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5.1.2概率》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

(2014-01-23 23:23:18)
标签:

教育

课题

分类: 课题

25.1.2概率》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

                                          富强初中:何龙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概率的意义,认识概率是描述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数值。

2)初步掌握概率的计算公式,理解公式PA=m/n PA)的取值范围,会用概率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自学,经历探究、思考和归纳,理解随机事件概率的定义,掌握概率的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经过探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随机事件的概率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公式PA= m/n,并能熟练地运用其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随机事件,知道了某一随机事件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那么,它发生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能否用数值进行刻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些问题——概率。(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课件出示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二)课件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自学课本128页至131页的内容 ,完成导学案中第一部分内容—自主学习中的问题,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

  1. 什么是概率?怎样表示事件A的概率?

  2.什么是等可能性事件?

 3.概率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其中nm分别表示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4.P(A)的取值范围是什么?必然事件的概率等于多少?不可能事件的概率等于多少?随机事件的概率的取值范围如何?

 5. 概率与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有什么关系?

     ()检验学生自学情况

学生举手回答131页小练习中的两道题。

    (四)梳理知识点

1、课件展示探究一:从分别标有12345号的5根纸签中随机抽取一根。

1)抽出的签上的号码有几种可能?

2)每个号码被抽到的可能性大小相等吗?

3)试猜想:你能用一个数值来说明每个号码被抽到的可能性大小吗?

抽到1这个事件包含   )种可能结果,在全部   )种可能的结果中所占的比为    ),于是这个事件的概率为    ).

抽到偶数号这个事件包含抽到(     )和(    )这(    )种可能结果,在全部5种可能结果中所占的比为(   ),于是这个事件的概率是(        .

课件展示探究二: 何老师现在要抽一个同学回答问题。

1)共有多少种可能的结果?这些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相等吗?

2)你被抽到的概率是多少?

3)抽到女生的概率是多少?

4)抽到男生的概率是多少?

可以发现:概率是用来描述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数值。

归纳理解概率的定义

一般地,对于一个随机事件A,我们把刻画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数值,称为随机事件A发生的概率,记为P(A).

概率从数量上刻画了一个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2、以上探究有两个共同特点:

1)每一次试验中,可能出现的结果只有_____个。

2)每一次试验中,各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_____

等可能性事件:在一次试验中,各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大小____的事件。

3、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

一般地,如果在一次试验中,共有n种可能的结果,并且它们发生的可能性都相等,事件A包含了其中的m种结果,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P(A)=(     )

思考:nm分别表示什么?nm大小有什么关系?

其中0≤ m ≤n,则0≤ m/n ≤1,即___≤ P(A) ≤____

A为必然事件,P(A)=(     )    A为不可能事件,P(A)=(     )

A为随机事件,(   )

<(   )

概率反映了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大,它的概率越接近__;反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小,它的概率越接近__.

三、实际应用

1、课件出示例1

2、巩固练习(课件展示练习题)

练习要求:学生自主分析完成练习,然后个别汇报。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1、导学案中的练习题 2、课本P1324

|、教后反思

本节课是我参加镇级赛教上的一节公开课。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概率的定义、求法等。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课堂效果自我感觉较好。现反思如下:

1、教学目标明确,完成了教学任务。

2、抓住重点,突破了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概率的定义、求法。难点是理解公式PA= m/n,并能熟练地运用其解决问题和概率的取值范围。先让学生自学课本内容并完成导学案中的“自主学习”,接着通过探究活动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分散了教学重难点,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3、使用了导学案和课件辅助教学。制作质量较好,并且两者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发挥了其作用,符合高校课堂教学模式的要求。

4.探究二的设计是本节课的亮点,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获取知识,从具体事例中直接感知概率及求法。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5.课堂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并营造出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课堂中学生能主动自学,大胆举手发言,有创新意识。

总之,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生活资源和现代教学手段,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更浓厚的兴趣。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2013-11-1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