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钟》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科学性很强的文章,课文按照“归纳现象——揭发原因——实际运用”的思路,说明不同的花会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及其原因。回顾王老师的整节课,她的教学思路清晰,环节衔接紧密,朗读指导到位,读写结合的训练到位,下面结合具体内容作说明:
1.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为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堂学习,完成课堂教学目标,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朗读指导过程中,教师通过出示一幅幅美丽的鲜花图片,带领学生走进花的世界,使学生对并不熟悉的花有了直观的了解,配以优美动听的音乐,更能让学生进如美好的情境中,教师以此为契机,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去感受语言文字的美。
2.重视朗读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阅读教学都应重视朗读。要以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情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句话强调了朗读的功能及其重要作用。重视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王老师的设计做到了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培养了语言,加深了对语文内容的理解。在指导第1自然段朗读时,老师通过指名读、齐读、评读等方式,既锻炼了学生的朗读,又培养了学生的情感,学习效果较好。另外,语文课的标准从语用的角度规定了词语的学习目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和生活实际,理解生词。如在指导学生理解“欣然怒放”一词时,在学生不能很好理解词语的情况下,王老师给出字典中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再如“艳丽”一词,老师通过出示鲜花图片,学生有直观的印象,理解起来也就很容易了。
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多重对话关系中的核心。初读时,老师已经让学生进行了充分的自主阅读,品读过程中,教师注意诱导学生站在自己的生活世界中,通过读、背、说、演等形式实现与文本的对话,让学生走进文本之中,这样的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3.读写结合的训练到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王老师在注重学生朗读感悟,也注重了读写之间的协调。在执教的过程中,王老师出示了一组段落,让学生对比阅读,在比较中,学生能感受到原文中作者用语的优美,句式表达的多样,无形中给了学生以美的感受,以此为契机,教师出示其他花卉图片让学生练习说话,学生有了之前的阅读体验,在说话的练习中加以运用,读写结合的训练到位。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粗浅评价,如有不妥,敬请指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