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一点哲学的人都知道关于哲学有两种流传很广的说法:“哲学是爱智慧”和“哲学是无用的。”前一种说法是二千多年前就有的,当时的哲学思想成为人类文明的核心,以至于今天人们仍然把它当做哲学的定义;后一种说法是今天被人们普遍认可的观点,许多哲学家也都这么认为。这两种说法看起来有一些自相矛盾,似乎表明哲学陷入了某种危机之中。今天故作高深的哲学远离了人们的生活,失去了哲学的视野和智慧,甚至可以说威胁到哲学存在的意义。虽然哲学不教人如何烤面包。但在烤面包的过程中面临的的各种社会问题本质上和根源上都是思想问题即哲学问题。哲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我们自身、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理解我们应该如何去做才能做出正确的抉择。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细节和重大的社会问题,存在着许多人类的思维误区,需要用哲学思维来厘清。如果能够得到厘清,那么哲学当然是有用的。今天本文就具体谈谈什么是有用的哲学,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也恳请得到批评指正。
康德曾经引以为傲的是把自己的哲学理论比喻成哥白尼的发现。我们知道哥白尼发现的太阳中心说代替了以前一直存在的地球中心说。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的哲学观与此相比也是着异曲同工。原来的哲学是以自然为出发点思考问题,用自然准则判断人的思维,康德的哲学反过来以人的思维作为出发点,即人为自然立法。这两种说法逻辑上都是可以成立的,但是这两种出发点是相反的,恰恰是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撇开理论上的争议,我们要从理论的实践意义来考量。从哲学的普遍性必然性的要求,尤其是如果哲学是有用的理论的话,它必然要具备的预测性、并可以得到的检测性来看,人为自然立法的观点可以达到目的。因为我们无法找到自然存在的标准和法律,一切法律和标准都是人类制定的。如果说自然为人立法,一切按照自然的样子做出判断。虽然这种说法没什么错,却没有实际意义,只能作为抽象的原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抽象的原则,可是其蕴含着的具体的原则却被人忽视,即实践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目的和计划不就是人的思维吗?可以说思维在前实践在后。人的实践是在目的和计划后才行动的。目的计划本身就具有可验证性,当然也包含着预测性。只有预测性和验证性的理论才具有实践的意义。
康德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哲学观即道德律或者称之为道德律令,是康德指先天的可作为道德基础的普遍法则与条件。他把道德要求作为自我的绝对命令,如帮助他人就绝不附带任何条件,也绝不给自己带来任何好处。康德认为道德动机比行为和结果更重要。他强调动机的纯粹性甚至到这种程度以致可以忽略其他因素。虽然这种说法没什么错,却没有实践意义,只能作为抽象的原则。
如果我们从一个人的动机来预测他的行为,逻辑上没错,但是把猜测动机作为逻辑推理的前提条件怎么靠得住呢。,因为动机无法观察,更无法在发现事实以前把动机作为不可置疑的前提。
如果我们从实践意义出发思考问题,把行为过程和过程产生的结果,这种可验证性作为逻辑前提必须是必然是靠得住的。这种可验证性的结果才有可能证明真正的动机。如果从行为产生的结果、结果产生的效果来看,在如何考虑才能使得社会健康发展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忽略动机的因素。
本文的观点明确指出,常常被人特别是哲学大家所强调的动机其实是不那么重要,而是强调人的行为过程、行为结果和处理结果会产生的效果才更重要。这是可以把它看作是哲学史上很重要的观念转变。下面结合具体的事例来
谈一谈。
案例一
十多年前中国上海和许多大中型城市的地方政府,为了减少碳排放提倡绿色出行开展了城市免费单车的项目。不能不说这种动机很好,遗憾的是因为行为缺乏周密安排,管理也越来越不尽人意,使得骑免费单车的人越来越少。几年后大多数城市的政府免费单车的项目已经失败了。如果当时能够考虑细致,单车的停放点和停车桩安装在每个小区的大门、居委会、物业公司的门口附近,地铁站和大的商业中心附近等等,这么做看起来很复杂,一般的企业确实很难做到,而对于政府来说是完全有能力做到。这样做方便市民出行,骑单车的人就会越来越多。为了长远做好这个项目,可以对市民要求押金来保证和维护,可以让退休工人和其他志愿者参与免费单车的管理,就可以大大降低管理成本。很可惜也没有这么做。当地政府并没有总结经验教训,又推出由政府管理的公共汽车的在当地的驶行的项目。其动机不清楚,其行为混同其它的公交车,其结果却可想而知。由此可见动机不能说明问题,动机本身必须经过行为的证明。动机往往是一种想法,甚至是一种内心冲动。设立的公共项目需要征求各方面的意见,一般应该先试点总结经验,强调行为比动机更重要才有实践意义。德国哲学家康德注重强调动机却忽略了行为及其它因素的重要性。
案例二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发生这样一个案件:一名女子在半夜不慎掉下家中阳台受了重伤,一名男子路过发现伤者,当时这名男子洗劫了毫无反抗能力的受伤女子,然后又不忍女子伤重而亡,于是报警之后才离开现场。但事件经过却被附近的监控摄像拍了下来,于是警察成功地抓获了这名男子,并予以起诉。最后在经过长达四个星期的激烈辩论和商讨后,法庭对该男子做出无罪释放的判决。法庭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判决?无疑是把救人的结果看得比抢劫的行为更为重要。把行为看得比动机重要,把结果看得比行为更重要,可以根据结果推论出会产生的效果。和强调道德动机相比,行为和其它因素显得更为重要。这是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案例三
人们看到以上这个案例很容易想到2006年,在中国南京发生了一起彭宇案。事情经过是这样的:一位老太在街上摔倒并受伤,年轻人彭宇上前将她送到医院,当时并拿出200元给予帮助,但老太最后在法庭上状告是彭宇将其撞倒,法庭最终判决彭宇赔偿老太4万元。法官认为,彭宇给老太的200元钱就是将人撞倒的证据,法官最著名的一句话是: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送她去医院?作为一个生活在当代的普通的中国人说这句话是很正常的。但是作为法官在法庭上的这句话给与社会的所产生的效果已经不言而喻。据说双方最终是以和解并不公之于众结案。一个有善良又高明的法官判案不仅仅要考虑到犯罪嫌疑人的行为,还要考虑到一个判决会产生的社会效果。法官的每一个判决都具有风向标的作用,因此可以说效果比结果重要。
在这个案例中当事人的动机、行为、结果都不太重要。重要的是它所产生的效果会对整个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案例四
中国古籍《吕氏春秋·察微》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春秋时期,鲁国制定了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看见本国同胞沦为奴隶,只要他们肯出钱把人赎回来,那么回到鲁国后就可以向政府兑领等额的赎金并获得一定额度的奖赏。由于这道法律使得很多流落他乡的鲁国人因此而得以重返故国。孔子的学生子贡因为很有钱,有一次赎回了很多鲁国人。回到鲁国后,却拒绝了政府的补偿和赏金,因为他自认为不需要这笔钱,情愿为国家分担赎人的费用。世人皆夸子贡高尚,孔子却因此大骂子贡,孔子说:“子贡的做法会导致更多奴隶不能被救赎。”子贡这种高尚的做法,实际是在阻碍更多奴隶被救赎
。
可以这么说子贡的动机、行为、结果都是善良高尚的,唯独是效果不好。
案例五
2003年四川人孙国友在宁夏承包了1.8万亩不毛之地,要利用地下水种树改善环境。截止2019年,孙国友前后为种树投入了1000多万元,几乎把半生积蓄都砸在了里头,他说刚开始种树就没想过赚钱,就是想把这片沙漠种绿,以后把这片绿洲交给国家。2023年3月,当地一家煤矿违反合同截断了孙国友承包的万亩林场水源,情急之下,孙国友只能跪地求水在网上发视频。这件事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对孙国友的行为争议很大,有的将其视为英雄者,自然是感慨孙国友的无私奉献;有的将其视为商人的,因为乔木可以砍伐后卖钱,低价承包沙地是为了将来有巨大回报;有的认为孙国友种植的是乔木,本身就耗水,不符合科学。可以看出大多数人都是围绕着其动机发生争执,其实这种讨论意义不大,甚至可以说毫无意义。动机最终需要行为和结果来证明,而不是用动机来证明其行为和结果。在行为没有结束和结果没有显现出来的时候,无法证明其动机。其行为和结果的判断和讨论会对社会产生什么效果?撇开当事人的动机,仅仅针对这种行为和结果会对社会产生怎么样的效果显得更为重要。
案例六
近几年来人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法院判例:有一些高层小区高空抛物造成了人员的伤亡,由于做不到肇事者。法官判案是这个区域的高层住宅的户主共同承担赔偿责任。这种判案是对当事人来说难以接受的,绝大多数住户可能是冤枉的,甚至全部都是冤枉的,因为肇事者也可能是住户以外的人。但是不得不承认这样的判决所产生的社会效果是好的。经常发生高空抛物的住宅小区听闻这个案例以后高空抛物的现象就会大大减少了。高层住宅的住户一旦看到别人在高空抛物肯定会阻止或者举报。法官在法律上没有明确责任人的情况下敢于做出这样判决的,无疑是一个高明的法官。
案例七
有关欧洲难民问题。本世纪初,由于战争或国内的政治动荡、国际的环境压力和宗教信仰的冲突等问题引起,以中东、非洲和地中海附近国家的难民大量涌入欧洲,对欧洲形成不能消减和拒绝的危机。开始的时候其中多数是来自叙利亚的战争难民,不能否认的是后来有越来越多的是经济难民。在2015年年末联合国统计的难民移民数字就高达150万人。要不要救难民、怎么救、这些救的做法会产生什么后果等等,这是人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各种观点分歧很大。英国脱欧不能不说是在难民问题上和欧盟有严重的分歧情况下,做出的选择。难民问题不仅仅是人类的战争危机、也是人类的道德危机,国际关系的危机,其根源是思想危机或者称之为哲学危机。强调不顾一切拯救难民就是围绕着道德动机做文章,强调有条件有办法的情况下拯救难民是围绕着效果做文章。因此首先需要解决一个思想问题或者说哲学问题,是从动机出发还是从效果出发、这是一种思想分歧或者说哲学分歧没有意识。人们特别是哲学家没有认识到效果的重要性。设想一下,如果无条件或者放宽条件让难民融入欧洲某个国家,一直生活下去。那么难民会越来越多,这是任何一个国家无法承受的。暂且不说难民融入一个信仰不同文化不同生活习惯不同的社会,会在当地的各方面产生的问题。这里需要再一次强调,行为比动机重要、结果比行为重要、效果更比结果重要。如果人们这样去思考问题,难民问题也许就不是一个难题。
案例八
有关同性恋、变性人及其衍生的问题
同性恋指的是对同性产生性吸引和情感倾向的人,变性人指的是通过荷尔蒙治疗、手术等方式改变自己的生理性别的人。同性恋者是否能参加军队、变性人是否可以以变性人性别参加体育比赛等等。这些是衍生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思想上注重动机或者说从道德出发永远不可能解决问题。相反如果从注重行为过程、结果、效果的因素思考问题,那么就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法律批准同性恋婚姻,体育批准变性人比赛会产生怎么样的结果、效果,这是不是值得商榷、认真考量呢?
案例九 2018年10月28日10时08分,重庆市万州区一辆22路公交车在万州长江二桥坠入长江。据车内黑匣子监控视频显示,系乘客与司机激烈争执互殴致车辆失控。对于这一事件,人们首先关注和责难的是与司机争吵的女乘客,然后关注责难的是司机,最后关注责难的是袖手旁观的乘客们。没人关注责难为什么这一类的事件会层出不穷,因为类似乘客和司机发生争执是常见的社会现象。人们包括有关部门强调的是道德教育和安全教育。强调教育无疑是从当事人的动机出发考虑问题。没有从公共安全的角度思考问题。和正在驾驶汽车的司机发生争执,这是严重影响交通安全的,绝不是对当事人的道德教育可以解决问题的。全社会必须意识到这是社会公共安全的问题,应该以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名义对当事人追究法律责任。在这里当事人双方发生争执的原因啦、过程啦、结果啦都不重要,而是要严防出现严重的交通事故。即使当时没有发生,仍然需要追究法律责任。这是因为对这类事的处理必须从社会效果考量,才能警示整个社会。
案例十
三十几年前政府有关部门曾经推出对商店出售的商品实行假一赔十的政策。有人因此专业打假由此盈利。社会上打假专业户欢欣鼓舞,造假者闻风丧胆。这也引起了社会很大的争议。人们认为这种打假专业户无论是动机还是行为都是令人质疑的,有的商家并没有出售假货牟利的动机。如果追查造假的厂家也有很大困难。此后法院判决起诉商家的人败诉。假一赔十的政策就此不了了之。然而社会上造假售假的现象丝毫没有减少。这个案例很清楚的表明打假者的动机和行为,甚至结果都是令人不快的,如果他们是道德高尚一点如赔偿得到的捐出去,或者是正常的消费者,他们的行为就会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问题是如果大多数人和法院都支持这种行为,会得到什么结果和效果。这才是我们必须考虑的。何况他们的行为并不违法,而且基本上符合有关政策。如果作为政府行为打击假冒伪劣商品需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效果也不一定好。如果有人这么做有什么不好呢?不要关注其动机,而是要关注其效果。效果肯定是市场上的假货越来越少,相对应的打假者也会越来越少。因为这两者都无利可图了。只要行为是合法的,效果是好的,其它因素确实不重要。
以上这个案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第五个案例。植树造林治理沙漠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如果让人在这个过程中有利可图,就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就会有许多人特别是能人或者说企业家参与。认为植树造林治理沙漠的一定是道德高尚的行为,这样的人才值得鼓励,这是一种思维误区。
可以说以上这样的案例举不胜举,可以说这种现象和具有这种思维误区的人,都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不仅仅是有争议的现象值得深思,如果我们关心生活中的细节也随处可见。比如我们看到在各个城市的人行道,绝大多数专门建立了盲人行走的凹凸不平的区域作为盲道。但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几乎看不到一个盲人走在这上面(事实上盲人一般是用探路棒探路,绝不是用脚),连盲人都不愿意走在盲道上,因为鞋子踏在凹凸不平的盲道上是令人很不舒服的。人行道上看不到盲人却常常可以看到推着童车的人,推车在盲道上很不方便。童车轮子很容易卡在里面。这种铺设盲道的做法是很不切合实际,很不符合人性,这种动机和效果的反差非常明显。但令人深思是的几乎是每个城市的街道普遍如此。
这些现象表明,许多人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政府部门的管理者往往是注重动机,忽视具体的行为和实施的效果如何。如果我们注重社会效果,不注重当事人的动机。这样的实践效果会对社会很有利。公共交通如汽车上火车上有人发生争执,作为旁人特别是公共交通的管理者不应该去关注谁是谁非的道德问题,而是要注重社会公共安全。公共安全必须首先得到保证。注重效果应该作为政府部门包括法律工作者的决策准则。“马路上老人跌倒没人敢扶”怎么会、竟然会成为一个社会的普遍现象呢?这是非常值得深思反思的问题。本文也因为考虑到社会效果,不愿意深入探讨这个问题。
哲学之所以重要,不仅仅是因为它有爱智慧的形而上学,更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哲学智慧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严格讲是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任何思想特别是在做出的决策中在某种程度上都具有哲学倾向。知识和智慧的最大区别也许就在前者是关于物,后者是关于人。怎样面对人生、怎样面对人类面临的社会问题需要智慧来解决,仅有知识是不够的,甚至可能带来相反的效果。我们无须认为哲学是一门高深莫测的学问,因为哲学问题本身就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出现在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上。虽然哲学不能确定地告诉我们它所提出的疑问的真实答案是什么,但它却能暗示许多可能性,扩展我们的思想,使它们摆脱习俗的束缚。哲学关乎人们如何生活以及如何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我们可以从理解我们自身、理解世界、理解公共话题的讨论、理解如何去做出正确的行为等方面进入哲学。因此哲学本身极其有益、有趣、有用。哲学无处不在,哲学之门向每个人敞开。哲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哲学寻求并促进了理解与厘清思想,同时也是因为哲学在实践上很有助益,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科学所不具有的重要意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