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课堂中渗透诵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只有通过多读,才能领悟到文章的内在意义。特别是文章中所蕴含的思想与道理、语言的韵美,也是通过多读,才能心领神会,甚至潜移默化。那么,在读中如何做到从读中与文本进行对话呢?
一、加强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在阅读的过程和方法方面,《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根据教学要求,选用恰当的阅读形式进行训练,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读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课堂中,教师应该“厚厚地读,浅浅地教”;教学生读的方法等。
二、加强诵能力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首先,诵读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些文章不是一读就可以理解清楚的,也不是单靠老师讲就会理解透彻的,甚至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但把这些内容烂熟于心之后,就能无师自通。
三、确保读的质量
(1)要选择读的方式。教师要根据课文的特点和教学重、难点,结合学生实际设计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读书的积极性。可采用个别读、分组读、引读、范读、配乐读、分角色读、表情读、竞赛读等方式让学生入境悟情,掌握读的技巧。
(2)要保证读的时间。从初读课文到总结课文,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读的训练,做到读前有目的,读后有收获。
(3)要保证读的效果。要通过读,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通过读,与作者产生共鸣,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达到思想的升华。许多优秀的文章,只有通过多读来体会其中的意蕴与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好学生如何读出美,品出文章的意蕴不仅使学生对文本加深了解,而且还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味得到由读带来的情感体验与情趣。
以“读”为中心组织教学,使语文课真正上成书声琅琅的读书课。这样,既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能力,又能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让诵读走向生活,走进文本,让诵读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放飞希望的沃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