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2日,赴登封为水利水电十一局项目经理授课,授课地点就在中岳嵩山脚下。登封还从未去过,可遗憾的是前一晚飞机落地就已半夜,当天下课之后,又要马不停蹄继续赶飞机。为了把遗憾降到最低,纠结再三,利用中午休息的两个小时探访了三公里之外的“嵩阳书院”。
北宋四大书院之一
宋代理学的策源地和传播中心
世界文化遗产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之一
国家4A级景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年),初名“嵩阳寺”。
隋炀帝大业八年(612年),更名为“嵩阳观”。
唐朝年间,唐高宗和武则天先后两次以这里为行宫。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改称“太乙书院”。
宋至道三年(997年),宋太宗赵匡义改为“太室书院”。
北宋景佑二年(1035年),宋仁宗赵祯敕令重修太室书院,并赐院额“嵩阳书院”,设立院长掌理院务,拨学田百亩以供开支,嵩阳书院进入最兴盛的时期。

下图为【仪门】,是一座新修的牌坊,额书“高山仰止”,寓意对孔子人品和学识的景仰。

下图为【大门】,是一座面阔三间的硬山式灰瓦卷棚建筑。

下图为【先师祠】,是书院祭祀孔子的场所。面阔三间,建在一米多高的基台上。殿内塑造孔子行教立像。
孔子立像两侧是刻着儒学四圣的四块石碑:“复圣”颜回,“宗圣”曾子,“述圣”子思,“亚圣”孟子。先师祠东西两侧建有博约斋和敬义斋,是学子读书的地方。

历史上,曾有范仲淹、司马光、程颢、程颐、杨时、朱熹、李纲、范纯仁等二十四位圣贤先后在嵩阳书院讲学。

下图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将军柏——汉封将军柏】,两株古柏,相传是汉武帝刘彻游中岳时所封,分别为大将军柏和二将军柏。
下图为【大将军柏】,高12米,围径5.4米,冠幅11.5米。
下图为【二将军柏】,是目前所知我国最古老的柏树,有“中华第一柏”之称。根据植物学家分析,二将军柏的树龄在4000年到4500年之间,是原始森林的遗物。
关于将军柏,还有个有趣的传说。院内原本有三棵古柏,实际上三将军最大,二将军次之,大将军最小,但大将军最靠近院外,汉武帝先看到了大将军,就先入为主,将错就错了。三将军又气又急,心眼儿小,就气死了。二将军也不服气,气炸了肚皮,成了空心树。大将军觉得惭愧,羞愧的低下了头。

将军柏与少林寺三品秦槐、少林寺五品松、会善寺怪松、少室三花树、白鹤观古松,并称“嵩山六大奇树”。
下图为【讲堂】,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河南学道林尧英捐俸银所建。面阔三间,进深七架椽。月台上并列的四块石碑叫“四箴碑”,刻着: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动。
“程门立雪”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北宋儒学大师程颢和程颐在这里讲学,一年冬天,大雪弥漫,福建学子杨时和游酢千里迢迢来到书院拜师求学。到了讲堂前,门窗紧闭,屋内程颐双目微闭正在打坐静思。二人不便打扰,就侍立在门外。等程颐发现时,门外的雪已下了一尺多深。程颐见二人意诚志坚,便由中门引进先师祠行师礼。
在讲堂的东西两侧曾建有“三贤祠”和“先贤祠”。三贤祠奉祀北宋名儒程颢、程颐、朱熹三人。先贤祠合祀北宋时期在嵩阳书院讲学的司马光、杨时等人。
下图为【泮池】,传说孔子家居泮水之滨,少年常在泮水边读书。后人就在学宫或书院里修建泮池。
司马光的巨著《资治通鉴》第9卷至21卷就是在嵩阳书院完成的。
下图为【道统祠】,是为纪念创造、发展、继承中国远古文明的先驱者所建。
道统祠内塑有帝尧、大禹、周公三尊塑像。他们当年主要的活动地域就在嵩山地区,留下了很多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
道统祠的东西两侧建有“三益斋”和“四勿斋”,也是当时学子读书学习的地方。
下图为【藏书楼】,是嵩阳书院最后一组建筑,为面阔五间的硬山式灰瓦顶楼阁式建筑。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河南巡抚王日藻捐俸银所建。
古代书院起于唐、盛于宋、废于清,在历史上大大小小的书院至少7000余座。
最有影响力的莫过于北宋四大书院:河南登封嵩阳书院、河南商丘应天书院、江西九江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
古代的书院是藏书、讲学、祭祀的地方。
古朴,雅致,清幽;修身,养性,求学。
【End】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