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三载 · 三里庙

标签:
三里庙“你来了么”初级小学上坟-扫墓马家父子 |
http://s1/mw690/003VwxFezy7944CngVac0&690·
庙里不供佛。似是道观,却无三清殿;若是城隍庙,又没听谁喊过城隍爷,但所供是神乃无疑。神像十分威严,两道浓眉下一双巨目威势逼人,与之对望可令心头一震;神龛上方横匾上四个大字曰“你来了么”,叫人看得心惊肉跳!大凡做点亏心事的人怕是不敢来此。
姑母的学校就在正殿的西边,可能是利用原来的偏殿改造而成,有两间教室、一间办公室和一小间宿舍。因为姑母是校长,要做些准备工作,开学前几天我们就下乡了。开学当天另外两位老师才来,一位男的叫金升保,一位女的叫陆竹筠,都很年轻。金老师就住在学校小宿舍里,陆老师借住在学生家里。姑母带着祖母、福姐和我在校外租了间草屋。学校属于初级小学,一、二年级和三、四年级分别并为两个复式班,共有七八十名学生。
我和福姐都上四年级。我在南京读了四年级上学期两个来月,如今跨入四年级下学期,也算顺理成章,功课也还跟得上,并且渐渐地“愉快胜任”起来。下午放学很早,也没什么课外作业,我就回草屋写两页毛笔字。我临的是清代成亲王写的《归去来辞》大楷帖。成亲王的字隽秀洒脱,虽不如颜真卿的雄浑厚实和柳公权的遒劲严谨,却望上去颇具美感,也因此学写时容易讨巧。不过我这里要告诫后人,学毛笔字必须以颜、柳两大家为本,打好基础后方能去学那些“好看”的字体,否则写得再“美”也没有“骨子”。我就因了讨巧而一辈子没写出像样的字来!
我是在离开三里庙将近六十年后才又去了那里的。2007年4月3日,我专程回乡与哥、弟到太仓公墓扫墓,当时公墓已从城东迁至三里庙身后。那天正值庙会,公路两侧摆满了各种摊子,乡民云集,烟火缭绕,庙场上有十多支舞龙队,大殿前摆下二十来桌斋饭席,里外挤满了人,我们实在无法进去“轧闹猛”。但经询问乡人,方知那庙确是城隍庙,里面的城隍老爷叫威灵王。当地风俗大概都在清明时节举办庙会,记得七十年前也是在我们去上坟返回时遇见出会,许多人抬了城隍像敲锣打鼓在庙前大道上“游行”——我不知那种形式应有何称谓?叫“游街”太刺眼,就叫游行吧。
说到清明上坟,就在此处顺便说一下。
1948年清明前的一天,我随姑母和福姐到我家祖茔去上坟(解放前叫上坟,解放后叫扫墓。我这里也这样说,便易区别了)。祖坟在东门外一个叫“三图”的地方。我们经过东门街一弯角处时,在一爿小香烛铺里买了些香烛,尔后出城迤逦东向,全是乡间小路,很多时候是沿一条蚕豆花开的小河边行走,一路寻找“蚕豆耳朵”,近午方至三图。为我家看坟的马秀成老人已在那里守候,并备好了酒菜等祭品。坟茔地在河边,有三十来平米,大小坟头五六个,姑母逐一指点告诉我哪个是哪位“太太”(曾祖辈以上的无分男女一概称“太太”,犹如扬州人称“老祖”),哪个是“亲公”(祖父),我只是附和地轻声念着“太太,太太,亲公”,焚香祭拜后同到马秀成老人家里吃了饭,然后回城。我祖父的上几代都在浙江一带做官,家乡未置产业,我的祖父从山东回来也没有田产,所以我家与“地主”这个字眼不搭界。而通常城里人家在祖坟周边会买下少许“坟田”,给所请的看坟人耕种,作为酬劳。马秀成老人与我家可能就是这种关系,他家就在茔地旁侧,平常照应看护很方便的。十多年后我与哥哥嫂子又去过一次,坟地因受河水浸蚀已有坍陷之虞,马秀成老人已故去,他儿子马子文也无能力修葺保护。又过了些年哥哥便将祖坟象征性地迁进了城东公墓。马家两代人我都见过,都是极忠厚老实的农民,谢谢他们曾经付出的辛劳!而三图,我后来没再去过。“三图”者,是一个村落,“图”是前清的行政区域,大概相当于村。民国后虽又称村了,但当地人仍习惯叫图,就像如今一些农村老人还在叫“大队”“公社”一样。
2012年4月,我又与哥嫂及大侄儿一家去扫墓,这才进了新的三里庙,庙的规模大了许多,包括附近一些已不存在的小庙宇里的神祇都请了进来。这回庙里清静,便拍了些照,可惜那块令人振聋发聩的匾额——你来了么已无踪影!
http://s5/small/003VwxFezy78QXfuREg34&690·
如今三里庙之大门、殿门及侧门。当年我在那里时大门上没有字的。
http://s4/small/003VwxFezy78QXj9jHR73&690·
http://s1/small/003VwxFezy78QXiB8ZOb0&690·
http://s1/small/003VwxFezy794hUmlheb0&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