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预习方法的有效指导,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015-10-12 13:06:19)课前预习方法的有效指导,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内容摘要:好的预习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课前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开端,是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有效的课前预习方法和运用既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促进语文学习所必备的学习技能的形成,实现有效教学。
关键词:预习方法;预习习惯;有效教学;形式多样
多年来,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一直困扰着本校的许多语 文老师,常见到语文老师上课文第一课时,要么大发雷霆,要么无奈摇头,只因为我们的学生课前预习不充分,没办法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只能停下来,用课堂上宝贵的时间来补偿学生欠下的预习债。而这样一来,能用两课时上完的课,我们就要花上三课时甚至更多时间。有的教师为了能够两课时上完一课,上第一课时时,不管学生预习如何,硬是硬着头皮上,结果课堂上出现了许多夹生现象,要么学生课文读得结结巴巴,要么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这样的课堂效率怎么能高。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要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学生的自主学习,预习就是学生最直接的课前的自主学习,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获取知识,是发展学生自主能力的重要途径。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改变过去的传授式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由此可见,课前预习这一方法的运用既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促进语文学习所必备的学习技能的形成。“预习”这一环抓得好,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样一来,就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呢?
为此,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种预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合理安排预习时间
预习时间最好前一天晚上预习第二天要上的新课,这样印象较深。新课难度大,就多预习一些时间,难度小就少预习一些时间。应选择那些自己学起来吃力,又轮到讲新课的科目进行重点预习,其它的科目大致翻翻即可。某些学科,也可以利用星期天,集中预习下一周要讲的课程,以减轻每天预习的负担。
二、提出年段预习要求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知识基础不同,学习能力不同,自学能力不同,我按照学生学习规律,年龄特点,提出相应的预习要求。比如低年级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和课文、识记生字,查字典;中年级侧重识记生字、分段、课文主要内容等;高年级侧重重点词语的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涉及字、词、句、段。学生的语言也有差异,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因人而异,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求就多点,学习能力差的就减少要求。实践证明,预习要求越是尊重差异,学生的预习效果就越好。
三、实施课前预习的方法
教师对学生的预习,首先要领路,一开始的预习,一般放在课内预习,我指导学生采用了以下的预习方法。
(一)朗读
读书是学生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预习时要多读几遍课文,课文一定要朗读,而且应该放声朗读。朗读不仅能训练自己的发音,还可以通过语气的变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1.读课文明确至少读三遍,标出自然段,弄清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读课后练习,思考自己能处理的内容,可在文中勾画、圈点。
(二)字词学习
1.能用字典、词典解决的字词,自己解决,并找出部分近反义词。
2.明确抄写的词语,如预习课文时画出并抄写好词、佳句。
3.造句,仿写句子。例如,我在教《桂林山水》时,让学生仿写拟人、排比句等。
(三)查阅资料
预习课文时,往往会遇到没有学过的生字、新词,要了解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或用法,就要运用字典、词典这些无声的老师。学生预习课文时通过自己查阅工具书,就能扫除语言文字的障碍,牢固地掌握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和用法。有些文章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或许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为此,学生在课前就应该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上网搜集相关信息,提前查阅课外资料,并进行细致整理,提前浏览,初步掌握。待到课上,可借此搜集整理的资料与同学、老师一起交流。这样的学习才会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既锻炼了学生搜集整理知识的能力又培养其动手查找资料的习惯,有利于学生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以及作者写作的意图,为学好课文打下基础。
(四)质疑提问
俗话说:不会提问的学生就是不会学习的学生。“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常鼓励学生质疑,质疑首先从课文的题目入手,再根据课文及练习题进行思考。如课文的内容是否真懂了,文章主题的概括、层次的划分、段意的归纳、句子的理解、写作特色的分析等问题能否解决,课后习题是否能够回答等。
(五)勾画批注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指导学生在预习时用不同的符号在文中作标记。预习时,在课文一些重点地方写、画、圈、点是很有必要的。例如,给不懂读音的字标上拼音,不理解的词写上注释,画出自己觉得优美的句子、段落,写写自己的感想或见解,含义深的句子划上线,重点的字词加圈加点,有疑难的地方打个问号等。这样,等到上课的时候再特别加以注意,把自己觉得模糊不清的地方彻底弄明白。
(六)归类整理
归类整理是指对于同一体裁、篇章结构相似,写作方法相同的文章,以一篇作为范例指导如何预习,然后再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自主预习其他文章。指导预习的范例则起到种子、酵母的作用。归类整理形式多种多样,可从课题、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重点段落、中心句和中心词等方面进行归类,再设疑解答,既提高了语文学习的效率,又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锻炼。
四、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
学生掌握一定的预习方法之后,我们还要注意良好习惯的养成。在开始训练学生预习时,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预习,严格督促学生按照预习要求和步骤进行预习,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对有困难的学生更要手把手地教,帮助他们尽快掌握预习的方法。在学生基本掌握预习方法后,逐步把预习活动放到课外进行。但教师更要严格进行预习作业的检查,使预习活动切实落实,养成习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法的指导。如分层分段的方法指导,概括主要内容、归纳中心思想的方法指导,以及培养学生品词品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学习方法运用到课外预习中去,逐步形成自学技能。
久而久之,学生良好预习习惯便能养成,自学能力也随之发展。“教是为了不教”。作为教师的我们应着眼于教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五、形式多样的检查方法
1.让学生的预习作业“亮相”“曝光”。我在教室的四周设置了“亮相”“曝光”小天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地方,并标注了学生的姓名,每天早晨来学校就把作业夹到小天地里,把预习的作业公布于众。大白天下,谁做了,谁没做,谁做得认真,谁做得不认真,一目了然。这样把作业“展览”,迫于舆论的压力及维护自己的尊严,也就不会有许多不预习的学生了。
2.教师检查和学生检查相结合。学生多,预习的内容就很多,光靠老师检查,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工作中我就培养了小助手,四人一组,让他们当小组长,帮老师检查作业,有时同桌互相检查,效果不错。
3.课内、课外相结合。简单的预习作业课前由学生来检查,如生字词、标自然段、读书等。有些作业老师在课堂上检查,如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段等,便于老师引导学生学习方法。
4.展示预习收获。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应给学生充分展示学习收获的时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彻底打破传统的独霸课堂,单纯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将课堂还给学生,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展示预习收获。收获既鼓励学困生大胆展示,又引导优秀生展示突破的疑难。对于学生的展示,对的,教师启发全班学生给予热情的表扬,真诚地赞赏;错的,引导学生及时帮助其找到错的原因,并及时改正。这样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充分的展示预习效果,既让学生及时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又在交流中主动提升了每个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
六、创设合作竞争的学习氛围
合作与竞争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老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交流、讨论、合作、创新,并适当地进行奖励让学生在合作与竞争中,互相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让学生在小组中学会了合作,又提升了能力,创设了比、赶、超的学习氛围,达到互相促进,共同进步,形成自学的风气。
七、让家长也参与学生预习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是一种不能代替的力量,加上预习大部分在家里进行,因此让家长参与预习的指导与督促,即要求父母要抽出时间检查子女的预习的完成情况,在有能力的情况下作适当的指导,还提醒家长要善于发现子女在预习中的每一个细小的进步,并作充分的肯定,不应老在孩子身上挑毛病。当孩子预习出现问题时,要求家长配合教师作耐心的教育和指导。同时纠正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并且可以很好地督促平时比较懒惰的孩子,一举两得。
总的来说,合理、科学地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课前预习这种学习方法,使学生由不自觉到自觉,由要我预习变成我要预习,习惯就培养起来了,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背的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小组合作能力、信息收集与选择能力,认识、理解、概括等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正如十九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他的学生的,不是已投入了千百年劳动的现成大厦,而是促使他去做砌砖的工作,同他一起来建造大厦,教他建筑。”因此学生能主动地预习,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将受益无穷。作为教师的我,仍将不断探究,力争使课前预习这种学习方法地运用达到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
[2]《走向智慧的语文教学》;薛法根著;《小学语文教学》2004第9期。
[3]《组织好课前预习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中国教育研究论丛. 20063、4.《浅谈预习与自主探索,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7 (07)
[4]《多元智能》,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5]《语文课程标准》。
[6]《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