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少的西汉王莽大泉五十

王莽篡权后,为了削弱刘汉统治集团的势力,不遗余力,以货币改制来掠夺天下钱财,以增强其统治的财力,维持庞大军费开支,他在位的短短十三年里,竟进行了四次货币改革,铸行货币达二十一品,“大泉五十”即为其中的一种虚值大钱,即“大钱当五十”的意思。
“大泉五十”是王莽时代铸行期最长的一种货币,是新莽货币中较为普通的一种,铸于新莽始建国二年。这种货币铸造时间最早,流通时间长,使用范围广。
早期官铸的“大泉五十”重十二铢,其特点是钱体干净利落,文字纤丽秀美,恰与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货币半两钱重量相当,应是秦代半两钱的延续。事实上,一枚“大泉五十”只及西汉“五铢”重量的两个半,却要与五十枚“五铢”钱等值流通,因此,每发行一枚“大泉五十”,就要从劳动人民手中夺去相当于四十七枚半“五铢”钱的财富,以旧“五铢”五十枚兑换一枚“大泉五十”,劳动人民损失巨大,新莽政权以此不等价交换掠夺,必然引起劳动人民强烈反对,王莽就以重刑酷法规定:凡敢私藏“五铢”者,将作为犯人充军戍边。
王莽货币中的极品为六泉,即小泉直一、幺泉一十、幼泉二十、中泉三十、壮泉四十、大泉五十。 “大泉五十”的意思是一枚当五十枚五铢钱的大钱,一枚“大泉五十”,重量只及汉五铢钱的两个半重,却要当五十个五铢钱用。这就意味着,新朝每发行一枚大钱,就要从百姓手中夺走四十七个半五铢钱财富,为了防假私铸,“大泉五十”自是精工制造。
王莽在居摄和废汉建“新”统治的22年期间,强制推行各种改制,尤其是多次改变币制,大量掠夺民间财富,造成了经济上的严重混乱,加深了人民苦难,激化了阶级矛盾。
王莽铸行“契刀五百”和“一刀平五千”等大钱,强制与“五铢”钱并行流通。泉界常提到的“金错刀—一刀平五千”是王莽货币中面值最大的货币,规定一枚“金错刀”值5000钱。但是“金错刀”钱重一般在25克-29克左右。王莽篡汉改“新”后,一则由于迷信心理特重,忌讳“卯、金、刀(即繁体“劉”字”),二则百姓激烈反对和抨击“金错刀”等的推行,于是在“始建国”二年改制,又增加“宝货制”,新铸的“布货十品”也在其内。《汉书·食货志》注明,从“小布一百”到“大布黄千”,“各相长一分,相重一铢,直各加一百”,“大布黄千”的重量平均只有13.5克左右,“小泉直一”平均1克左右重。但“大布黄千”却可以值1000枚“小泉直一”。“货泉”平均重4克-6克,“货布”重只有15克左右,但“货布”可兑换“货泉”25枚。这导致币制严重混乱,再加上其他改制,加深了人民的苦难和社会动荡。
综观我国货币史,王莽时期是历史上币制最乱的时期之一,前后共铸行钱币28品之多。所以,各种莽币都是王莽搜刮民财的历史见证。王莽是一个“托古改制”的历史怪人,货币币型也就以复古为主,虽然也采用“圆钱”币型,但多采用“布币”币型,有的采用“刀币”币型。虽然刀币、布币因制造难度大而显著地增加了防伪性,但用材量大、铸造加工困难大,携带不便,人为地增加了流通困难,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倒退。
“莽币”虽然是王莽榨取民脂民膏的媒介物,但是各种“莽币”都十分精致。“新莽”时期非常重视钱币的设计、铸造质量和铜材的选择。钱币的设计工艺和铸造水平都非常高,令许多专家叹为观止,认为“莽币”是历代铸币中的精品。如:“十布”中的每一种币型都十分优美,有的耸肩,有的束腰,有的出头,有的阔首,有的收颈,以悬针篆、铁线篆为主的字体反映了当时书法艺术的最高水平。圆钱中的“布泉”“货泉”等造型十分精致。“一刀平五千”和“契刀五百”两种刀币的艺术构思非常巧妙,夸张的刀环正好解决了“一刀”和“契刀”两字的摆置问题,缩仄的刀首又流畅地解决了“平五千”和“五百”的占位问题。所以,官铸“莽币”可以说都是十分精美的艺术品。
