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天道》语录思考
(2020-12-23 22:35:34)
标签:
天道遥远的救世主 |
分类: 天道人事 |
豆豆:《遥远的救世主》
这是文化属性,由不得他们决定。
一直想着养儿防老,会让子女长期背负报恩的思想,永远弯着腰直不起身来。假如一直谈养儿防老,那就不要再谈母爱的伟大了,因为这种付出其实只是为了一种等价交换。
这人心事太多、脑子太复杂。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越是头脑简单的人越是需要点缀和填充,而头脑复杂的人则对简洁有着特殊的心理需求。
从心理学上说,心事多思想复杂的人对旁的事物的要求很低,他更多地是在要求自己、自身;相反地,心智简单的人才更需要身边的点缀。
(公司业务部有个老板的亲戚,学历大概初中毕业,她最擅长的就是简单事情复杂化,后来我观察了一下,其实不是她故意而为之,而是因为她理解能力的问题,比方她只能理解1+1=2,她不能理解2-1=1这样类似转化后的问题。但这样的人又不希望被人知道她理解不了(可能自己也不知道是理解问题,以为是别人的问题),所以每次对理解不了的问题,他们会找各式各样的理由来解释,甚至反驳你们提出的问题。这种人在读书的时候就直接被人说成笨,在生活中好听点被人说成固执。可能有时他们多少也意识到自己有点问题,所以为了显示自己和常人一样,就需要点缀的东西,比方转发点大家认为的高大上的东西,说点自己做的很得意的事情等等。另外化繁为简是种能力,不是谁都具备的,他需要有很高的对事情的概述能力和表达能力。哲学为什么吸引人,在于他能简单明了的说出一个普遍事实,还能让大部分人都理解。而很多人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脑袋复杂的人,需要做好精力管理。否则执行力和思考深度会受影响。外物越多,越丰富,对人的注意力的吸引越强,对精力消耗越大。福尔摩斯对常识一无所知,他比喻脑袋就像房子,装了太多没用的东西,就会没法开展有意义的思考。目前主流的断舍离,极简理念,都折射这种心理需求。)
少点对外的表象好奇,多点对内的本质思考。
车里的东西不收不合适,你叫两个服务员搬两箱酒给人家装上,不能让人家空车回去。
高人真是越来越多了。
当你明白后,不要绕弯说,也不能立刻说,而是要寻找时机直说。
——怎么做都要打一个人的脸,你说是打男人的脸呢还是打女人的脸呢?
——那当然不能打女人的脸了。
——那你就受点委屈吧。
礼尚往来,你就不要推辞了。
此生得你红颜知己足矣。
免了我负疚一辈子的苦。
那枪要响了更好,这样我就在你心里永恒了。
这成何体统?
男人是女人的补给站。
那条大狼狗就是你。没事我牵着你遛遛好吗?给口馒头吃就行。
从技术、制度、文化三个角度审视,决定于文化属性。天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强势文化、弱势文化。
什么都学,什么都关注,什么都看看。但谈不上研究。
文明对于一个已经不能以人字来界定的人来说是不起作用的。
不同的人,你要去揣测他的真正需要,不是对待所有人的处理办法/应对方式都是一样的。
圣经里只有信与不信,即对与错的质区别,而没有量的程度划分。
生命只有一条,因此依靠生命本身只能赎罪一次;剩下的,只能在心里赎罪了。
理性永远要高于和指挥感性。否则就是对自己智商、学识、人性的不尊重。
对世俗文化居高临下的包容。
“实在”:除了钱,看什么都没价值。
逢人讲义气,遭难必变节!
投资人三条件:人文背景、出资能力、平等身份。
人在最幸福的时候都有一点想要就此死亡的想法,那意味着对满足的永恒追求,反映出人对欲望的需求。
圆融世故:不显山,不露水,各得其所。
自在即是解脱。
一个细节能解读出很多的东西。
天国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每个人的理解不一样,就像禅一样,不可说,一说就错。
天即是道,天国的一切不是想象中最美好而不可得的,恰恰相反地,它反而是人间最常见最美好的那种感情。因为天没有美丑善恶,只有人间才有。
做一件事要有兴趣,要有在这个领域内表达的冲动。
他以为他是明白人,他以为他可以从容、达观。
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
需要鼓励和安慰都是心智不成熟的表现。
真正的救世主不是哪个人,不是哪个公司,是谁?是道,是观念,是如其本来。王庙村的人只有真正悟道了,才是真正地“被救世”了——但你我都知道,这世上不可能有这么多人悟道的,他们不可能的。所以,格律诗救王庙村,其实是不治之治。
神就是道,道就是规律,规律如来,容不得你思议,而按规律办事的人就是神。
只要不是我觉到、悟到的,你给不了我,给了我也拿不住。只有我自己觉到、悟到的,我才有可能做到,我能做到的才是我的。
人从根本上只面对两个问题:一是生存,得活下来;二是得回答生命价值的问题,让心有个安住。
贪,即是眼中只能看到今天当下的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发展。
不管是文化艺术还是生存艺术,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则止于术。
何谓之道,何谓之术。
让事情保持它本来的面目比较好。
人是一种不喜改变的生物。
我不拦她,我知道我拦不住她。但我不拦她不是因为我知道我拦不住她,而是因为我知道我不应该拦她——她也知道。可为什么我拦不住她?因为她是警察。其实在一切发生之前,双方都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是我贼性不改,勾引人家良家妇女。
命题有误,答即有错。只要是需要证明的感情就有错误。
众生没有真理真相,只有好恶。
没有黑白颠倒,就不叫众生了——那就是天国了。
杀人易,不留麻烦难,而不留心病更难,考虑必须全面。
自己是其一(我),市场/环境是其二(他),对方是其三(你)。
外表的沉静恰恰映衬着他内心的沉重。
内心充实的,不在乎外部旁的,包括名声、别人的评价。
感情不需要局外人的理解,如果需要,就是对这种感情的亵渎。当然,这要建立在感情双方都深知彼此——如此,就不需要管第三方是不是能懂了。
其实,人要活得坦荡而问心无愧,挺难的。
知识越贫乏的人,越是拥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勇气和莫名其妙的优越感。因为知识贫乏的人,他所相信的东西就越绝对,因为他也根本没听说过与此相对立的观点。因此夜郎自大,是无知者、是好辩者的天性。
我只说事实,不讲认为。因为当你和她之间的理解互相默认无误时,你的认为就是别人所无法理解的,而别人无法理解的,你讲了也没用——但这只是在你的思想到达一定高度后的情况,如果你没有这种思想境界却非要这样做,可能不会有特别好的效果。但这会让你变得豁达一些,至少你在说话时可以不用像以前那样那么有负担、不必瞻前顾后和畏手畏脚。
认识到“道”和“术”的关系。人的存在都有道和术两个层面的表现,道就是内在思想深度,术就是外在行为方式。天道中叶晓明就是有术无道,冯世杰是半道无术,而刘冰则是无道无术。前者在运气好时会一路稳步向上发展,表现得非常成功,但在运气不好时就会经常陷入困境,一般没有高人提携是走不出来的;中者则是老好人,整体来说运气会不错,但缺乏能力使得其对时机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最终难有成功,其结局总是令人惋惜的;后者则像过街老鼠一样,被多数人抛弃和唾骂,心存邪念且行为不端。
所以,如果你没有道,只是一味地对世俗文化给予“包容”,这是没有意义的。因为道的缺失会导致你不可能在长期平淡的沉寂后有较大的作为。要想实现这种“一鸣惊人”,一方面要专精领域内的知识,另一方面还要熟悉大环境、政策,只有这样才能用长远的眼光高瞻远瞩。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则一方面需要广泛涉猎、吸取知识;另一方面需要强大的经济支撑,必须“吃过见过”。相对容易做到的是前者。那么何又谓“吃过见过”?吃过最难的苦、受过罪、熬过最难过的日子,但也有过辉煌的时候、感受过大场面、享受过高规格。
在自己思想的世界里,只论真假,慎言对错。这样不仅会让你无意争辩,也会帮你解决大部分情绪管理问题。因为人的负面情绪大多来源于对错误的无能为力,而只看真假便没有对错。
太闹。当年没钱的时候压根没法去想该怎么找个安静的地方呆着,现在有了点钱才敢想想,但偌大的北京城,想找个能沉下心来静静呆着的地方,竟然也不容易。
对传统文化的成见已经渗透到骨子里去的人,自然会做出常人看来离经叛道之事。
书法家是“字如其人”,玩音响的就是“声如其人”。文化、气度、财力都在里边呢。
“我还不至于装腔作势到可以无视即将可能发生的事情。你眼前所看到的东西不一定是个东西。”
害怕就是鄙视。
“恕你无罪。”“一个恕字,我已经有罪了。”
你不知道你是你,你就还是你;你要是知道了你是你,那你就已经不是你了。
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真正懂得天道的人,并不会因为自己所知是别人大多不知的而产生优越感——一旦你因此内心产生了优越感,你其实就不知了,或者说是,你还并未真正“得道”。这也是我目前需要克服的一点,我也相信自己能够在时间的积淀下达成这一目标。
神话都是人说的,神作都是人造的。神从来不语。
现在看来,《天道》、《遥远的救世主》以及豆豆本人,都是中国佛家的代言,都是通过一种极其高明的方式来向世人展现、诠释、推广着佛教以及佛家思想。
丁元英此人,如若放在古时,怕不是就是诸葛亮之辈了。只是这两者所使用的手法不同,一个信奉人文思想的规律,一个更关注天地自然的规律而已吧。一己之见。
“我这人你可能不了解,特别讲义气。”
根据《天道》,你要学会的是:根据你评估后设立的目标,逆向推演。在做一件大事前,先思考:每个步骤需要哪些资源?哪些是现成的?哪些需要整合?然后找出决定这个事情的关键的20%的步骤,只需要控制好这部分,就掌控了大方向。你,要知道,我们人生中,80%的结果来自20%的行动。天道中,丁元英并没有事事躬亲,只是掌握好大局。先列出关键环节,过程中才不会各种突发事件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