个项目在后者上了。
(2)正常例子:某公司上一个项目,由于公司内控很严格,所有需要行政审批的手续都一步步来,审批周期6个月(有些还不止);另一公司则采取了边干边报审批的办法,审批下来时项目已经建成。两者的成本相去甚远。
***正方观点:
1. 网友“匆匆太匆匆”:有内部控制企业会发展得很稳
违规或许有一时的斩获,但一定会埋下失败的种子。就像赌徒,越是初期小赢,越向跳楼迈进。5次10%的盈利,抵不过一次100%的决策失败或违规所付出的代价。中国靠野蛮生长发展起来的企业很多,但长成庞然大物之后死掉的也很多。比如德隆系,比如差点死掉的国美,国外的比如安然世通。做内控,你可能发展得慢,但你可以发展得稳。
2. 网友“zhenxing1258”:青岛啤酒是有着110年历史的啤酒制造企业,中国首家海外上市的公司,能够在全球树立起品牌影响力,其副总裁姜宏说,“一个企业要做长做强的话,必须非常重视制度建设和业务流程的管理。青啤的内控建设就是建立在这种理念之上。”
3. 网友“vicent56”:内部控制控什么?就是控风险。风险来自于企业内部(战略决策层面、具体业务流程层面、财务层面),或者来自于企业外部(如大家讨论过的政治风险)。一个企业要长久发展,做百年老店,内部控制真的很重要。
4. 网友“majiawei16535”:版主“Cpaxufeng”所举的极端例子不能表示可以忽视或降低内部控制的作用和地位。无论是案例1还是案例2,公司都会去认真评估干与不干所面临的战略风险及政府审批风险。最终干,只能说明管理层愿意接受这样的风险并开展业务。
***博观观点:
我们一直坚信,内控不能直接为企业带来利润和收入,但可以为企业带来可持续的利润和收入,间接为企业创造最大价值。
主题3:企业环境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反方观点:
版主“Cpaxufeng”:目前企业环境差,阻碍了内部控制的发展
我工作的这17年经历(再早没有经历不知道)告诉我,目前企业环境应该是最差的;如果机会都没有了,何来发展的稳之说?
***正方观点:
1. 网友“匆匆太匆匆”:企业环境向好
(1)从我从业的这13年的经历来看,目前企业的环境是比以前好点的。我们集团旗下有个公司的小股东是上市公司,盘子很小,交易也不算太活跃。就这样的公司,证监会也时常关注内幕交易、关联交易等情况,上市公司造假或内幕交易、关联交易收敛多了。我觉得无论是外部监管还是内部治理,法人意识已经大大强化了,责任意识也已经大大强化了。
(2)政府自我约束多了。我最近几年在投资类公司任职,和政府打交道比较多,还是能够很明显感觉到政府的进步的。政府在越来越多的法律规范和媒体监督下,已经很大程度进行自我约束了,越来越谨慎了。
2. 网友“99broker”:又回到了治理环境。大家都自觉地遵守一些内控原则时,才是一种有效的市场!否则,就变成了一大抄,形式主义,一种新运动!
***博观观点:
当大家都遵守既定的原则和规定时,自然而然形成了一个良性的环境,不能过多纠结于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而是各方同时共同努力的问题。当内控成为了一种社会普遍认可的价值取向时,对于企业的发展绝对是大有裨益的。
主题4:要认清内部控制在企业中的定位和作用
1. 网友“sh05赵团结”:内部控制的定位:不要对内部控制抱太高期望。毕竟,内部控制只是企业管理中的一部分,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更重要。内部控制作为一种“游戏”规则,需要符合公司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需要。
2. 网友“雁渡寒潭”:内控是企业战略目标下的内控,方向错了,怎么努力都是错。所以,既要埋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
3. 网友“夏月0309”:内控如果体现在制度上面是很虚的。更多的需要培养企业员工,甚至领导都有这种觉悟,在环境中自觉地养成,单靠制度来约束是不切合实际的。
博观观点:
企业规范化管理,需要制度化,需要标准化,但它的重点在于为企业构建一个具有自我免疫、自动修复的机能。通过一套公开透明、上下认同、系统完整、行之有效的游戏规则实现的,目标严格指向企业价值增值和积累的管理,这就是内部控制。
主题5:企业文化制约内部控制发展
1. 网友“乔老爷会计快记”:内控是否有效取决于文化!中国的企业文化是普遍的弱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属于强文化。传统文化有着几千年的积淀,代代相传,影响无处不在,而且鱼龙混杂。中国的百年老店企业很少,不少企业很短命,很难形成不受或少受不良传统文化影响的强势积极企业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浩博,但是重面子文化、重结果文化等对内控的实际效果影响极大。重了面子,必然使得规矩失去公平!必然有大量的厚此薄彼!重了结果,就不管你过程如何!必然有大量的不择手段!有效的内部控制任重道远!
2. 网友“seniorauditor”:内部控制,不是人与人的相互制衡,更应该认为是对效率和执行的卓越追求。真正的内部控制是以不控应万控,在实践中逐步规范,规范指导实践的过程。这种积累是效率提高和分工细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合作的过程,并非是制衡。内部控制,在真正的意义来说是协同。
3. 网友“cpaxufeng”:在企业内培养一种合适的企业文化,比推行内部控制更可行。虽然内部控制把企业文化包含在内,但企业文化是一种企业内部绝大多数人认可的价值观,是企业的指导思想,比内部控制要层次高得多!
4. 网友“独孤求嗨”:之所以有内部控制阻碍了企业发展一说,个人认为,是文化的差异、企业理念的差异造成的。国人的企业理念是什么,是快速发展、上市、套现、个人享受,有多少是真正想把企业做大后为社会承担责任,造福于百姓的呢?国人在推行内部控制面临的困境,是老板和企业的实际控制人的理论决定的。当业务和控制制度冲突的时候,牺牲的必然是控制制度,控制也就只是流于形式。或者增加了流程和形式,但是屡屡在关键问题又跳过流程和形式,这会使员工也感到反感和抵触。就像一个言而不信的领导层去要求员工遵守他的指令,这不是笑话吗?
博观观点:
良好的企业文化是内部控制安全生根发芽、健康茁壮成长的土壤。中国企业习惯于讲人情,在企业管理中掺杂着较多的人情因素,但是这种“以人定岗”或“人治为本”的管理思路已经无法满足经营管理的实际需要。内部控制的实质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政策、程序和内在系统,将之前需要人员干预较多的岗位以岗位职责的形式固化下来,并以制度规定代替常规性的人为决策,减少决策的随机性和任意性。从这个角度出发,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本质就是企业“家法家规”的建设,是“人治”到“法治”的进步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