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路上】探访“盛京三陵之一:沈阳东陵(清福陵)”

(2017-11-24 18:58:58)
标签:

杜江

讲师杜江

培训师杜江

清福陵

沈阳东陵

分类: 在路上

       2017年11月6日,赴长春出差,返京时顺访了沈阳,这是第二次来到满清盛京城,一座浓浓历史厚重感的城市,有着“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城”的美称,非常的喜欢,在朋友陪伴下游览了“盛京三陵之一的沈阳东陵”。

【盛京三陵】

       沈阳福陵、沈阳昭陵、新宾永陵合称为“盛京三陵”,也称“关外三陵”。
       沈阳福陵,位于沈阳城东,所以俗称“沈阳东陵”,是大清开国君主努尔哈赤的陵墓;
       沈阳昭陵,位于沈阳城北,所以俗称“沈阳北陵”,是大清第二代开国君主,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的陵墓;
       新宾永陵,位于抚顺新宾,埋葬的是努尔哈赤的祖先。
       盛京三陵已在2004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盛京三陵”与同样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沈阳故宫”还并称为“一宫三陵”!


       清福陵,位于沈阳城东二十里,俗称“沈阳东陵”,是大清开国君主努尔哈赤及孝慈高皇后的陵墓,古代称“万年吉地”。
       福陵创建于天聪三年(1629年),是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执政的第三年,努尔哈赤戎马一生,处处征战,还没来得及为自己修建陵寝。福陵初称“太祖陵”“先汗陵”。
       1636年,明崇祯九年,皇太极改女真族为满族,在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为崇德元年,以此为标志建立了大清帝国!将“太祖陵”改称为“福陵”,寓意大清江山福运长久。
       后经顺治、康熙、乾隆多次修建和扩建,形成了现在陵寝的建筑规模。

正门与门前的石狮子(下图)

http://s2/mw690/003V8YIvzy7g3zz4Vhv91&690
       福陵背靠天柱山,前临浑河,正是古代风水所讲的“前有照,后又靠”。福陵顺山势形成前低后高,南北狭长的布局。
       以神道为中轴线,依次有大红门、神道和石像生、神桥、一百单八磴、碑亭、隆恩门、隆恩殿和东西配殿、棂星门、石五供、明楼、月牙城、宝城和宝城之下的地宫,中轴对称,黄瓦红墙尽显皇家气派!

正门广场东西两侧的石牌坊(下图)

http://s13/mw690/003V8YIvzy7g3ztTQmwbc&690
【大红门】(下图)

       大红门,也叫正红门,是陵寝的总门户。为单檐歇山式仿木结构。三间大门,各有说法。
       正中一间叫“神门”,是供墓主神灵出入,此门平日不开,只是在大祭时开启。
       东门叫“君门”,是皇帝祭陵出入之门。
       西门叫“臣门”,是大臣出入的门。

http://s11/mw690/003V8YIvzy7g3zu9aky1a&690
【琉璃影壁】(下图)

       大红门两侧各有一座琉璃影壁,因为位置如同衣服的袖子开在两边,又称“袖壁”,镶有五彩琉璃云龙,还称为“龙砖看壁”。袖璧两边是围绕陵寝的高墙,黄瓦红墙,称为“风水红墙”。


http://s8/mw690/003V8YIvzy7g3zupsJFf7&690
【神道与石像生】(下图)

       进了大红门,有三条笔直的石铺甬路,正中间的甬路叫做“神道”,神道与神门一样,除了抬祭品的官员可以通行之外,其他人一律严禁行走,有着“横走罚,竖走杀,马过砍蹄”的规矩。

http://s6/mw690/003V8YIvzy7g3zyNnDLf5&690
       神道两侧伫立着“石像生”,石像生
就是陵墓前伫立两侧的石人和石兽,是皇权仪卫的象征。福陵有四对石像生。
       由于建造时还是在清朝初年,满清皇室的陵寝规制还不完善,所以盛京三陵的石像生都没有石人,只有石兽。
       神道两侧还伫立有华表,华表是宫殿或陵墓前起装饰作用的石柱,也叫“望柱”,石柱顶端的神兽叫做“望天犼”,上传天意,下达民情

http://s14/mw690/003V8YIvzy7g3zy961Lbd&690
【一百单八磴】(下图)

       清代的陵墓制度中有一项特殊规定,神道与隆恩门之间必须修一座建筑做隔断,称为“一眼望不断”,寓意大清江山万世一系。
       而福陵的隔断建筑不仅建有清朝陵寝共有的“神功神德碑”,还借山势修有一百单八磴。在清朝皇室陵墓中,福陵是唯一一座建在山上的陵寝。


       一百单八磴就是一百零八级台阶。清福陵的主体建筑全部建在天柱山上,只有大红门、神路和石像生建在山前的平地上,这一百单八磴就是通往陵寝的台阶。全长约四十米,宽七米,地面原用青砖铺成,现已改用条石。两侧的扶手墙,高一米,墙顶覆盖黄琉璃瓦。

http://s3/mw690/003V8YIvzy7g3zv0mz022&690
       清福陵的一百单八磴在明清皇陵中是独一无二的。关于其说法,有种种传说,其中最普遍的是与道教的星宿有关,相传天上有“三十六天罡星”和“七十二地煞星”,108颗星宿都是不吉祥的星宿,寓意踩在脚下,以护陵寝。

       另一种说法来自佛教,佛教文化中念珠是108颗,咒语要念108遍,敲钟要敲108下。另一处108级台阶的建筑在山西五台山的菩萨顶。

【神桥】(下图)一百单八磴之下的神桥

http://s13/mw690/003V8YIvzy7g3zxpA0k4c&690
回望

http://s10/mw690/003V8YIvzy7g3zx5g7L69&690
【陵松】下图

        陵松是福陵一大特色景观,据说福陵陵松最初有三万棵,占地九千亩,树种为东北黑松。陵松有“山树”“仪树”“海树”之分。“山树”是陵山上的树,“仪树”是风水红墙以里的树,“海树”是红墙以外的树。隆恩门和神道两旁的叫“站班松”,象征皇帝生前的文武大臣垂手恭立于陵前。
       清朝时期,八旗防御官员每年都要对“盛京三陵”的树木进行查验,以保旺盛。

http://s11/mw690/003V8YIvzy7g3zwLUTM4a&690
【碑楼】(下图)

碑楼,也叫碑亭,亭内正中立“大清神功圣德碑”

http://s6/mw690/003V8YIvzy7g3zwpUhvb5&690
       碑亭前方两侧各有一个石兽,用于排水,龙生九子之一(下图)

http://s16/mw690/003V8YIvzy7g3zviMlFbf&690

http://s6/mw690/003V8YIvzy7g3zwdPWle5&690
【神功神德碑】(下图)

       碑高5.5米,宽1.8米,厚0.72米,碑身正面碑文用满汉两种文字颂扬了太祖努尔哈赤开国创业的丰功伟绩,两千多字的碑文是康熙帝所撰写。驮碑的神兽叫做“赑屃”,是龙生九子之一,力大无比,善负重。

       赑屃之下的地面叫做“地伏”,雕刻着“海水江崖”,又称“寿山福海”,雕刻着海水、鱼、鳖、虾、蟹。皇帝是“真龙天子”,龙是大海的主宰,虾兵蟹将是龙忠诚的侍卫。

http://s7/mw690/003V8YIvzy7g3zvuf5ke6&690
       石碑的石材来自千里之外的顺天府,就是今日北京的房山区,运输方式采用了“旱船”法,运送时间选在严冬,沿途每隔数里打上一眼水井,将道路浇成一条冰道,石材装在特制的木车上,称为旱船,在冰道上滑行。而且石材不允许用牲畜拖运,要全靠人力,以免亵渎皇陵。

【委屈的神龟】

       这里还有一个趣闻,在陵墓建造之初,由于对汉文化的不了解,把驮石碑的龙王之子赑屃刻成了乌龟。康熙在东巡祭祖时发现了这一问题,更换了神龟,换下来的神龟则遗弃在了大红门之外,这一弃就是三百多年!

http://s7/mw690/003V8YIvzy7g3zvIFHE26&690
【“神碑幻影”的传说】

       石碑的背面,有个奇特的现象,每当阴雨天气时,碑面就会出现一位或似少女或似观音的影像。这一神奇现象在清朝就有了记载。实际上这是石碑受潮之后由于石材的密度和纹理形成的自然现象。但在那个年代,则会神化出各种传说,官员们也会借此向皇上献媚。

http://s1/mw690/003V8YIvzy7g3zvWicgc0&690
【隆恩门】(下图)

       隆恩门是方城的大门,三层门楼俗称“五凤楼”,是福陵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建于清朝初年。

http://s14/mw690/003V8YIvzy7g3zKoh8Fdd&690
       穿过门洞就进入了“方城”,方城就像一座小城池,城墙高5米,周长370米,四周建有角楼,方城内是祭祀的大殿和东西配殿。

http://s4/mw690/003V8YIvzy7g3zK6WAPe3&690
门洞地面的青石(下图)

http://s1/mw690/003V8YIvzy7g3zHaqqIa0&690

【倒插门】

隆恩门的门栓是在门的外边(下图),说法在于,门是为了关住门内的亡灵

http://s4/mw690/003V8YIvzy7g3zHq1Fx53&690
隆恩门内侧(下图)

http://s2/mw690/003V8YIvzy7g3zJVhTz21&690
【隆恩殿】(下图)

       隆恩殿,又称“享殿”,是方城的主体建筑,是举行祭祀的中心场所。殿堂的特点在于殿内没有天花,在梁柱上直接彩绘。殿前的匾额有满、蒙、汉三种文字。
       在隆恩殿的正脊两侧分别有“日”“月”,日月合起来是“明”字,但这里“月”字在左,“日”字在右,月日二字合起来就不是“明”字了,寓意破除大明,永固大清。
      
http://s14/mw690/003V8YIvzy7g3zHQGdf4d&690
殿前的台阶(下图)

http://s10/mw690/003V8YIvzy7g3zImNqVb9&690
       殿内供奉清太祖努尔哈赤神牌(下图),也就是民间的牌位。        
       康熙十年(1671年),18岁的康熙首次东巡祭祖,开创了历代帝王东巡的定制,也开始了规模浩大的改建和扩建。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四代皇帝曾先后十次东巡盛京在此祭祖。

http://s7/mw690/003V8YIvzy7g3zI28Jw36&690
【焚帛亭】(下图)

       殿前西南处有一座“焚帛亭”,类似于民间上坟烧纸的火盆,但皇家烧的是绸缎,用的是石刻的亭子,所以叫“焚帛亭”。

http://s15/mw690/003V8YIvzy7g3zIKonYde&690
大殿的台基和石栏(下图)

http://s12/mw690/003V8YIvzy7g3zJ1kDN1b&690
【明楼】(下图)
       隆恩殿之后是,棂星门和石五供。而后就是方城的北门,北门之上是明楼。北门之上的明楼与南门之上的隆恩楼遥遥相望。
       明楼是建筑群中最高的建筑,楼内有“圣号碑”,碑上以满、汉、蒙三种文字镌刻“太祖高皇帝之陵”,也就是我们民间坟墓的墓碑。明楼1962年毁于火灾,后复建。


http://s13/mw690/003V8YIvzy7g3zZdUni4c&690

明楼下的门洞通往月牙城(下图)

       出了方城门洞,在方城与宝城之间,有一处形状像一弯月亮的空间,叫月牙城。月牙城高5米,城内空旷、沉寂,只有北墙正中镶嵌着一座彩色琉璃照壁,叫“月牙影壁”。月牙城的两端有“蹬道”,可以上下方城和宝城。月牙城是清朝陵寝的独有特点。

       月牙城非常悦耳的名字却有着毛骨悚然的传说。相传,当年在修地宫时担心工匠们泄密,在地宫建成之后,把所有工匠集中在月牙城,每人吃上一种药就成了一群哑巴。也有传说,修地宫时招来的工匠本身就是哑巴。还有人说,封闭地宫时将所有工匠全部陪葬......


【神秘的月牙影壁】

       说影壁之前先盘点一下大清的皇帝,大清有12位皇帝,位列第一的就是福陵的墓主人努尔哈赤,他在25岁时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后金,迁都沈阳,随后攻下了明朝在辽的七十余城。1626年,在西征蒙古喀尔喀时因病去世,享年68岁。继任者皇太极改女真族为满族,在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而后入关,并追封努尔哈赤为清太祖。因而大清国是从皇太极开始的,共11位皇帝。

       在这座琉璃影壁上,恰有11朵花,花朵大小不一,七朵完全绽放,两朵半开半合,两朵还是蓓蕾。再来看一下11位皇帝的享年:
       皇太极52岁,顺治24岁,康熙68岁,雍正58岁,乾隆89岁,嘉庆61岁,道光68岁,咸丰31岁,同治19岁,光绪38岁,宣统62岁。

       11朵花中,两朵未绽放的蓓蕾暗喻19岁的同治和24岁的顺治;两朵半开半合的花朵暗喻38岁的光绪和31岁的咸丰;余下的7朵暗喻其他7位皇帝,最小的52岁,最长的89岁。11朵花的状态恰好暗喻了大清11位皇帝的命数。

       在月牙城之北,由青砖砌成的一圈围墙就是宝城。相传,修宝城夯打黄土时用的不是木夯或石夯,而是用十岁左右的童男来踩踏。因为童男童女是圣洁吉祥的象征,称为“童子夯”。


【宝顶与地宫】(下图)

       宝城的中间是一座黄土圆丘,叫“宝顶”,又叫“独龙鼻”,其实就是坟堆儿。宝顶之下就是陵墓的心脏——地宫。因为福陵地宫建筑年代较早,它要比乾隆、慈溪地宫略微简单。

       按照满族的丧葬习俗,逝者均要火化。入主中原的康熙皇帝受到了汉人文化的影响,自康熙开始,满族皇室均改成了土葬。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三位帝王的地宫中埋葬的只是骨灰。

http://s13/mw690/003V8YIvzy7g3zUMaja2c&690
       清顺治年间,福陵的建筑规模已基本完备,在今日福陵西侧的前陵堡村设置了三品“总管衙门”负责治安保卫,设置了四品“掌关防衙门”负责祭祀和管理事务。朝廷又为官员和家眷修建了宅院房舍。

       到康乾时期,福陵附近的衙署、府第、宅院逐渐增多,商业店铺也应运而生。300多年历史的前陵堡村的兴隆景象一直延续到了清末民初。现在村内的村民还有不少都是当年守陵人的后代。

从宝顶回望明楼(下图)

http://s8/mw690/003V8YIvzy7g3zVyMRNa7&690
【角楼】(下图)

顺着宝顶的城墙走一圈,走回到方城的城墙,走到了角楼的平台

http://s12/mw690/003V8YIvzy7g3zW1hSX8b&690
在方城的城墙回望明楼(下图)

http://s1/mw690/003V8YIvzy7g3zWgLqUc0&690
【盛京八景之首:天柱排青】

       清朝著名学者,康熙近臣高士奇曾有诗:“回瞻苍霭合,俯瞰曲流通。地是排云上,天因列柱崇”,正是对福陵的真实写照。“天柱排青”也是著名的“盛京八景”之首。
      天柱山原名“石嘴头山”,是长白山的余脉,以“天柱”命名陵山,寓意福陵犹如擎天大柱,支撑大清江山。遗憾的是福陵陵山仍在,大清江山早已一去不复返,所谓物是人非。

回望隆恩殿与明楼(下图)

http://s2/mw690/003V8YIvzy7g3zWu7Vn11&690
远望隆恩门和左右两侧的角楼(下图)

http://s5/mw690/003V8YIvzy7g3zWFKVm54&690
近观隆恩楼(下图)

http://s3/mw690/003V8YIvzy7g3zWTdyWf2&690
沿着方城的城墙来到了隆恩楼城台之上(下图)

http://s12/mw690/003V8YIvzy7g3zX40uD5b&690
站在隆恩楼台阶回望方城(下图)

http://s12/mw690/003V8YIvzy7g3zXe4e71b&690
从隆恩楼内侧的台阶下了城墙,回到隆恩门,仰望角楼(下图)


福陵鸟瞰图(下图来源于网络)

http://s14/mw690/003V8YIvzy7g538WdIN9d&690
没有想象中的宏大
却敬重这份数百年的古朴

【End】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