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1.2概率》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
(2014-01-23 23:23:18)
标签:
教育课题 |
分类: 课题 |
《25.1.2概率》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概率的意义,认识概率是描述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数值。
(2)初步掌握概率的计算公式,理解公式P(A)=m/n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自学,经历探究、思考和归纳,理解随机事件概率的定义,掌握概率的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经过探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随机事件的概率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公式P(A)=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随机事件,知道了某一随机事件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那么,它发生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能否用数值进行刻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些问题——概率。(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课件出示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二)课件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自学课本128页至131页的内容 ,完成导学案中第一部分内容—“自主学习”中的问题,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
学生举手回答131页小练习中的两道题。
1、课件展示探究一:从分别标有1、2、3、4、5号的5根纸签中随机抽取一根。
(1)抽出的签上的号码有几种可能?
(2)每个号码被抽到的可能性大小相等吗?
(3)试猜想:你能用一个数值来说明每个号码被抽到的可能性大小吗?
“抽到1号”这个事件包含(
“抽到偶数号”这个事件包含抽到(
课件展示探究二: 何老师现在要抽一个同学回答问题。
(1)共有多少种可能的结果?这些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相等吗?
(2)你被抽到的概率是多少?
(3)抽到女生的概率是多少?
(4)抽到男生的概率是多少?
可以发现:概率是用来描述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数值。
归纳理解概率的定义
一般地,对于一个随机事件A,我们把刻画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数值,称为随机事件A发生的概率,记为P(A).
概率从数量上刻画了一个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2、以上探究有两个共同特点:
(1)每一次试验中,可能出现的结果只有_____个。
(2)每一次试验中,各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_____。
等可能性事件:在一次试验中,各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大小____的事件。
3、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
一般地,如果在一次试验中,共有n种可能的结果,并且它们发生的可能性都相等,事件A包含了其中的m种结果,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P(A)=(
思考:n和m分别表示什么?n和m大小有什么关系?
其中0≤
m
≤n,则0≤
若A为必然事件,P(A)=(
若A为随机事件,(
<(
概率反映了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大,它的概率越接近__;反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小,它的概率越接近__.
三、实际应用
1、课件出示例1。
2、巩固练习(课件展示练习题)
练习要求:学生自主分析完成练习,然后个别汇报。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1、导学案中的练习题
六|、教后反思
本节课是我参加镇级赛教上的一节公开课。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概率的定义、求法等。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课堂效果自我感觉较好。现反思如下:
1、教学目标明确,完成了教学任务。
2、抓住重点,突破了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概率的定义、求法。难点是理解公式P(A)=
3、使用了导学案和课件辅助教学。制作质量较好,并且两者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发挥了其作用,符合高校课堂教学模式的要求。
4.探究二的设计是本节课的亮点,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获取知识,从具体事例中直接感知概率及求法。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5.课堂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并营造出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课堂中学生能主动自学,大胆举手发言,有创新意识。
总之,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生活资源和现代教学手段,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更浓厚的兴趣。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2013-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