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的“月亮情结”——论亘古明月与人生境界
(2014-02-04 14:40:13)
标签:
诗词明月文化 |
分类: 古典文学 |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这是境界极高的佛家偈语。亏极转盈为朔,盈极转亏为望,月亮阴晴圆缺,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因此每个人看到的月亮都是不同的,当水面泛波,不同盈亏的月亮照映在水中,形成不同的月亮;当晴空万里、万里无云之时,抬头仰望到的便是万里青天。文人从中得到感悟,从不同的明月中慢慢发现自我,感受人生的真谛。
最典型的是苏轼的《前赤壁赋》:“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乌台诗案,仕途不顺,不堪回首,但是这一切并没有打倒苏轼,反而我们能从这一段对“山间之明月”的感悟看到苏东坡对人生的感慨。他以盈虚之辨,说明万物与人生都有变的一面和不变的一面,他告诉我们不用羡慕和惋叹无穷无尽的江河和增减交替的明月,就比如不用对仕途的顺利与坎坷而欣喜和沉沦。“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此时的苏轼拥有对明月的顿悟。就如唐代白话诗人寒山的一首禅诗“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以及《华严经》的“万川印月”,澄澈静谧的中国式智慧感悟,以月映心,追求空灵、虚静的生命内省。这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一种洒脱,对人生的禅悟。
同样的无穷苦闷,颇具浪漫情怀的李白,对月亮有着不解之缘:与月同醉,与影共舞,挥毫写下了倾诉胸中不平块垒的千古名篇《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全诗充满了诗人和身影共饮的想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是李白一贯的浪漫情怀的体现,“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笔锋一转,显现出了一种无奈,可这又何妨,“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把明月和身影当作伴侣,同饮共醉,于是酒意大发,边歌边舞。歌时,月亮仿佛在徘徊聆听;舞时,影子似乎在摇摆共舞。但这毕竟短暂,最后就要相分离。“起舞弄清影”,可过后只能“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表现了诗人无穷的苦闷和愤世嫉俗的内心情感。
“以乐景写哀情,一倍增其哀”,李白就以热闹写孤寂,表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背后更是隐藏着诗人的人生境界与觉悟:即便空有才华,满腹牢骚,但是这毫不影响着孤傲不羁的性格,做自我、做真我。
见证永恒,有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有白居易的“照他几许人断肠,玉兔银蟾远不知”;有姜夔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人有生之年是短暂有限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只有与月用心交流,才能将有限化为无限,升华得到永恒。
当千古明月穿越了不同民族文化视野的时候,它就具有了特定的文化意蕴:月亮情结。从月之禅悟中拾到了洒脱;从月之感悟中得到了孤傲;从月之彻悟中觉到了永恒。月映人格,月照人生,人生在明月相伴下陶冶了清朗磊落的情怀,境界于光照透彻中安顿了心愿。
[1].
[2].
[3].
[4].
[5].
[6].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