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锡林郭勒不是梦—— 读《华夏知青时代·绿色烙印》摘记

(2014-10-01 01:00:49)
标签:

历史

内蒙

北京

烙印

知青

http://s8/bmiddle/003VwxFety6MoD6ALPC9c&690读《华夏知青时代·绿色烙印》摘记" TITLE="锡林郭勒不是梦—— 读《华夏知青时代·绿色烙印》摘记" /> 
    我的弟弟、弟媳和我大哥的儿子都是插队知青,我家那时住的大杂院里多数人家都有孩子下乡插队,我一度所在的“宣传队”和我妻子的同事中有相当比例的插队知青,我上网开博客后所遇的博友中又有许多是当年的知青;所以,虽然我没有当过“知青”,却有着很深的知青情结。我现在的好友中还有好几位是当年的知青,我在博客里发现知青的文字都要仔细阅读。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与我痛痒相关,知青们坎坷的人生经历我感同身受。
    前些时博友“大老虎陈婋”寄给我一本今年第三期《华夏知青时代》。这是一份正规出版物,图文并茂,印制精良;文章都出自当年知青之手,写自己,写别人,写群体,真实感人,斐然可观。字里行间几乎看不到对当年遭遇的怨怼,而是充满了自强自立的自豪感,并且无一例外地流露出对草原牧民深切的留恋感恩之情。读后想写点读后感,而思之良久无从下笔,觉得弄一篇充满感叹号的文字,不免流于浅薄。最后决定就其中“内蒙古篇”做一点摘记,用以介绍部分北京知青插队到内蒙的人和事。标题用的是与此有关的一首歌的歌名,当时这些知青大多落户在锡林郭勒。所谓摘记,便是内容提要,这样就失去了原文的细腻与精彩,但只能如此,真是抱歉!有兴趣者当设法找来这本杂志,读了肯定会爱不释手的。
 
    李南飞风雪高考路  宝日格斯台牧场的李南飞等20多名北京知青,从牧场前往300里外的西乌旗考点参加文革后第一次高考。他们到内蒙插队十多年,都已三十来岁,这个机会不容错过。当时恰逢锡盟特大雪灾,上路不久马车就拉不动了,不相识的牧民送来木料为他们赶制爬犁,爬犁在深雪的沟坑中颠坏了,他们又得到当地生产队拖拉机的救援,边铲雪边行进,最后还搭上了供销社的货车,总算在考试前夜赶到了考点。当夜,他们还拼命死背政治题,直到凌晨。在考场,李南飞做完考卷本想再检查一遍,不料合了下眼竟趴在桌上睡着了,监考老师都没能喊醒他!三天考试结束,归途中大雪封路,车辆抛锚,他们只得步行继续往回走,以电线杆当路标,大家相互鼓气:前进啊!迈一步就少一步,过一根电线杆就少一根电线杆!就这么走了一百多里地,竟没一人掉队。而这来回六七百里路奔波的结果是:只有两名女生考取,男生全军覆没!当然,他们并不灰心,在夏天的再次考试后,全都踏进了大学校门。
http://s3/mw690/003VwxFety6MoBzymps02&690读《华夏知青时代·绿色烙印》摘记" TITLE="锡林郭勒不是梦—— 读《华夏知青时代·绿色烙印》摘记" />
    赶往考点五天五夜,考了三天,返回八天;他们乘马车、爬犁、拖拉机、汽车,最后在暴风雪中步行一百多里,用双脚走完了艰难的高考路!(此组照片均采自“百度”。谢谢原作者!)

    谢小庆依然是牧民  他在草原生活了十一年,完成了人生根基的锤炼。在蒙古包里被当做额吉的另一个儿子,感受了蒙族母亲无私的爱。后来他成了北京语言大学的教授
http://s5/mw690/003VwxFety6Mp5JOV9j05&690读《华夏知青时代·绿色烙印》摘记" TITLE="锡林郭勒不是梦—— 读《华夏知青时代·绿色烙印》摘记" />。谢小庆反对应试教育,提倡学习革命,要求做到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认知诊断,审辩式思维和教育增值。他把草原看成第二故乡,数十年与老额吉的儿孙辈保持着浓浓的亲情。他率真,坦诚,身上还保留着不少草原人的生活习惯。他说,他至今“依然是牧民”。  (上图:谢小庆当年与额吉一家人;如今[右图前排左起第二人]与蒙族老乡在一起。) 

http://s11/bmiddle/003VwxFety6Mp8qk6YW1a&690读《华夏知青时代·绿色烙印》摘记" TITLE="锡林郭勒不是梦—— 读《华夏知青时代·绿色烙印》摘记" />    贾幼陵一日四度珍珠节  曾任农业部首席畜牧兽医官的贾幼陵,当年在东乌珠穆沁草原上就是个好兽医。他所在的生产队有50户牧民,饲养了2000匹马、5000头牛和4万多只羊,任务繁重。其中一桩大事就是给小公羊做阉割手术。他技术娴熟,一分钟能骟三四只羊。有一天接连有四家要做,一日之内他就做了1000多次手术。牧民把这一天当节日过,因为要喝珍珠粥,就叫珍珠节。“珍珠粥”?是的。就是把割下来的珍珠般的小羊睾丸,加上小米,用牛奶煮成的粥。这一天贾医官在四户牧民家度了四次珍珠节,喝了四碗珍珠粥。不过,面对端上来的第四碗时,他颤抖的双手已经抓不住筷子了。(上图:《兽医一日》作者贾幼陵)

http://s9/mw690/003VwxFety6MpbW2Q6hc5&690读《华夏知青时代·绿色烙印》摘记" TITLE="锡林郭勒不是梦—— 读《华夏知青时代·绿色烙印》摘记" />   
 张娜依狠斗怕脏一闪念  插队在东乌旗胡热图诺尔的牧羊女张依娜和她的姐妹们,这晚迎来了几位来串门的男生,便要煮茶招待。恰好储存的雪水用完了,一个男生便自告奋勇地摸黑到雪地里兜了一筐雪来。在锅里溶化后,发现里面不仅有杂草,竟然还有羊粪蛋!其实类似的事并不少见。他们说,这怕啥呀,羊粪蛋也是草变的,要狠斗怕脏一闪念!——狠斗什么一闪念,是那时的时髦语,常用的是“狠斗私字一闪念”。于是把草和草变成的粪蛋捞掉,再放入敲碎的茶砖,煮沸后大家喝起了香喷喷的茶水,又在茶水里下了一锅面条,在欢笑声中吃得一干二净。(图为《草原趣事——烧茶》作者张娜依)   

http://s16/small/003VwxFety6MpTDYq0n6f&690读《华夏知青时代·绿色烙印》摘记" TITLE="锡林郭勒不是梦—— 读《华夏知青时代·绿色烙印》摘记" />    陈丽霞嫁作牧人妇  她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商务印书馆的俄文翻译,死于文革初期,她心头留下了难以抹去的阴影。插队时本没她的名额,她却借口送同学一起上了火车,躲在卫生间里一直到了张家口,后又跟到阿尔山宝力格牧区落了户。她腼腆,内敛,恬静,却又坚韧,倔强,执拗。她爱上了草原,也爱上了质朴的牧哥。当同伴纷纷回城的时候,她坚定地选择了留下。同伴们用捡拾山坡上飘落的羊毛,换来了最简单的生活用品算是她的嫁妆。她在大草原上,从蹉跎岁月到两鬓斑白,度过了“清贫而惬意”的整整四十五年。当中央电视台采访她时,她在留言簿上只写了五个字:我爱大草原。61岁那年她因病离世,化作了草原上一抹永远绚丽的彩霞。(上图:陈丽霞和她丈夫前达门以及他们的孩子。) 

http://s9/small/003VwxFety6Mq2O92LSb8&690读《华夏知青时代·绿色烙印》摘记" TITLE="锡林郭勒不是梦—— 读《华夏知青时代·绿色烙印》摘记" />    刘小布泪洒相思地  他插队落户在东乌旗满都宝力格牧场一牧民家。第一天去,索海阿爸就送他一匹好马,后来往到知青点,又送他三条小狗,还教会了他草原生活的必要常识;他和阿爸、额嬷的三个儿子也像亲兄弟一样相处。后来刘小布当上了大队长,渐与阿爸家疏远,甚而因了对一些事情看法不一致而关系冷淡,以致在他离开草原时都不去与阿爸告别。为此,在后来的日子里,他一直于心不安,觉得有愧于阿爸一家。而当他三十多年后去寻访阿爸额嬷时,面对的却是乌拉盖山头荒草萋萋中的二老坟茔。他泪流如涌,哽咽无语!(上图:左,《此生无法挽回的遗憾》作者刘小布在蒙族老人坟前;右,与当年插队战友及当地牧民合影,左二是阿爸与额嬷的大儿子。)
 
http://s10/bmiddle/003VwxFety6MqC4VChr09&690读《华夏知青时代·绿色烙印》摘记" TITLE="锡林郭勒不是梦—— 读《华夏知青时代·绿色烙印》摘记" />    沈和雪夜战恶狼 在阿拉坦合力的沈和做过“下马夜”的工作,就是夜间守护散落在山坳里的马群,主要是防狼。但马群分散,狼性狡黠,很难防范周到。有一晚气温降至零下20多度,他身上穿得像柴油桶,行动不利索。半夜时分突然听到有异常的马嘶声,等他赶到那里,一匹小马已遭狼口!沈和顿时怒火中烧,顾不得双脚冻僵,腹中饥饿,长夜困倦,他匐伏在雪地里,待天色微明,果然见还有几只狼在小马残尸上撕啃。他端起步骑枪,瞄准其中一只,扣动扳机,不料第一枪竟是“臭子”,第二枪又射高了,他趁逃跑中有一只狼停下来观望的时机,果断地射出了第三枪,终于命中了!他用枪刺一下又一下地刺穿狼的咽喉,为小马报仇,给自己解恨!(图为《下马夜》作者沈和与两位女知青在一起学习。)

    杰生意外得亲女http://s10/small/003VwxFety6MqE462Jb89&690读《华夏知青时代·绿色烙印》摘记" TITLE="锡林郭勒不是梦—— 读《华夏知青时代·绿色烙印》摘记" />  杰生(化名)曾与一位蒙族姑娘有过恋情,并在“困退”回城前偷尝了禁果。回城后生活艰辛,无力顾恋旧情。直到若干年后,他成了家,生活安定了,才带了妻儿回到第二故乡看望牧民老乡。不料,在老阿妈家里,一个蒙装姑娘来认他为父亲。他毫无思想准备,一时不知所措;他妻儿也惊讶不已,杰生当下没有勇气认下这个女儿。在草原上,他女儿没有因为生父的缺失而受到歧视或遗弃。草原人对一切生灵呵护与爱怜的天性,不仅让这女孩得到了阿妈和草原阿爸的疼爱,还在她的心底播下了仁爱和宽容的种子。又过了几年,女孩在她丈夫陪同下,来到北京看望生父。她对父亲说,感谢您给予了我生命,我阿妈和草原阿爸养育我成长,他们一直不忘让我来感恩……我别无所求,请您为我们祝福吧!从此,杰生家多了一个无法割舍的亲人。(上图取自网络,与文章无关。向原作者及留影者致谢,并请见谅!)
 
    这期《华夏知青时代》,还写到了另外几位插队内蒙的知青。
    孟晓青写的《三友》,用十分灵动活泼的笔调,描述了曾患小儿麻痹症的李三友,一生支持草原公益事业,帮助贫困牧民的事迹。同时节选刊登了李三友的遗著《乌兰宝力的春天》。  从小爱吹小号的孙围意,带着小号在欢快的大草原上驰骋,到贫困的山区给喜欢乐器的孩子上课。他在《小号声声知青情》里说,除了对音乐的钟爱,他还有在内心延续了几十年的知青情。  蒙族作曲家克明写的《一个灵魂 一首歌曲》感人至深。曾插队东乌珠穆沁旗的王进去世了,临终前留下遗言,要把骨灰撒回那片曾经养育过他的草原。克明写道:这一代人真是不幸,他们领受了太多的苦难,在那本该是读书的年龄;这一代人真是幸运,他们还有一片可以安放灵魂的草原!于是,他谱写了《锡林郭勒不是梦》。我从歌谱上抄下歌词,作为本文的余韵。
http://s4/small/003VwxFety6MrsB2kbf89&690读《华夏知青时代·绿色烙印》摘记" TITLE="锡林郭勒不是梦—— 读《华夏知青时代·绿色烙印》摘记" />
    自左向右:1、李三友(左)和他的牧友丹木登。2、《三友》作者孟晓青,现在美国一大学任教。3、《草原上绚丽的彩霞》作者马晓力(北京草原恋合唱团团长)和她儿子。4、《一个灵魂 一首歌曲》作者克明。
 
http://s10/bmiddle/003VwxFety6MrqVzslb89&690读《华夏知青时代·绿色烙印》摘记" TITLE="锡林郭勒不是梦—— 读《华夏知青时代·绿色烙印》摘记" />    还是那条小路,那座山峰,还是那只雄鹰在山顶。还是那道闪电,那声雷鸣,还是那座毡房在雨中。当年的额吉在哪里?当年的营盘在哪里?锡林郭勒不是梦,你是我的青春,你是我的母亲! 
    还是那片草原,那阵蹄声,还是那群烈马在奔腾。还是那只牛犊,那眼水井,还是那声霍日嘿在梦中。当年的额吉在哪里?当年的营盘在哪里?锡林郭勒不是梦,你是我的青春,你是我的母亲!
    还是那条马鞭,那副马镫,还是那腔热血在寒冬。还是那桶奶酒,那份平静,还是那只银碗在手中。当年的额吉在哪里?当年的营盘在哪里?锡林郭勒不是梦,你是我的青春,你是我的母亲!

http://s16/mw690/003VwxFety6Mrvp3n672f&690读《华夏知青时代·绿色烙印》摘记" TITLE="锡林郭勒不是梦—— 读《华夏知青时代·绿色烙印》摘记"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