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路上】专程探访北京“诸坛之首——天坛”

(2018-01-07 09:47:30)
标签:

杜江

讲师杜江

培训师杜江

天坛公园

天坛祈年殿

分类: 在路上

       2017年10月9日,专程探访了“天坛”,天坛是与天安门、故宫、长城、北海、颐和园等齐名的北京著名景点,早已成为北京旅游的一张名片。模糊记得十几年前曾经来过,再次冒雨前来,蒙蒙细雨中漫步在宫殿坛庙之间,别有一番感受!

【天坛】

       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和祈谷的场所,北京有皇家“九坛八庙”之说,天坛则位列北京诸坛之首,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形制最完备的古代祭天建筑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景区,世界文化遗产。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已有近600年的历史了,现存建筑多数为清代再建,但格局仍为明代嘉靖时期的规制。

【天坛布局】

       天坛在建成初期,是祭天与祭地合祭的坛庙。在嘉靖九年(1530年)单独建立地坛之后,天地开始分祭。
       
       北面为圆弧形,南面为方形,寓意“天圆地方”。坛庙四周环筑了两道坛墙,把天坛分为外坛和内坛。外坛主要是林区,种植了柏树和槐树。内坛北部是祈谷坛和祈年殿,内坛南部是圜丘坛和皇穹宇,南北之间由360米的丹陛桥相连。
 
http://s15/mw690/003V8YIvzy7hbEcrkke5e&690

       1860年曾遭英法联军洗劫,1900年又遭八国联军的蹂躏。当时,斋宫曾设联军司令部,圜丘坛上架设了轰击前门和紫禁城的大炮。列强为了掠夺物质,还在天坛设立了两座火车站。袁世凯登基之后,还曾在天坛进行了祭天仪式。1918年,天坛开辟为公园。

【南门 —— 昭享门】(下图)

http://s2/mw690/003V8YIvzy7haGcSGD7f1&690
       自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建为天地坛开始,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天坛延续了490余年的皇家祭祀历史。

       最后一位祭天的皇帝并不是末代皇帝溥仪,而是伪皇帝袁世凯。袁世凯在1914年(民国三年)着汉服举行了盛大的祭天仪式。

【世界文化遗产】(下图)

       北京有七处世界文化遗产,分别是:长城、故宫、颐和园、天坛、明清皇陵、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京杭大运河。
       其中长城、故宫、明清皇陵、大运河,这四项都是与其他城市联合申报的文化遗产,独立申报的只有颐和园、天坛和北京猿人遗址三项。天坛就是这七分之一和三分之一。

http://s13/mw690/003V8YIvzy7haGdcFl2ec&690
【棂星门与壝墙】(下图)

       圜丘坛有两重矮小的围墙,叫做“壝(Wei)墙”,两重围墙外墙为方形,内墙为圆形,寓意“天圆地方”。壝墙四面的门,叫做“棂星门”。

http://s7/mw690/003V8YIvzy7haGdeuW2a6&690
外侧的方墙(下图)

http://s15/mw690/003V8YIvzy7haGdEQPk8e&690
内侧的圆墙(下图)

http://s11/mw690/003V8YIvzy7haGee21k8a&690
【祭天台 —— 圜丘坛】(下图)

       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每年冬至在坛台上举行“祭天大典”,俗称“祭天台”。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进行了扩建。

http://s2/mw690/003V8YIvzy7haGghxU551&690
       圆形祭坛共三层,每层都有汉白玉石栏,每层四面设有九级台阶。祭坛所用石料都与“九”有关,上层直径九丈,中层十五丈,下层二十一丈,三层之和是四十五丈,寓意“九五之尊”。

http://s12/mw690/003V8YIvzy7haGguNKjcb&690
       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明清时期在北京城的四郊建立了四坛:

       南有圜丘坛(天坛)
       北有方泽坛(地坛)
       东有朝日坛(日坛)
       西有夕月坛(月坛)

http://s2/mw690/003V8YIvzy7haGgzjTH71&690

http://s6/mw690/003V8YIvzy7haGfXuwl25&690

http://s4/mw690/003V8YIvzy7haGeBcZl83&690
【天心石】(下图)

       圜丘坛最上层的正中心有一圆形石板,叫做“天心石”。以天心石为中心向外圈呈扇形扩展,第一圈为九块扇形石板,第二圈为十八块,依次递增九块,共九圈,直至九九八十一块,寓意“九重天”。人在站天心石上说话,声音浑厚而洪亮。

http://s7/mw690/003V8YIvzy7haGfI1IW36&690
天心石(下图)

http://s16/mw690/003V8YIvzy7haGfqk1h7f&690
站在坛台俯瞰方形与圆形壝墙(下图)

http://s15/mw690/003V8YIvzy7haGfU7H87e&690
四面都有台阶,台阶又对应棂星门(下图)

http://s6/mw690/003V8YIvzy7haGeVC8B85&690

http://s4/mw690/003V8YIvzy7haGdWoRZ33&690

【燔柴炉】(下图)

       用绿琉璃砌筑的巨大圆形砖炉,砖炉的东、西、南三面各有九级台阶。祭天大典开始时,先将一头牛犊放在炉上,用松枝、苇把燔烧,燃烧时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还有燃烧的香味。一是用于避邪,二是香味可达天庭。称为“燔柴迎帝神”。

       祭祀用的供品、祝版、祝帛都要在炉内焚烧,皇帝也要在一旁恭立目视,称为“望燎”。

http://s3/mw690/003V8YIvzy7haGVUQhQb2&690
【瘗坎】(下图)

       瘗(Yi)坎,也叫毛血池,在祭祀之后,把祭祀动物的毛和血埋在池内,寓意不忘祖先茹毛饮血。

http://s16/mw690/003V8YIvzy7haGLNTTV8f&690
【燎炉】(下图)

       在燔炉前排有八座铁燎炉,燎炉与燔柴炉的作用一样,只是燔柴炉专用于焚烧正位——“皇天上帝”供品的炉子,而燎炉是用于焚烧其他配位,如日月星辰和前几位皇帝的炉子。
http://s1/mw690/003V8YIvzy7haGM2p8s20&690
【望灯】(下图)

       始建于嘉靖九年(1530年),灯杆高28.8米,悬挂灯笼,灯笼高2.15米,直径1.4米。顶端有如意杆和滑轮来控制望灯升降。下边是石砌的望灯台和夹杆石,旁边有三根巨大的木杆来支撑灯杆。望灯原有三座,1914年,袁世凯祭天时砍倒两根,仅剩一根。

http://s6/mw690/003V8YIvzy7haGMHYaNf5&690
【蟠龙宝蜡】

       灯笼内的蜡烛是特制的,蜡烛上铸有花纹,点燃时不灭、不流油、不用剪蜡花,可以着12个小时,名为“蟠龙通宵宝蜡”,是我国蜡烛中的珍品。
http://s6/mw690/003V8YIvzy7haGMx0WNf5&690
皇穹宇院落的琉璃门(下图)

http://s11/mw690/003V8YIvzy7haH3G0FI9a&690
院落内有皇穹宇和东西配殿

http://s9/mw690/003V8YIvzy7haGZKBmg18&690
【回音壁】(下图)

       著名的回音壁其实就是皇穹宇的圆形围墙,因墙体坚硬光滑,又因圆周曲率精确,声波可沿墙面连续反射,向前传播。两人一东一西,贴墙向北说话,可以听到清晰的回声。
       回音壁墙高3.72米,厚0.9米,直径61.5米,周长193.2米,墙体使用的是山东“临清贡砖”。

http://s7/mw690/003V8YIvzy7haH0eIfAa6&690
【皇穹宇】(下图)

       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名为“皇穹宇”,殿内供奉着“皇天上帝”神牌。初为重檐绿瓦,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改建为单檐蓝瓦。

http://s11/mw690/003V8YIvzy7haHb0CAWda&690
       皇穹宇殿高19.5米,直径15.6米,须弥座高2米,木拱结构,蓝瓦金顶。

http://s9/mw690/003V8YIvzy7haH67TTO28&690
【三音石】(下图)

       皇穹宇殿前甬路从北面数前三块石板就是“三音石”。站在第一块石板上拍一下手,能听见一声回音;站在第二块、第三块上拍一下手,可以分别听到两声和三声回音。三音石又叫三才石,寓意“天、地、人”。

http://s12/mw690/003V8YIvzy7haH5YCUj4b&690
        
殿内由八根檐柱和八根金柱共十六根柱子支撑,上面斗拱层层上叠,天花步步收缩,形成隆穹圆顶,代表天穹。

http://s16/mw690/003V8YIvzy7haH2c5WLaf&690
殿顶为金龙藻井,殿内满是龙凤主题的彩画(下图)

http://s6/mw690/003V8YIvzy7haH2nt0Fa5&690

皇穹宇侧面(下图)

http://s16/mw690/003V8YIvzy7haH0EWXJbf&690
【东配殿】(下图)

供奉大明之神、北斗七星、金木水火土五星、周天星辰等神牌

http://s5/mw690/003V8YIvzy7haH1khF244&690
东配殿内景(下图)

http://s1/mw690/003V8YIvzy7haH1TiZG30&690
【西配殿】(下图)

殿内供奉夜明之神、云雨风雷各位神仙的神牌

http://s8/mw690/003V8YIvzy7haH2Vyp997&690
西配殿内景(下图)

http://s2/mw690/003V8YIvzy7haH3sTkZe1&690
【九龙柏】(下图)

http://s11/mw690/003V8YIvzy7haH3TMWS1a&690
五百多岁的桧柏,树干好似九条蟠龙,所以叫做“九龙柏”

http://s7/mw690/003V8YIvzy7haH4oLwGc6&690
也叫做“九龙迎圣”

http://s16/mw690/003V8YIvzy7haHbrjyv1f&690
【成贞门】(下图)

http://s10/mw690/003V8YIvzy7haHtInMJ39&690
回望皇穹宇(下图)

http://s10/mw690/003V8YIvzy7haHtN00x09&690
【丹陛桥】(下图)

       丹陛桥,也叫海攫大道,是一条长360米,宽29.4米的砖砌高台甬道,贯穿南北,北连祈谷坛,南接皇穹宇。路面中间是“神道”,左侧是“御道”,右侧是“王道”。

http://s10/mw690/003V8YIvzy7haHuu6Y939&690
       大道下面有一个东西走向的券洞,叫做“进牲门”,从养牲所到宰牲亭要通过此门。祭祀前,牲口用黄绒绳捆好,击鼓奏乐穿过门洞。这座门俗称“鬼门关”。

http://s14/mw690/003V8YIvzy7haHugnSt8d&690
       甬道北端高4米,南端高1米,由南向北,步步登高,如临天庭。

http://s7/mw690/003V8YIvzy7haHIcu90a6&690
祈谷坛与祈年殿围墙的南门(下图)

http://s16/mw690/003V8YIvzy7hbB19vaf5f&690
【祈年门】(下图)是祈年殿院落的正门

http://s9/mw690/003V8YIvzy7haHJogLS88&690

【祈年殿】(下图)

是皇帝正月祈谷的专用建筑

http://s7/mw690/003V8YIvzy7haHK7Ex0e6&690
        祈年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当时叫“大祀殿”,是一座方形殿宇,用于合祭天地;
       明嘉靖时期,改方形为三重檐圆殿,殿顶覆盖上青、中黄、下绿三色琉璃,寓意“天、地、万物”,更名为“大享殿”;
       乾隆十六年重修大殿,改三色瓦为蓝瓦金顶,定名“祈年殿”;
       光绪十五年,被雷火击中焚毁,而后重建;
       建国后,落架重修。

http://s8/mw690/003V8YIvzy7haHMK3rxe7&690
【丹陛石雕】(下图)

       祈年殿三层圆形坛台共八出陛,“出陛”就是台阶的意思。其中正南和正北的石陛上镶有巨幅石雕,三层石雕自上而下分别为“双龙山海”、“双凤山海”、“瑞云山海”,寓意龙凤呈祥。

http://s11/mw690/003V8YIvzy7haHLiKQW8a&690
       坛台为三层,下层直径91米,中层直径80米,上层直径68米。

http://s4/mw690/003V8YIvzy7haHKGw5t03&690
       大殿高38米,直径32.7米。

http://s7/mw690/003V8YIvzy7haHJNhVs16&690
        祈年殿已成为北京旅游的标志性画面之一。

http://s9/mw690/003V8YIvzy7haHLqJYc08&690
【祈年殿内的“天数”】

       三重檐攒尖顶的圆形大殿,处处体现着“敬天礼神”的“天数”:
       殿高九丈,九是阳极之数;
       殿顶周长三十丈,表示一个月有30天;
       大殿中部有四根通天柱,高18.5米,大头直径1.2米,又称龙井柱,寓意四季;
       中层有金柱12根,象征12个月份;
       外檐有檐柱12根,象征一日12个时辰;
       中层和外层柱数相加为24,寓意一年24个节气;
       三层柱数相加28,寓意天上的28星宿;
       再加上顶部的八根短柱,也叫童子柱,象征36天罡;
       大殿宝顶还有一根短柱,叫雷公柱,寓意皇帝一统天下!殿内大柱均为楠木。

http://s7/mw690/003V8YIvzy7haHLOBtYd6&690
       殿内地面正中,与藻井相对是一块圆形带有天然花纹的大理石,上有龙凤图案,俗称龙凤呈祥石。天然花纹非常清晰,但在光绪年间失火之后就模糊不清了。

http://s10/mw690/003V8YIvzy7haHMip8l79&690

http://s6/mw690/003V8YIvzy7haHMzGe195&690

http://s4/mw690/003V8YIvzy7haHOKaenf3&690

http://s8/mw690/003V8YIvzy7haHLWzpZ97&690

http://s10/mw690/003V8YIvzy7haHKfsile9&690
站在坛台之上远眺北侧的皇乾殿(下图)


       祈年殿院内两侧各有9间配殿,用于平时存放神牌。在明代,祭祀的神位非常多,依次排列配殿内。

http://s7/mw690/003V8YIvzy7hbAA136Ka6&690
       在明朝时,原为前九后七,共十六间,乾隆时期以“参差不齐”为由拆除了后殿,仅存前殿九间。

http://s4/mw690/003V8YIvzy7hbAAI1qP23&690
       现已开辟为祭天礼仪展览,介绍祭天礼仪的演变和清代祭天大典的礼器、程序。

http://s1/mw690/003V8YIvzy7hbAAHckgc0&690
祈年殿北侧(下图)

http://s2/mw690/003V8YIvzy7hbAxSQ7vc1&690

http://s3/mw690/003V8YIvzy7hbAyl3qyb2&690
【皇乾殿】(下图)

       是平时供奉祈谷坛祭祀正位和配位神版的大殿。

http://s11/mw690/003V8YIvzy7hbAA1ewW2a&690
“皇乾殿”为明朝嘉靖帝所书(下图)

http://s12/mw690/003V8YIvzy7hbAAVpFNbb&690
皇乾殿内景(下图)

http://s14/mw690/003V8YIvzy7hbAyxj8p2d&690

http://s15/mw690/003V8YIvzy7hbAyKXQG1e&690
【古稀门】(下图)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乾隆爷已经七十岁,太常寺的官员建议在皇乾殿西侧开辟一座小门,以便于皇帝减少步行路程,乾隆欣然采纳。
       乾隆又担心继承皇位的子孙都效仿他走近道,对天地不敬,便下诏明确后继者只有年过七十才能走这里,所以称为“古稀门”。
       但实际上,乾隆之后的历任皇帝都不是高寿,出入此门者仅乾隆一帝。

http://s2/mw690/003V8YIvzy7hbAzBcMFc1&690

http://s7/mw690/003V8YIvzy7hbAzcQEm26&690
【花甲门】(下图)

       与古稀门同理,按照礼制,皇帝祈谷需要沿360多米的丹陛桥步行至祭坛,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六十岁的乾隆爷感到力不从心,特开辟此门,称为“花甲门”。

http://s9/mw690/003V8YIvzy7hbAIhXa858&690
回望花甲门(下图)

http://s4/mw690/003V8YIvzy7hbAImchl33&690
       天坛内树木的配置和位置都不是随意栽种的,排列规整,纵横分明,犹如文武群臣列班朝圣,庄严而肃穆,对于枯死的树木,历朝各代都在原有位置不断补种。天坛内仅古柏和古槐就有3500多棵。

http://s16/mw690/003V8YIvzy7hbAJavrF6f&690

http://s8/mw690/003V8YIvzy7hbAKD0Q707&690
【斋宫】(下图)

       斋宫,是皇帝沐浴斋戒时的寝宫。皇帝在祭祀之前,要独宿斋宫三天,不吃荤、不饮酒、不娱乐、不理刑名、不近女色,称为“斋戒”。

       雍正九年(1731年),在故宫内又建了一座斋宫,就有了内斋和外斋。皇帝在祭祀之前只在外斋斋戒几个时辰。

http://s10/mw690/003V8YIvzy7hbAJC5Dz09&690
       斋宫修筑的就像一座城池,建有两重宫墙和一道御沟。

http://s13/mw690/003V8YIvzy7hbALEN526c&690

        斋宫所处的方位也体现了皇帝对上天的尊敬,斋宫位于天坛内的西侧,而且坐西朝东,类似于天坛的西厢房。

http://s16/mw690/003V8YIvzy7hbAOv4aH8f&690
        斋宫四周有廊167间,用于卫士们躲避风雨(下图)。



http://s4/mw690/003V8YIvzy7hbAM9iGn03&690
       斋宫内有正殿五间,正殿是拱券式结构,又称无梁殿,是京城著名的建筑之一。殿顶覆蓝色琉璃瓦,而不是传统的皇家黄瓦,这也寓意着人间皇帝在上天面前不敢妄自尊大。

       斋宫内东北角有一座钟楼,皇帝乘辇出宫门时,开始鸣钟,直到登坛,祭祀完毕钟声再起。

http://s4/mw690/003V8YIvzy7hbAO1PTd03&690
坛墙(下图)

http://s3/mw690/003V8YIvzy7hbAM6T8662&690
西天门旁的一扇小门(下图)

http://s14/mw690/003V8YIvzy7hbALx8SN0d&690
西天门旁的一座影壁(下图)

http://s5/mw690/003V8YIvzy7hbAKSVvK84&690
【神乐署】(下图)

       神乐署,是天坛的主要建筑群之一,在外坛的西南部,是明清时期演习和培训祭祀礼乐的场所。被誉为明清两朝最高的礼乐学府,在鼎盛时期,神乐署有乐舞生三千多人。

http://s8/mw690/003V8YIvzy7hbBsnUp197&690
【侵华日军细菌部队遗址】(下图)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在中国设立了大规模的细菌部队,总数达两万人。1938年-1945年,日军侵占华北地区,细菌兵器研究所的总部就设在天坛外坛。

http://s16/mw690/003V8YIvzy7hbBsMcB90f&690
       神乐署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为神乐观,又称天坛道院,隶属于礼部太常寺。乾隆八年(1743年),改为神乐所,乾隆十九年(1754年)改为神乐署。

【神乐署影壁】(下图)

http://s5/mw690/003V8YIvzy7hbBtcUSM34&690
       建国后,神乐署一直被民居占用,2002年开始腾退修缮,2004年开辟为“古代皇家音乐史馆”对外开放。

【神乐署署门】(下图)

http://s16/mw690/003V8YIvzy7hbBvKGjZ9f&690
【神乐署第一进院落】(下图)

http://s9/mw690/003V8YIvzy7hbBtepSMa8&690

【第一座大殿——凝禧殿】(下图)


http://s10/mw690/003V8YIvzy7hbBtr1kRa9&690
神乐署左右配殿的前廊(下图)

http://s5/mw690/003V8YIvzy7hbBtORqk14&690
【神乐署第二进院落】(下图)

http://s11/mw690/003V8YIvzy7hbBvpCFY8a&690
【显佑殿】(下图)

       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玄武殿,清代改为显佑殿。面阔七间,进深三间。明清时期这里供奉北方玄武神像。

【神乐槐】(下图)500多年的国槐

http://s9/mw690/003V8YIvzy7hbBu9QOA48&690
配殿前廊(下图)

http://s15/mw690/003V8YIvzy7hbBvvBtY6e&690
【中和韶乐】

       在明清天坛祭天大典中所演奏的音乐称为“中和韶乐”,它是集“礼”“乐”“歌”“舞”为一体的皇家祭祀音乐。2006年,“天坛神乐署中和韶乐”公布为北京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外坛曾有牺牲所,牺牲指的就是祭祀的动物,即饲养祭祀动物的场所,现已无存,近年在施工时发现了大殿的柱础,移到这里保存。

http://s3/mw690/003V8YIvzy7hbBI0zxE12&690
【七星石】(下图)

       始于嘉靖九年(1530年),按照风水学,摆放了七星石,寓意泰山七峰。乾隆时期又下旨在七星石东北方向增加了一块,以表明满族入主中原后华夏一家与江山一统。

http://s11/mw690/003V8YIvzy7hbBIL2aK8a&690
【七十二长廊】(下图)

       长廊长293米,共72间,又称“七十二连房”,象征72地煞,是宰牲亭、神厨、神库连结祈谷坛的通道。祭祀前,典礼所需的供品沿长廊送上祭坛。

http://s16/mw690/003V8YIvzy7hbBJ0A6H9f&690
http://s5/mw690/003V8YIvzy7hbC0f1wEf4&690
【天坛老照片(来源于网络)】(下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