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护生游记(9)汪氏小苑与东圈门

(2015-08-10 20:16:45)
标签:

护生游记

汪氏小苑

遗庵

地官

东圈门



http://s5/mw690/003VwxFegy6UqbnG7KAa4&690
       在汪氏小苑里,一位年轻妈妈鼓励她儿子:去陪老爷爷拍个照!那孩子就靠近我摆了个拳击姿势。多好!多可爱!连我的神态也受感染而自然精神了许多。感激那位年轻妈妈的善解人意,但愿这孩子到我这年龄时还能与泰森的后代搏上几个回合!

 

http://s1/mw690/003VwxFegy6UqbuIXAs60&690


       汪氏小苑坐落在扬州东圈门历史街区东首地官第14号,因主人姓汪,住宅为主,苑则相辅,苑面积不大,故称汪氏小苑。 占地面积3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580余平方米,是今存扬州大住宅中最为完整的清末民初盐商住宅之一。其宅特点是房屋布局规整,装饰雕琢精湛,庭园玲珑精巧,文化底蕴丰厚。汪氏小苑以其独有的特色和鲜为人知的盐商秘闻,多年来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来访。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http://s7/mw690/003VwxFegy6UqcsfYgK46&690
        从医院乘公交一站路,到琼花观(琼花季节已过)下车,文昌中路南边有个“银河电子城”,“城”里口有两条分岔开的街道,东边的是早几年“整理”过的皮市街,西边的是尚维持原样的湾子街。两条街原先都是扬州城里的重要街巷,如今特别是湾子街已冷落得多。

http://s12/mw690/003VwxFegy6Uqcts9rtbb&690
       文昌中路“银河”对面有一缺口,进去就是地官第(街)。

http://s6/mw690/003VwxFegy6UqcuukNT55&690
       进“缺口”东望,只十来家店面就到尽头了,那里是地官第的起点。

      对于“地官第”这地名,先前我一直以为是巷子里曾有过一位户部尚书的宅第。户部原称地官,为六部衙门之一。古代用职能部门的名称称其主事者的并不少见,如杜工部、霍天官、黄吏部等。这次看了几种相关介绍,才知这里的“地官”是指“地方官员”,而“第”者也非单家独户,“地官第”就是“好多个地方官员的宅第”。对于特定历史故实我没有发言权,且这街上也并无户部尚书的房子,当然要听信专家学者的意见了。只是总觉得这样解释的地名有些别扭。

http://s7/mw690/003VwxFegy6UqcvD09w06&690
    “缺口”往西,风光无限。“打三个嘴巴子也不丢”的应当是名园、名人和名宅。

       洪兰友,名作梅,江都人,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法科研究院,国民党要员。著有《法学通论》。故居地官第10号由住宅和花园组成。
http://s13/mw690/003VwxFegy6UqcxW35a8c&690
    马氏住宅系民国初年江苏省代理省长马世杰三子马叔昂所有,后几经转手为洪兰友得。此宅前后七进,磨砖门楼砖雕细腻,大型花墙磨砖挺秀,厅堂高敞典雅,明三暗五平面布局。占地近4400平方米,房屋共有69间、26厢、6披檐、1亭,建筑面积达1730平方米。

http://s15/mw690/003VwxFegy6Uqcz4wqyfe&690
        巷内门朝北的一边全是商铺,大多是卖工艺品等旅游商品的店家。

http://s7/mw690/003VwxFegy6UqcAaKea16&690
      地官第一段店家的门面多为大马路上新建筑的“后披”,只是做成老式房子的格局而已。

http://s9/mw690/003VwxFegy6UqcBj5Pi38&690
       丁氏住宅三横七纵,前后“串楼”相连。水磨砖大门楼朝南屹立,上面雕刻着琴、棋、书、画、梅、荷、菊、鹿等吉祥图案此宅原先有临街大门楼一座,称为第一进,门楼为第二进,。柏木大厅高敞轩豁,。从第五进开始,每进都是两层楼。其格局都是中间一方天井,四面以栏杆相围。第六进西面墙上,有一个六角形的玲珑砖窗。透过砖窗,正好看见汪氏小苑中那方“迎曦”的石额。

http://s14/mw690/003VwxFegy6UqyRozyRcd&690

        汪氏小苑已经风光了十几年,这回终于来拜访了!        

 虽是“小苑”,我也未能看全,只拍了下面几张照片。
http://s8/mw690/003VwxFegy6UsfBwA2r97&690     春晖室,见明间海梅花梨浮雕屏风,虽经百年沧桑,然油光如初,光彩照人。屏风下裙板木雕为“狮子盘球”、“聚宝盆”、“万年青”、等,异常精美。中嵌大理石天然山水画六幅,如风峦夹涧、如飞瀑溪流,如龙蛇游走。篆写阴刻楹联,匾额似画龙点睛,加之两次间的柏木精致透雕花罩,增添了春晖室古朴典雅的气息,“古城卫士”阮仪三教授叹之为“不可多得的精品。” 
 
 
http://s3/mw690/003VwxFegy6UqyXeBDYc2&690

       可栖樨洞门和树德堂。

http://s3/mw690/003VwxFegy6UqyW2VHk32&690
       堂前小院。

http://s1/bmiddle/003VwxFegy6UqzZFyCc70&690
       小姐卧室。那花轿不知是否小姐出嫁时乘坐的?这小朋友倒是摆出姿势等人抬他哩    

http://s3/small/003VwxFegy6UqAGnuuKd2&690
         静瑞馆与易居门。静瑞馆抱柱上挂有“扬州民俗风情馆”牌子,但未开放。

http://s11/mw690/003VwxFegy6UqAS7JvY9a&690
        小苑春深,这孩子“回娘家”来了。 

     "小苑春深"与"迎曦"。两苑中间有汉白玉月洞门,两边有各式水磨砖细花漏窗分隔东西两园,隔景透景合而为一。站在月门前东望小苑景色,石峰崛起古柏参天,枝繁叶茂如盖张西看则曲廊幽榭,花厅书斋,牡丹台上翠竹千竿,花木扶疏,书斋窗前,百年石榴老干如龙蛇飞走。

http://s13/mw690/003VwxFegy6Usa0tAok4c&690

      这间小书斋加上它前面的这株树和花墙,玲珑剔透,幽雅可人。忽然感觉这有点像张君瑞住的西厢。不过左边的八角门得有门扇才是,那样,待到“佳期”红娘才好敲门呀。

http://s14/mw690/003VwxFegy6UqBd4Ool3d&690
         这是主花园了,假山可以意会出各种动物形象来。

http://s7/mw690/003VwxFegy6UqBaXLka46&690

      “迎曦”,这两个字好。岁数大了,就不再欣赏“落霞孤鹜”、“去日苦多”那样的词句,而更喜欢春光明媚生意盎然的意境。


http://s2/small/003VwxFegy6UqBbUNvX51&690
     “调羹”自然是厨房了。

       右边像是一条过道火巷,上面两个篆字应为“遗盦(庵)”。其意未明——火巷怎么题上这样两个字来?。到“百度”查“汪氏小苑”,只有一段“朝北火巷上面石额为篆刻"遗庵"。其背面石额为行书"藏密"。其书法包含中国书法艺术"楷、隶、行、草、篆",笔力功底深厚,题意耐人寻味。这里只说字体,而似乎有意回避了题字的含义。于是我又在“百度”上找“遗庵”词条,不料不但有这词条,并且下列有数百子目。不过大多与汪氏小苑无关,直到第四页上,方见《三亿文库》有文对汪氏小苑剖析甚详,其后还有《汪氏小苑导游词》,对“遗庵”作了相同的解释:从“小苑春深”向南望去,有六角门进入朝南火巷,上题“遗庵”,背面还有“藏秘”。据说这片宅第原有过一个废弃的小庵,汪家便在园中过去供观音的地方嵌了“遗庵”两字,并种了一片竹园,表示敬重南海紫竹林的观音菩萨。 原来如此!

      百度里此词条解释最多的,是唐诗人贾岛曾居住的房山贾岛庵,后人称作“遗庵”。其他有:宋人李复题甘肃容圣寺诗的 “草乱遗庵废,珠明旧相圆”;河北永年县古称洺州,有洺州十景,其中第九景叫“居士遗庵”;有作地名的,清代中期苏州娄葑地段行政区划,陈公乡金栖里二十四都八图有“遗庵桥”村;有为高僧法号的,杭州净慈寺名僧录:第九十五代——遗庵壁持者;有做人名号的:清末外务部大臣邹嘉来,字孟方,号紫东,又自号遗庵,江苏吴县人;有为日记名的,《二十世纪日记知见录》中有邹嘉来《遗庵日记》;还有许多诗篇里涉及曾有的庵堂寺院,则多用“遗庵”两字,如魏传来《庵子沟怀古》:“遗庵空余夕阳照,低徊往事白发叟”。连传说中祝英台住过的“碧藓庵”也有称其“遗庵”之诗吟。

      感谢“百度”,让我又长了知识。弄明白“遗庵”两字,是此游最大收获。  


http://s2/mw690/003VwxFegy6UqcCqSlj91&690

       从小苑出来,门口两位工作人员很客气地招呼我慢走。男的一位还问我“老太爷,怎么样”?我说“很好!不过几十年不住这种房子了,现在再住恐怕已不适应”。他说“里面黄鼠狼不少,谁敢住呀”!不知他是吓唬我还是当真如此? 我不打算租那间类似“西厢”的书房,没必要吓退我;那么,难道果真有黄鼠狼横行其间吗?

http://s5/mw690/003VwxFegy6UrXushZq84&690
        这牌子上就写明是“地方官员多在此购建宅第”。

http://s7/mw690/003VwxFegy6UrXxes3Y66&690
       这巷子好像没牌子,怎么还有个什么“小苑”?当时没注意细看。

http://s12/mw690/003VwxFegy6UrXC4Y7p5b&690
        这口井有600多年历史了!

http://s6/mw690/003VwxFegy6UrXDe3uBd5&690
         牧马监,这个机构倒与孙悟空有点系关。

http://s6/mw690/003VwxFegy6UrXAWDD7e5&690

      小太平巷,纵横交错街巷网络中的一支。

http://s9/mw690/003VwxFegy6UrXMgjTGa8&690

      一路上常有阵阵电动三轮车快速驶过。现在人力的已不多,电动的效率高,周转快,收益多。不过就游客而言,这样的“游”还不如到网上看看图片的好。我走了“双东”两条长街,没见有让乘客下车仔细观赏的。在汪氏小苑门前,一位女车主对想下车进去一看的乘客说,里面就是些老房子,转转起码半小时,还得花三四十块钱!那乘客语塞之间车子早已一掠而过!

http://s1/mw690/003VwxFegy6UrXR9EHu90&690

      文化里。  走进东关街历史街区的“文化里”,时光仿佛一下子倒流到了许多年前:狭长的巷子相互交错,两侧是历尽沧桑的旧门楼和参差高下的马头墙,“扬州模式”保护下的古城风貌立刻跃然眼前。文化里是成功实施古城保护改造的典范街区,青砖黛瓦的老民居中,添置了抽水马桶、空调等现代化设施,居民生活既方便又惬意。古城保护与民生大计互不干扰,一举两全。

http://s3/mw690/003VwxFegy6UrXPVdDk82&690
     保姆服务养老模式试点,对于老年人有些吸引力。但我只注意巷名,没看广告。

http://s1/mw690/003VwxFegy6UrXS9OrS00&690
        三祝庵,据说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曾寄居于此。 

http://s13/mw690/003VwxFegy6UrY8OvBWdc&690

    与东关街的人流如织、商铺林立相较,东圈门一带要显得清幽些。从国庆路经由东圈门闲逛过来,禁不住在东圈门14号门前驻足。这是一座看上去极普通的民宅,青砖黛瓦、黑漆大门,右边门框上钉着一木质铭牌,上书“清溪旧屋刘宅”六字,深绿色的字体苍劲有力颇为引人注目。这里是清代扬州学派重要人物刘文淇的故居。  刘文淇(1789-1854),字孟瞻,仪征人。毕生治《春秋左氏传》,著有《左传旧疏考证》、《扬州水道记》等传世著作。其子刘毓崧、孙刘寿曾均治经学,皆有成就。刘家三代都以治《左传》新疏而列名《清史稿·儒林传》。刘文淇重孙刘师培更是继承“三世经传”,对经学、小学及汉魏诗文都有精深的研究,以74种之盛的著述,堪称扬州学派集大成的殿军,曾被蔡元培聘为北大教授。

http://s2/mw690/003VwxFegy6UrYfQJKVa1&690
      这一溜烟大宅子,没有任何标志,可能就是江家故居了。

     这条东圈门街上的名人宅第和遗迹,大都集中在街北一侧,如街东头的三祝庵,曽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杭郡老画师金农(名冬心)寄寓故址。与三祝庵西相距百步之遥的东圈门街14号,即是名闻海内外的清代扬州学派之一的经学名家刘文淇的住宅——“青溪旧屋”刘家。在刘家旧屋之西,仅隔罗总门一个巷口,即东圈门街16号宅,曾是江石溪的旧日居址。与之一墙之隔的18号为尹氏老屋。20号大院传为清朝礼部尚书祁隽藻之孙、湖北知府祁友蒙的故居,俗称“祁家大院”。再西,即东圈门街22号,为清代同治年间(1862-)江西吉安知府何廉舫的府第。……青瓦灰墙的江氏旧居,业经地方政府修复,将为人杰地灵的东圈门街历史,以及地方人文内涵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http://s1/mw690/003VwxFegy6UrYlq6WY20&690

       熊成基故居。走东关走东圈门都没弯进去。熊成基简介见上一篇。 

http://s13/mw690/003VwxFegy6UrYmzZtWbc&690

       壶园。壶园又称“瓠园”,位于扬州市东圈门22号,原是盐商私宅,后于清同治年间为江西吉安前知府何廉舫购得,增筑精舍三楹,曰“悔馀庵”何廉舫,号悔馀,为曾国藩得意门生,以辞章闻名海内。壶园原本由大小三个园子组成,南北纵深长达百米,园内旧有宋宣和花石纲石舫,长丈馀,如鹅卵石结成,形制奇古,称为名品,该石现置于瘦西湖小金山相传曾国藩出任两江总督期间,凡来扬州,每至何家“诗酒流连,竟日而罢”。

http://s11/mw690/003VwxFegy6UrYkgkn8ea&690
        一路过来,街面宽敞清洁,游人络绎不绝。

http://s14/mw690/003VwxFegy6UrYGLk4tcd&690
         这可能是早先的“圈门”。

http://s14/mw690/003VwxFegy6UrYKRibP9d&690
       圈门外口这位做火烧的老师傅生意接应不暇。从前扬州饺面馆都做火烧,城里以翠花春的最好,他家还做“徽州饼”。如今只有路边小摊在做了,像这样居然有个小门面的很少见。  一炉只有8只,这母女俩要5只,我也买了1只尝尝,剩两只被刚过来一人买了去,真是来得早不如来得巧!边上小女孩应该更喜欢麦当劳,但见了这老手艺她倒满脸的新奇感。

http://s16/mw690/003VwxFegy6UrYSgJuT4f&690
      东圈门门楼始建于495年前,这是15年前重建的。

http://s11/mw690/003VwxFegy6UrYXiLGO7a&690

       国庆路上东圈门入口处的路牌。

http://s15/mw690/003VwxFegy6UrZ0NdAWbe&690
          这是640年前所建的道观,现在还有几间“老屋”,故只能称“遗址”。

http://s11/mw690/003VwxFegy6UrZ3pa4Oda&690
     走出东圈门,就是国庆路。这里往北走,吃完一只火烧的工夫便又到东关街街口了。“双东”,一双孪生兄弟,血脉关联,气息相通。为扬州古城池东北一隅铺设下锦彩华章。 

                                       文中凡 楷体 文字,皆摘引自“百度”。谢谢相关作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