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的教育体制,为何培养不出科学大师?

(2019-11-29 00:55:10)
标签:

文化

都说中国的教育体制优于西方。中国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西方没法比。但是西方的教育体制却常常能够屡屡培养出科学大师。而建国以后到现在,中国培养出来的科学家,竟没有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

这件事看起来似乎很正常,但是和民国时期一比,便就一点都不正常了!

我们知道,从1911年开始的民国时期,没有维持多长时间,总共也就不到四十年。但是,就在这不到四十年的时间里,却走出来好几个具有世界影响的科学巨匠和科学大师。

比如杨振宁、李政道,比如从美国回来的钱学森,比如为了国家而放弃了自己本来的研究方向、放弃了争取诺贝尔奖的,并且同样是从美国回来的氢弹之父于敏,以及邓稼先。

过去,我们常常笼统地把这些人归结为华人走出来的科学家。但是,细分起来的话,这些人,那可都是在民国时期培养出来的科学巨匠和科学泰斗啊!

民国时期就那么不到四十年,却培养出来这么多科学巨匠和科学泰斗!

相比较而言,改革开放到现在,也已经过去四十年了!这中间,向外输送多少留学生?数不胜数!这些人里面,却没有出现一个科学精英!一个没有!

是中国人的素质下降了吗?是中国本来就不应该出现科学泰斗和科学大师吗?当然不是!

那么,问题就一定与教育体制有关了!

民国时期的教育体制有什么特点?脱胎于私塾教育。私塾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严格。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就是一个都不能少。从私塾里走出来的学生,只要你天分高,就一定能够被发现。

反观现在的教育体制。首先,它仍然受私塾教育影响很深,因而显得十分的刻板、单调和教条。更主要的,现在的教育体制,常常把有天赋的学生埋没殆尽。

我曾经说过,现有的教育体制下,那些不求甚解的学生,把老师教的记住了,考试就得高分了!就考上清华北大了!而那些总是怀有各种疑问的学生,却常常因为疑问得不到解答,而瞬间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实际上,现有的教育体制,应该叫做一种配合教育。这里边就有一个配合度的问题。

哪个学生和老师的配合度高,哪个学生学习就好!哪个学生和老师的配合度低,哪个学生学习就差!

所以,现有的教育体制下,学生学习的好与坏,只与他与老师的配合度有关,而与他自身的天赋,没有关系。

就教育的本质来说,不是学生配合老师,而是老师发现学生!这一点最重要!而这一点,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却恰恰做不到!

用一个不太形象的比喻:现有的教育体制下,老师就相当于一块磁铁。学生都被吸在老师的周围。都能被吸住吗?

能够被老师吸住的,铁钴镍罢了!

那些不能被老师吸住的真金白银,就这样被淘汰下去了!

这就是新中国建立长达七十年时间里,竟没有培养出来一个科学巨匠的真正原因。

那些刺头啊,那些钻牛角尖的啊,那些性格古怪、情绪消沉的啊,真金白银常常存在于这些人里面,然而这些人却常常是现有教育体制的牺牲品!

那些铁钴镍就是这样,被一代代培养上去了!那些真正具有科学天赋的真金白银,也就是这样,被一代代埋没了!

现在,正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关键时期,亟待一系列科学的出现!杨振宁、李政道、钱学森告诉我们,民国时期的教育史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有这个天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