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用户3599667043
用户3599667043
博客十周年地图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85积分
  • 博客访问:109
  • 关注人气:0
  • 获赠金笔:0
  • 赠出金笔:0
  • 荣誉徽章:点亮荣誉勋章兑换图片博主服务兑换私密博文兑换金笔
正文 字体大小:

从《0-3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角度看绘本

(2014-02-24 11:48:29)
标签:

教育

简单而言,绘本就是图文结合的文学文本。英文的原文是Picture Book,翻译为图画书;而日本则称作绘本,目前我国两种叫法都有。图画书历史有100多年,正式出现的里程碑是1902年英国的《小兔子彼得》,这套书到今天在英国家庭中依然深受欢迎。要理解绘本的概念,可以看一段母亲跟孩子的对话:

  母亲:你为什么这么喜欢听故事呢?
  孩子:因为故事好听。
  母亲:怎么好听呢?
  孩子:好玩。
  母亲:怎么好玩呢?
  孩子:画也好看,字也好听。


  所谓“画也好看,字也好听”,就是图文并茂。最初我们的文学是纯文字的,为什么在幼儿阶段,图画特别受到欢迎呢?艺术史学家E·H·贡布里奇认为:“视觉形象最吸引人”([加]佩里·诺德曼,梅维斯·雷默,陈中美译,儿童文学的乐趣(第三版),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年P450),另外一位儿童文学理论家佩里·诺德曼提出:图画能帮助任何年龄段的人理解文字,在描述事物的样子时,一幅图所起的作用胜过万千言语([加]佩里·诺德曼,梅维斯·雷默,陈中美译,儿童文学的乐趣(第三版),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年P453),图画效果不是纯文字的效果所能够相提并论的。


  佩里·诺德曼先生分析了图画和文字之间的区别:一般来说图画涵盖的是空间而非时间,对于时间的进展在图画书中的体现我们在后面再细谈,那么它无法表达因果、主次、可能与现实这样的一种时间关系。文字却恰恰相反,它涵盖的是时间而非空间([加]佩里·诺德曼,梅维斯·雷默,陈中美译,儿童文学的乐趣(第三版),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年P453-454)。图画书的魅力也就在于它有力地把时空关系揉和到一本书中,二者的融合堪称相得益彰。佩里还分析了文字对于图画的作用:文字规定了所要表现的内容,比如绘本《最奇妙的蛋》,文字是“奇妙”,绘画也要表达是“最奇妙”的,文字给予绘画一个方向性。同样文字也给了一个如何理解图画的线索,如读者看到题目是《最奇妙的蛋》,就会想故事到底是怎么“奇妙”的,它讲述的不是一个悲情的故事,也不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故事,而是一个奇妙的故事。而图画对于文字,也有重要作用:图画证明文字的信息,提供一个具体的对应物。所以文字和图画其实是以不同的方式描述通过一件事情,两者结合使读者得到一个完整的理解。


  绘本与一般的插图有何不同呢?插图可有可无,没有插图文字照样能够表达所要表达的意思,可以说插图只是一种锦上添花,好上加好;但是绘本的图画要承担表情达意的责任,是不可缺少的。日本著名绘本专家松居直先生在其著作《我的图画书论》中提出,认为绘本的文图是文和图相乘的关系,而插图则是相加的关系。


  二、绘本的特征


  绘本第一个特征就是形象性,第二是叙事性,第三是连续性,第四是整体性。


  (1)形象性


  绘本是以视觉表达系统来组织信息,讲述故事。比如《最奇妙的蛋》中:月亮也变成了一颗金灿灿的蛋,圆圆的……然后它们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乘舟,国王为它们驾航。画面用细节的描绘和特别的设计告诉读者事情的发展变化,并传达着一种无法言说的美感。为什么有了那么好的文字故事,还要把它变成图画故事呢?要的就是“眼见为实”的满足。一个人想象的、回忆的和亲眼所见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而绘本就是把儿童想象的事物,令人惊喜地呈现在视觉世界中。对成年人来讲,电视电影是一个“造梦工厂”,而对于儿童来说绘本就是一个“造梦工厂”,它让你的梦变为现实,为读者带来美好的视觉享受。


  (2)叙事性


  故事是图画故事书的灵魂,绘本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故事文学,告诉读者事情的发生发展,比如昆虫一生的发展变化:从孵化、羽化直至死亡,科学家可以用一句简单的话语来陈述这样一个客观事实,但是在美国著名图画书作家艾瑞克·卡尔作图撰文的绘本《好饿的毛毛虫》中,通过好饿的毛毛虫吃东西的故事,描述了毛毛虫如何变成了美丽的蝴蝶。幼儿阅读绘本的过程,就是欣赏一个奇妙故事的过程。


  (3)连续性


  绘本中每一页图画具有凝固性、静态性,但与此同时所有的图画又是共同在讲述一个情节不断发展变化的故事,要具有整体性的结构、连续展开的情节,绘本的每一幅画面都必须具有连续感,共同构成一个整体。如绘本《是谁的肚脐眼》中的小宝宝、小樱桃、苹果、西瓜、花朵、锁和包子看似不相关的东西,但是却形成连续展开的情节,通过前一页的阅读就可以预见下一页的信息,以此不断激发幼儿继续阅读的兴趣。日本图画书作家西卷茅子的绘本《我的连衣裙》,也很好地体现了绘本的连续性特点,小兔子的连衣裙作为整个故事的线索不断变化,故事的连续性通过绘本的翻页功能体现出来的,当幼儿阅读当前页面的时候,会急切地想知道下一页的信息。


  (4)整体性


  绘本通过细节描绘和色彩区分,利用翻页功能,引导幼儿把每一页的图画在脑海中整合,形成完整而生动的故事,具有整体感、统一感。绘本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不是能够作为一个整体存在。


  佩里·诺德曼认为,“绘本中的每样东西,都是故事讯息的来源。”图画书的封面、环衬、扉页等都是构成故事的一个部分。绘本的封面往往是最能体现故事主题、最能传达故事风格的一幅画面,而精心设计的封底图案也往往能够画龙点睛,进一步拓展故事的意境。此外,环衬和扉页也帮助进一步揭示绘本的主题,如绘本《我的幸运的一天》在小猪战胜狐狸之后,熟悉儿童心理的图画书作家,他们的创作并没有到此为止,而是给了整个故事一个更美好的收尾:小猪在温暖的家里享受战利品的同时,封底上的狐狸却在家里进行痛苦的反思。


  三、绘本在儿童发展中的价值


  绘本一出现就得到小读者由衷的青睐,20世纪30、40年代绘本首先在欧洲发展起来并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以惊人的速度在全世界受到孩子的欢迎。美国20世纪30年代还曾出现过一个儿童读物出版的爆炸期,被称作“黄金30年代”(The Golden Thirties)。20世纪50、60年代,欧美绘本被译介到日本并形成一股绘本热,日本的绘本水平段时间内迅速提高,堪比欧美国家。绘本为什么深受儿童欢迎,对其发展又有怎样的价值呢?


  (一)发展儿童语言的价值


  阅读中语言是核心,包括理解词汇句式、理解语段和语篇。国际著名阅读专家肯·古德曼先生认为,阅读是心理语言学的猜谜游戏,是思想和语言相互作用的过程,语言符号、译码和结构是阅读过程的重要因素。儿童通过绘本阅读,不但发展词汇,而且发展对语段、语篇的感知与理解。


  1.词汇更丰富。首先,绘本阅读能够提供真实生动的语境,让儿童接触更丰富的词汇。韦尔斯(Wells,1985)研究发现一个2岁幼儿的言语有50%发生在绘本阅读中,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母亲在使用绘本讲故事时会采用一些指导性的行为。这样,幼儿就会更快、更准确地掌握使用词汇和语言。其次,图画故事书比纯文本的故事书更具优势,以鲜明形象的图画,为优美的语言提供视觉支持,声音符号与视觉符号相互验证,从而有效地帮助幼儿理解和记忆。


  2.具有较高的语篇理解能力。即可以理解语句和语句之间的关系,把这种关系能够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绘本具有叙事性,具有连续感与动态感,儿童通过阅读图画,逐渐学会把零零碎碎的形象联系成为一个整体,把握角色与故事结构。一名5岁的女孩刚刚拿到一本新的图画书,翻了一遍,立刻说:“这本书跟XX书角色是一样的。”她说的很正确,两本书基本是同样的角色与结构。


  3.激发幼儿原有的“文学性语言”潜能。学前儿童的语言中有大量比喻、拟人用法,具有运用文学性语言的潜能,而接触文学作品能够强化和发展这一潜能。如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中有诸多贯穿全文的美妙比喻:小兔子对大兔子说:“我爱你到我能蹦得那么高”,“我爱你直到月亮”。一个3岁女孩听完故事迅速产生一串可爱的比喻句:“妈妈,我爱你有飞机那么高;我爱你有飞火箭那么高;我爱你有小鸟飞得那么高。”


  (二)发展幼儿认知能力的价值


  1.阅读文本中蕴涵丰富的认知信息,潜移默化让幼儿获得很多社会知识与科学知识。儿童与母亲有这样一段对话:
  儿童:“妈妈,你知道吗,亚马孙河有粉红色的河豚。是真的,我从故事中听来的。”
  母亲:“你老是说要听故事,故事是什么呢?”
  儿童:“这很难对你解释的。故事好听,而且我可以得到很多知识。”
  母亲:“每一个故事都能够得到知识吗?”
  儿童:“有的能够得到知识,有的很好听。”
  上述例子表明,绘本能够满足儿童与生俱来的求知的需要,弥补直接经验的不足,生动的视觉刺激弥补儿童经验的不足,并与文字相互印证,满足了儿童认知的需要。


  2.阅读文本中包含着创造、想象、推理等诸多心理因素,给幼儿益智的种种启迪。绘本作为一种形象有趣的信息符号载体,能够激发儿童的想象,为幼儿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对幼儿的想象力、观察力、记忆力及创造力、逻辑能力等诸多思维能力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3.是儿童文化习得的资源。绘本中含有文化礼仪、交际知识、自然资源、民族风情等,如《爷爷一定有办法》,画面中的细节向小读者展示了犹太文化。


  (三)发展幼儿社会性及情感的价值


  绘本世界是情感和道德的催生系统。2007年11月,81岁的松居直先生在上海做了关于绘本的演讲:为儿童找回心灵的力量。绘本用美好的视觉形象,使得小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激发起做绘本中主人公的鲜明动机,产生和强化美好的情感。


  优秀绘本会包含各种道德情感。如对生命的尊重:珍视世界、孩子、小小的生灵,如《三个强盗》等;与朋友相亲相爱:《狼狼》、《你看起来很好吃》、《彩虹的尽头》、《当狐狸和兔子互道晚安》、《雪人》;与父母的亲密与爱:《我妈妈》与《我爸爸》、《逃家小兔》、《奥莉薇》。对兄弟姐妹的爱:《春天的兔子》;对自己的珍视——自尊自爱、接受自己:《我就是喜欢我》、《活了一百万次的猫》(对自我感情的一种认知);对自然的眷恋:《森林》、《月亮的味道》;对书的热爱:《我喜欢书》。


  绘本为幼小儿童提供情感信息系统让幼儿识别和感知情感。情感有时是作为一种认知性的内容出现的,绘本为幼小儿童提供情感评判系统对情感的态度与评判,让儿童认识自身情感及儿童种群情感特征,省察或预视周围人对这一情感的态度。


  (四)发展幼儿审美能力价值


  绘本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用幼儿能够接受理解的表达方式将一个美好的世界呈现在他们面前,蕴涵着丰富的审美因素。如文字讲究形式美,简炼对称、音韵和谐;而图画有着丰富的色彩、线条,为幼儿提供综合的审美资源,有效提升幼儿审美的趣味。


  综上所述,绘本不只是以语言为载体、让幼儿学习字词句章的语言文本,还是蕴涵丰富情感的情感文本;不只是教给幼儿知识经验的认知文本,还是蕴涵审美情趣与技巧的审美文本,是塑造世界观、人生观、学会为人处世的成长文本。绘本阅读对儿童发展有着多方面的、强大的影响力。
 
四、绘本阅读指导


  幼儿文学最初是“月下文学”、“炉边文学”——转介途径是成人讲述,绘本中的图画某种程度上完成了儿童与书籍之间的转介,但是依然需要成人以自己的理解和表现为儿童提供通向书本的桥梁。


  所谓阅读,按照心理学相关定义,阅读是一个人依靠脑中的原有知识,主动获取信息,解读生疏的文本并获得意义的过程。阅读核心是解读整个语篇的意义,需要预期、假设、推理,不是单纯识字就可以完成的,所以阅读不等于识字!狭义的早期阅读指儿童学习和接受书面语言的意义解读活动,从印刷文字中获取意义的过程。广义的早期阅读范围更加宽泛,指凭借丰富多变的色彩、图画和声音,相应的语言文字及成年人的语言讲述,来完成对书面语言文本的解读。幼儿阅读的终极目标是“自主阅读能力”,灌输支离的字词知识无法从根本上培养幼儿自觉的阅读意识和形成自主阅读能力。以识字和书写为首要目标的阅读教育,与阅读目标背道而驰,忽视了幼儿期阅读特有的特征,也必然事倍功半,并对幼儿长远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培养造成不利的影响。


  (一)绘本阅读指导原则


  1.阅读需要充分的互动。幼儿解读文本需要成人转介,这就决定了幼儿阅读是一个以文本为媒介的人际互动、情感交流的过程,人际互动水平和情感交流程度决定了阅读的质量。早期阅读发生的空间延伸到家庭、幼儿园及社会环境中,其中发生在幼儿园的早期阅读最有计划性、可操作性和积极的成效,对幼儿阅读能力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家庭中体现为父母与幼儿的亲子互动,张杏如女士在演讲中提出,儿童阅读“需要父母温暖的陪伴。”还有学者认为,在集体中开展阅读活动,教师与幼儿加强互动,可以帮助幼儿获得最佳的阅读效果(P·Blackwell,1994)。


  一方面,绘本要突出翻页功能,利用图画的变化让幼儿清晰感知情节的变化,前后呼应;而与此同时,绘本因为语言简洁,缺少承上启下的转折性语言,不利于幼儿感受情节变化,其中包含的阅读技巧和意识,需要成人进行一定的引导。对儿童来说,成人读故事,是情感的享受,文本中的情感与真实的情感相映生辉,使儿童充分享受爱与关怀。成人的讲述,事实上是绘本中内容的映射,对儿童来说,多了内容理解和感受的一种观照。新西兰图书研究专家多罗西·怀特在《关于孩子们的书》中说:“绘本是孩子们在人生道路上最初见到的书,是在漫长的读书生涯中最重要的书。一个孩子从绘本中体会到多少快乐,将决定他一生是否喜欢读书。”


  2.幼儿为阅读主体。人的审美活动,建立在自愿基础上的。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强迫读者欣赏或拒斥一件美的艺术品,能够命令读者按照规定的意义去阅读一部文学作品。幼儿阅读有独特的特质,必须遵循其独特的阅读规律,所以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给幼儿充分的阅读时间与空间。根据读者反应理论,应把握幼儿的对文本的解读特点,不以成人的理解代替儿童的理解。


  3.重视视觉艺术元素。图像中的视觉艺术元素包括绘画用的媒材、线条、形状、颜色、大小、比例、构图、明暗、布局透视等。松居直先生在《我的图画书论》中说:“如果光读绘本的文字,只能理解一半都不到,如果不读画就不能理解它全体表现的内容。”他认为:“拿了书后不要读文章,像孩子一样用眼睛先读画。”因而绘本阅读中不能只关注文字,而应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


  (二)幼儿阅读教育目标


  让幼儿在阅读中发现和感悟文本意义,获得阅读的快乐并产生持续的阅读动机和愿望;另一方面,让幼儿阅读过程充满创意,将阅读活动变成富有创造意义的活动过程,引导幼儿充分想象和创造,最终成为自主阅读、具有创造精神的人。幼儿阅读的终极目标是“自主阅读能力”,灌输支离的字词知识无法从根本上培养幼儿自觉的阅读意识和形成自主阅读能力。凯瑟琳·斯诺等学者提出,计数、数字概念、字母的名称和形状、语音意识、读写兴趣、与伙伴的合作都是学前阶段培养的能力,对阅读能力有特殊影响,而且与后来的学业要求密切相关。


  1.理解作品内容


  (1)辨识主人公,清楚人物活动,感知人物表情,理解作品情节及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因素。


  (2)理解作品中的思想与情感内涵,激发和调动幼儿自身经验,使其与作品产生共鸣。阅读中不仅理解人物角色和情节的发展变化,还要感受作品内在的情感色彩,阅读不仅是理解过程,更是一个审美和情感体验过程。


  (3)理解作品风格,感受或优美抒情,或诙谐幽默,或朴素含蓄等不同的文字格调。


  2.感知作品结构形式


  (1)感知作品的独特结构形式:幼儿文学作品有独特的结构形式。


  (2)识别作品悬念并尝试推理:锻炼幼儿的推理与想象能力、初步的因果关系和发散思维能力,由字面理解逐步发展到推理性理解。


  (3)寻找作品情节发展关键线索:寻找相似点,具有一定的分类、归纳能力。


  3.感知文字符号,对其有好奇心和探索欲,了解相关知识


  (1)建立对文字外形和结构的敏感性。引导幼儿学会观察文字符号,了解母语文字的特征并能正确识别,感知文字的外形特征,以及不同文字之间的差异;使其能够逐渐认识到不同的字代表不同的含义,喜欢临摹文字,学习书写自己的名字等。


  (2)根据作品特点,有意识地突出常用词汇的感知理解,突出幼儿应掌握的修辞手法。具体包括常见字词的字音,有特点的叠字、象声词等。


  4.幼儿阅读的技能技巧


  (1)认识封面,懂得要从封面开始翻页。


  (2)掌握翻页技巧,学会有序翻页。


  (3)形成标题意识,知道标题能够说明故事的主要内容。


  (4)学习阅读单页单幅画面和单页多幅画面的方法。


  (三)各年龄段阅读目标


  (1)理解情节变化,懂得事件性质、发生的时间地点等,逐步建立篇章结构感,能够根据作品进行推理与批判,并用各种形式表达对作品的认识(推理性理解)。


  小班:初步理解作品的情节和主要内容,粗略了解事件发生的顺序和结局,在教师提示下关注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能够用动作、绘画、游戏等形式简单表达对作品的认识。


  中班:能够逐渐辨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品情节的主要内容,准确了解事件的性质、发生的顺序,主要过程及结局,较为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并能够运用较为恰当的语言、动作、绘画等形式表现出来。


  大班:理解作品情节及细节部分,认识作品主题并能够感受作品情感发展脉络,并综合运用语言、绘画等多种形式生动形象、有一定创造性地表现对作品的认识。


  (2)认识作品角色形象及角色间关系,体会其思想感情。对作品有相应的情绪情感反应,也即情绪性理解。


  小班:知道作品主要角色形象,认识主要角色形象的思想感情。喜欢倾听和阅读作品,伴有一定的情绪反应。


  中班:知道作品中所有角色形象,准确体会角色形象的思想感情,主动积极要求倾听或阅读作品,阅读时有明显的情绪变化。


  大班:知道作品中角色形象之间的关系,对角色形象的思想感情做出自己的评判,与自己的情绪情感反应相对照。


  (3)感知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的对应关系,识记反复出现的简单文字,认识文字与其他符号之间有差别,感知文字结构。懂得图书的大致结构,具有一定的翻页知识和技巧。学习阅读单页单幅画面和单页多幅画面的方法。


  小班:有初步的阅读习惯,了解看书的基本方法,如书的倒正、从前往后翻、每次翻一页等,知道图画与实物的对应关系和差别,在成人指导下能够较为熟炼地看懂单页单幅图画故事,开始尝试阅读单页多幅故事,并能表述出来。对文字有初步的认知兴趣,在成人指导下认读简单的文字。


  中班:有良好的阅读习惯,熟练掌握翻页技巧,喜欢并懂得爱护图书,能够阅读单页多幅图画故事,并能关注图画故事中的细节部分,能够完整表述图书内容。粗略了解图书的结构,如书的名称、封面封底等,自己动手制作简单图书。有主动认识汉字的兴趣,识记一定数量的文字,了解文字的功能。


  大班:对图书结构、分类等有丰富的知识,熟炼阅读单页多幅图画故事,能够在教师指导帮助下,自己制作较为精美的图画书。积极认读常见汉字,开始注意汉字的认读规律。


  (4)初步了解作品的背景知识,如作者、国别等,认知作品体裁。


  小班:知道故事和诗歌的差别,能够体会诗歌的韵文特点,喜欢诗歌朗朗上口的感觉,乐于诵读。


  中班:了解儿歌与儿童诗的差别,了解谜语、童话、寓言等多种体裁,懂得作品都是由作家创作的。初步辨别国外或者本国的作品。


  大班:认识散文、科学文艺等更多体裁,能够根据作品中的人物、地点等信息,较为准确地辨别是国外或者本国的作品。(题目为编者所加)

阅读(1400) 收藏(2)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幻灯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